江西省五市八校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693663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五市八校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西省五市八校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西省五市八校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西省五市八校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西省五市八校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五市八校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五市八校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五市八校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第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小题。中国古地图在古代,先民们在器皿或岩石上绘制质朴的图画,以此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些简单、粗糙的图画承载着延续文明的使命,部分图画演变成了文字,而另一些表示一个区域地理信息的图画则成为地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具有独特的文化发展脉络,地图的发展亦是如此。由于年代久远,传世的早期古地图已是凤毛麟角,且完整度极低,不过人们通过古籍的记载,还是可以去发现一些早期地图的印记。相传大禹铸九鼎,将各地

2、山川与物产铸于其上,作为拥有九州之象征,地图逐渐具有了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左传中记载楚庄王“问鼎”,其实就有了问天下的含义在内了。到了战国时期,管子中已专门设立地图篇,将军事活动与地图的使用充分结合,阐述了如何利用地图进行军事行动,如何利用地形指挥军队攻守,充分体现了地图在中国古代军事上的重要作用。然而这些记录下祖先智慧的珍贵地图已经消散在历史尘埃之中,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古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努力追根溯源。由这些简略的地图可知,战国之前的地图为中国地图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文字的描述即便详尽,终究无法展现出地图的形象,古地图的出土和发现让我们可以亲眼见证其发展的真实轨迹。兆域图1983年出土于河北省,

3、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距今约2400年)的地图,早于古罗马帝国最早的地图600年。兆域图是战国时期中山国贵族墓穴的设计图,但它已具备了地图的特征。兆域图也是我国最早采用比例尺绘制方法的地图,它的发现将中国缩尺制图的历史大大提前,是中国地图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1986年出土于甘肃的放马滩地图则体现了现代意义上地图的要求和标准。地图线条清晰,用墨线绘制于四块松木板的两面,是对当时地区水系的一个总体描述。符号的出现突显出这张地图的珍贵价值,地形、水系、居民点、交通线等地理要素均使用地图符号标出,这不但丰富了地图的内容和可读性,也代表着中国古地图绘制方式的一大进步。随着地图测量技术和绘制技术的

4、不断发展,中国地图的学术理论体系也逐步形成。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西晋时期的学者裴秀,以及其提出的“制图六体”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裴秀绘制出了目前所知的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但随着西晋灭亡,地图集因分裂、战乱而流失。万幸的是,“制图六体”等制图理论却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地图绘制的标准。与“制图六体”同时代出现的“计里画方”制图法同样出自于裴秀。他通过缩编天下大图,完成了地形方丈图。“计里画方”是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一种方法。绘图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在藏于西安碑林的宋代石刻禹迹图上,“计里画方”的制图技术清晰可见

5、。图上有“计里画方”的格网形式和“每方折地百里”的详细记注。禹迹图的轮廓已经与今天所绘制的现代地图十分相近。受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的影响,以及“计里画方”方法广泛运用的促进,中国地图绘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冯博、蹇菀林,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古地图”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地图起源于古代先民在器皿或岩石上绘制的简单粗糙但承载延续文明使命的表达先民内心世界的图画。B中国古地图的发展虽有独特的脉络方向,但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在当今还能看到的早期古地图特别少,也不完整。C虽然一些中国古地图已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我们还是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古籍的记载发现

6、一些早期古地图的印记等。D探寻中国古地图的发展脉络时不能忽略了裴秀,他提出了“制图六体”理论、“计里画方”制图法等,并且绘制有地图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相传大禹铸九鼎,把各地山川、物产等铸在上面,这种地图现在看来十分简略,但在当时还是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和意义的。B通过阅读古籍我们了解到中国的古地图缺乏形象性,文字描述越详尽就越无法全部展现地图,当然出土的古地图还是能让我们见证地图的发展过程。C中国古地图的发展有独特的脉络,早期古地图比较简略,比例尺绘制法的出现则使古地图设计规范起来,而地图符号的出现代表着中国古地图的一大进步。D地图测量与绘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地图

7、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特别是裴秀的制图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使中国地图绘制到唐宋时达到一个高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省出土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地图,比古罗马最早的地图还早600年,是我国最早使用比例尺绘制的地图。B放马滩地图是能够体现现代意义上地图的要求的一幅地图,它线条清晰,符号多种多样,极大地丰富了地图的内容以及可读性等。C目前所知的我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因分裂、战乱而流失,不过由绘制此地图集而总结出来的“制图六体”理论流传了下来,成为中国地图绘制的标准。D裴秀缩编完成的地形方丈图和藏于西安的宋代石刻禹迹图都使用了“计里画方”的绘制方法,禹迹图的

8、轮廓已和现代地图很接近。【答案】1C 2B 3C【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通过第三段“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古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努力追根溯源”的这句话,可以发现并不容易。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禹贡地域图的绘制是在“制图六体”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不是因禹贡地域图的绘制才有了“制图六体”理论的产生。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试题,完成小题。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十八年举于乡,历刑部主事。

9、励操行,善谈兵。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时大军屯山海关,永平为孔道,士马络绎,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就理而民不病。累转副吏、参政,仍故官。 崇祯元年改关内道。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杀,一日枭斩十二人。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奄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督师袁崇焕言春廉惠,不听。御史李炳言:“春疾恶过甚,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不从。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 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

10、仆少卿,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人益怀之。 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两军交锋,火器竞发,声震天地。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黑云见,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部卒死者无算。诸人见清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至晚,遣使赐以珍馔。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复以酒馔赐之,春仍不食

11、,守者恳劝,感太宗文皇帝恩,始一食。令薙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朝议虽不从,而有司系其二子死于狱。(选自明史,有删节)4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B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C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D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

12、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即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由各县知县主持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元。B廷议,即廷臣会议,所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的形式进行,结果上奏皇帝,当意见不一致时,由皇帝作最终裁决。C关内,文中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亦用来泛指关口以内的地方,如函谷关以内。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用来指房屋建筑,乡村村落,亦泛指平民百姓,人家,民间。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13、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春善于兵事,临危受命。辽东辽西尽失,形势危急之下,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面君陈述方略被认可;永平失守,他带领诸将收复失地,凭借能力升为巡抚。B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从不扰民,后遭弹劾,百姓为他诉冤;永平街巷毁于兵火,他尽心安抚百姓,百姓越发怀念他。C张春守节不屈,尽忠朝廷。大凌河之战中,兵败被俘,诸将皆跪拜清朝皇帝,唯张春直立不;被要求剃发效忠,他也不肯,最终守节而死。D张春屡遭弹劾,令人同情。受谣言蛊惑,王在晋不察实情,两次弹劾他,使张春下狱受审;兵败被执尽忠至死,刘孔昭弹劾他,致他两个儿子死于狱中。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人中伤,

14、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2)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答案】4D 5A 6A 7(1)(张春)被人中伤,是不是有滥杀行为,一调查便会明白,希望免于提审。(2)忠臣不侍奉两个君主,这是礼道,我如果贪生怕死,朝廷怎么会任用我呢?【解析】明史,朝代:张廷玉,朝代:清。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当春未死时”表示时间,两个“朝”之间需要停顿,结合句意断句。句意:当张春未死之时,清有议和之意,张春将此事转告朝廷,朝中廷臣们七嘴八舌地攻击张春。诚意伯刘孔昭弹劾他降敌不忠,要求削夺他的官职。点睛:“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

15、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为人中伤”被动句,“乞”译为希望,“提问”译为提审。(2)“礼”译为礼道,“贪生”译为贪生怕死,“安”译为怎么会。参考译文: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乡试中举,曾任刑部主事。他很注意德行修养,善谈兵法。天启二年(1622),辽东辽西尽为清军占领,朝廷急需守边将才,升张春为山东佥事,兼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这时大军屯驻山海关,永平为来往要道,兵马络绎不绝,关外难民也云集于此。张春运筹有方,事情办得合理,又不扰害百姓。历任副使、参政,最后又回到原来官职。崇祯元年(1628),改任关内道兵备。兵部尚书王在晋听信流言,说春好杀人,一天斩首十二人。张春上书申辩,关内百姓为他诉冤。在晋又弹劾他与太监有勾结,克扣军饷,将他革职,交司法衙门惩办。督师袁崇焕认为张春廉洁,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