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zengy****8888 文档编号:113677179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5.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远重点中学2019届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在答题卡、答案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第I卷(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第II卷(非选择题)答案黑色中性笔正确填写在答案纸上。第I卷(选择题 44分)一选择题(本题有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1.乾隆三十八年,将秘密立储制度化。为防止意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并称:“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该制度A.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B. 避免了皇族内部权力倾轧,有利于政局稳定C. 摆脱了宗法观念的束缚,有助予选贤任能

2、D. 减少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2.据考证,西周至春秋早期,一些相距甚远的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A. 手工业实现了器物标准化生产 B. 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C. 宗法制确保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 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3.“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此司法原则不能A. 确保了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 B. 损害了明代法律的权威性C. 反映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D.

3、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4.据礼记载:“天子之豆(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 大夫六。”而平民“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这说明周代A. 注重等级差别和尊卑长幼伦理秩序 B. 贫富分化严重使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C. 等级森严,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特权 D. 因类而异地形成了严格的宗法秩序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B. 开创皇帝制度C. 统一度量衡、货币 D.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6.“陛下”原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有近臣

4、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一般不能和皇帝直接对话,而要有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A. 封建等级制的森严 B. 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C. 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7.读九卿职能表,从中可见秦朝中央官制官称职能官称职能奉常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宫中警卫典客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卫尉宫门警卫宗正皇室事务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太仆宫廷车马A. 仍具有家国一体的色彩 B. 各级官员既配合又牵制C. 便于皇帝操纵军国大权 D. 彻底打破贵族分封体制8.秦朝正式开启了中国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个里程碑。但马克思却形象地

5、比喻其为:“好像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马克思这番话旨在强调A. 先秦分封制催生了中央集权 B. 秦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C. 秦官僚政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D. 秦表面的统一掩盖不了“分散”的现实9.民国初期,政府开始在县下增设区级政区。除行政机关外,传统的乡族和工会、民团、 党派等新式社团也参与管理。这表明A. 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 B. 中央集权开始瓦解C. 新式社团代行行政职能 D. 政党政治初显雏形10.汉武帝时,刺史能够“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东汉时有诏书云:”刺史二千石”,又常有源制史领兵作战之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A. 刺史的权力有扩大

6、趋向 B. 东汉时刺史失去监察职权C. 汉朝刺史的职权变化无常 D. 刺史的监察对象为各级官员11.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内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A. 西汉的大部分地区未实行郡县制 B. 中央政府已经为王国势力所控制C. 多数人口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D. 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12.秦汉地方长官称为“牧、守、令”即“主人”的意思,宋代地方长官为知府知州。“知”是代理名义上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这一变化说明A. 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形成 B. 中央对地方管辖和监督加强C. 中央和地方关系得到了改善 D. 地方割据问题

7、得到根本解决13.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学者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他们大多进人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这表明元朝A. 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 B. 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C. 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 D. 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14.科举制度废止后,读书人留居城市,农村中土豪劣绅慢慢取代了心存修齐治平的乡村土绅,和普通农民冲突日益尖锐。据此可知。科举制的废除A. 加速了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B. 加速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动荡C. 成为城乡差距扩大的根源 D. 导致农村传统道德观念丧失15.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

8、握于一已之手以便宜从事,职掌范围达到极限;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武将渐转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步缩小。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A. 防止武将专权 B. 重视分宰相之权 C. 强调监察地方 D. 掌握国家经济命脉16.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黄宗羲曾经有这样的言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其含义是指宰相制度下A. 容易形成极端专制 B.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C. 不易产生明君贤臣 D. 政治腐败现象更加严重17.史书中关于汉武帝与其丞相田蚡有这样一段记载:丞相入朝奏事,推荐了一些人担

9、任官员。皇上说:“你任免官吏任免完了吗?我也想任免一些官吏。”这则记载反映出A. 中外朝制度削弱了君主专制 B. 从无为到有为转变很有必要C. 地方王国问题仍然威胁皇权 D. 官吏任免权全操于丞相之手18.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D. 地方机构办事高效19.所谓“密折”,其实就

10、是“密奏”,是在给皇帝的奏折内附奏机密要事。明淸的密折制度有着严格的保密规定,京官可以面呈,外省递奏必須使用折匣、锁好,一般亊务可派家丁送至紫禁城景运门交奏事官员转呈;急件可派手下武官随驿站递送。如此严格的密折制度主要反映了A. 淸朝行政效率的提离 B. 对群臣驾驭 C. 君主高度集权 D. 民情上通下达20.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材料反映的本质是A.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 B. 内阁大臣等同于宰相C. 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 D. 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21.钱穆在中国历代

11、政治得失一文中说:这一制度在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靑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开始正式人仕。地方政府的一切官史,几乎全由此項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贵族政府,我们叫做“读书人政府或“士人政府”。文中“正式人仕”要经过以下谁的推选A. 三公 B. 宰相 C. 郡守 D. 刺史22.秦汉法律规定,对国有财物的出入账目事项和保管情况要造籍登记,制作账簿,形成会计报告,并以日、月、季、年的时间和以县令长一一郡守一一丞相、御史或内史的行政次序逐级申报,接受上级的检查和监督。这反映出秦汉时期A. 封建国有经济成为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B. 官僚政治和集权政治的践行C.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政府主要任务 D. 郡县制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第II卷(非选择题 56分)二、非选择题(本题有4小题,共56分。)23. (8分)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