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快递】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历史(2)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zengy****8888 文档编号:113677122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快递】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历史(2)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名校快递】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历史(2)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名校快递】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历史(2)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快递】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历史(2)试卷(含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 史 (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楚武王灭权(国)后,派人担任权县县尹,县尹向楚王直接负责,不世袭。至于

2、郡县关系,当时有“千里百县,县有四郡”之说。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官僚制度已经建立B周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强化C郡下设县已成定制D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遭破坏【解析】分封制度下诸侯长官是世袭的,材料中“县尹向楚王直接负责,不世袭”说明官僚政治逐步确立,分封制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是秦朝政治制度确立,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难以控制地方政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郡受到县管理,故C项错误。【答案】D2东汉建立后,光武帝“退功臣进文吏”;宋朝开国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二者都A加强了中央集权 B解决了藩镇割据 C抑制了土地兼并 D削弱了君主专制【解析】“退功臣进文吏”“杯酒

3、释兵权”都是统治者削弱功臣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A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出现割据混战的局面,不符合题意,B错误;“退功臣进文吏”“杯酒释兵权”都是统治者削弱功臣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并且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不可避免,C错误;“退功臣进文吏”“杯酒释兵权”削弱功臣势力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D错误。【答案】A3下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4、【解析】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C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说法不正确。【答案】B4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主要原因在于A水稻的发现时间较晚B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C麻是古代主要的经济作物D重

5、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解析】北方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水稻主要产于南方,其历史也十分悠久,但是由于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所以本题选B。【答案】B5经书就是儒家学派典籍的总称。在先秦时代,儒家学者们所学习和传承的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汉武帝时,诗、书、礼、易、春秋遂被立为五经,因为乐是空有其名而无典籍留传。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上述变化的实质是A专制统治不断强化B儒家经典不断丰富C孔孟儒学遭到破坏D历代统治者重视儒学发展【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

6、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被立为五经”为专制统治服务;宋代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说明儒学对巩固专制统治的作用日益提升,因此材料反映的现象的实质是专制统治不断强化。故答案为A项。B、D项不符合题干中“实质”的要求,排除;后世儒学是对孔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C项。【答案】A6南宋时期,继承程颐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南宋书院的繁荣A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B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C源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解析】从材料中的“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

7、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来看,理学通过这种书院教学的模式得到大力宣传,说明南宋书院的繁荣推动了理学的传播和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理学属于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D项说法错误,排除。【答案】A7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B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C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盛行D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

8、活【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人们普遍追求生活的享受和乐趣,故C项正确;A项错在“主流”,B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信息,故错误;D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答案】C8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

9、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项错误。【答案】C9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解析】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

10、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D而排除C;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所以排除B。【答案】D10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这表明A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B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C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解析】根据材料中

11、的“受棉花出口的刺激”,说明江苏等地的农民“改禾种花”或“改桑种花”是为了将棉花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表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答案为D项。A、B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答案】D11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这反映出A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B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C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D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解析】材料“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

12、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欲在华建铁路、开采矿山、开设银行,体现出列强要扩大对华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图谋,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列强之间的相互勾结,“开始相互勾结”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的设想,故C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答案】A12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C逐渐成

13、为外资企业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解析】材料信息“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说明洋务企业管理极为不完善,故A项错误;“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明洋务企业过渡依赖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洋务企业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的近代企业,故C项错误;“有些洋匠不懂技术”不代表所有洋匠都为外行,故D项错误。【答案】B13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直接进口各国棉布价值百分比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用来佐证A一战之前中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B一战期间日本扩大在华经济侵略C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D一战以后英国在华贸易持续下降【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中国从日本进口的棉

14、布价值百分比不断增加,且占据第一位,体现日本利用一战的时机,扩大在华经济侵略,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从各国进口棉布价值比重,而不是中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排除A。材料中没有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情况,故无法推断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排除C。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一战以后英国在华贸易持续上升,排除D。【答案】B14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A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C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D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积

15、极性。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它弘扬了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主要功绩),空前解放了思想,故答案选B。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C项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的影响;D项是指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的论战。【答案】B15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