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防爆及消防知识安全监督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3659152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PT 页数:129 大小:5.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火防爆及消防知识安全监督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防火防爆及消防知识安全监督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防火防爆及消防知识安全监督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防火防爆及消防知识安全监督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防火防爆及消防知识安全监督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火防爆及消防知识安全监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火防爆及消防知识安全监督(1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防火防爆及消防基础知识,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江泽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火也是如此。它既能服从人们的意志,造福人类,也会违背人们的愿望,给人类带来灾难。正如古人所说,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 无数事实证明,失控的火必成灾。 凡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的燃烧现象称为火灾。,典型火灾案例,典型火灾案例,火灾爆炸事故,一、燃烧知识 二、爆炸知识 三、易燃易爆物质分类及性质 四、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火灾原因 五、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防火防措施 六、易燃易爆危险物的安全处理 七、防火防爆的基本技术措施 八、消防灭火知识 九、灭火器配置 十、火

2、灾防护与逃生知识,一、燃烧,1.燃烧的本质 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也就是化学能转变成热能的过程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所见的燃烧现象,大都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氧)或其它氧化剂进行剧烈化合而发生放热发光的现象。实际上燃烧不仅仅是化合反应,有的是分解反应。,简单可燃物质的燃烧,只是元素与氧的化合:,例: C十02CO2;S十O2S02 复杂物质的燃烧,则先是物质的受热分解,后是化合反应。 例: CH4十202C02十2H2O 反应是否具有放热、发光、生成新物质等三个特征,是区分燃烧和非燃烧现象的根据。可燃物和空气中的氧所起的反应是最普遍的,是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燃烧的本质 燃烧是一种游离

3、基的链锁反应,可燃物质的分子在高温或光照等外因作用下,吸收能量而活化,分解成活泼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有不成对的电子)游离基或自由基。 游离基一旦生成即诱发其它分子迅速地、一个一个地自动分解,生成大量新游离基,从而形成蔓延扩张,循环传递的链锁反应过程,直到不再产生新的游离基为止。 如果在燃烧过程中抑制游离基的产生,链锁反应就会中断,燃烧也会停止。,2、燃烧条件,(1)燃烧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可燃物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汽油、液化石油气、木材等。 2).助燃物 凡是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均称为助燃物。如空气、氯、高锰酸钾等。常见的有空气

4、和氧气。 3).着火源 凡是能引起可燃物质发生燃烧的热能源,均称作着火源(热、光、电、化学、机械能等)。如明火、摩擦、撞击、高温表面、自然发热、化学能、电气火花、雷击、静电、聚集的日光和射线等。(也是引起爆炸的能源),高频感应 引起爆炸案例,(2)燃烧的充分条件,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2)一定的氧气含量; 3)一定的点火能量; 4)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对于无焰燃烧,前三个条件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燃烧即会发生。而对于有焰燃烧,除以上三个条件,燃烧过程中存在未受抑制的游离基(自由基),形成链式反应,使燃烧能够持续下去,亦是燃烧的充分条件之一。,3、燃烧过程及形式,1.燃烧过程 可燃物质燃烧实际

5、上是物质受热分解出的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燃烧,因此,可燃物质的燃烧多在气态下进行。 气体最容易燃烧,其燃烧所需的热量只用于本身的氧化分解,并使其达到燃点。 液体在火源作用下先蒸发,然后可燃气体氧化、分解进行燃烧。 固体燃烧时,如果是简单的物质如硫、磷等,受热时首先熔化,然后蒸发成蒸气进行燃烧,没有分解过程。如果是复杂物质,在受热时先分解,析出气态和液态产物,然后气态产物和液态产物的蒸气才能燃烧。,热,热,物质燃烧过程示意图,2.燃烧形式,可燃性气体的燃烧 可燃性气体预先同空气(或氧气)混合而后进行的燃烧称为混合燃烧(动力燃烧)。(如泄漏出的液化气弥散在罐的周围遇火会以爆炸的形式燃烧) 可燃性气体

6、与周围空气一边混合一边燃烧,则称为扩散燃烧,如可燃性气体自管中喷出在管口发生的燃烧,即为扩散燃烧。 混合燃烧反应速度快,火焰传播速度也快,化学性爆炸即属于这形式。在扩散燃烧中,由于氧进入反应带只是部分参加反应,所以常产生不完全燃烧的碳黑。,可燃液体的燃烧 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气进行燃烧叫做蒸发燃烧(如汽油、酒精燃烧); 难挥发可燃液体的燃烧,是受热后分解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在进行燃烧,故称为分解燃烧(如原油)。蒸发燃烧和分解燃烧的机理与气体燃烧是相同的。,可燃固体燃烧,如木材和煤的燃烧,是受热分解产生的可燃气体的燃烧,因此属于分解燃烧。象硫磺和荼这类可燃固体的燃烧,是先熔融蒸发而后进行燃烧,因此可看作

7、蒸发燃烧。固体燃烧一般有火焰产生,又称火焰型燃烧。当可燃固体燃烧到最后,分解不出可燃气体时,只剩下炭。此时没有可见火焰,燃烧转为表面燃烧。如金属燃烧。,3、关于燃烧的名词,1)着火与着火点 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温度达到某一数值时,与火源接触即行燃烧,当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着火点(燃点)。 物质着火点的高低反映了该物质火灾危险性的大小着火点低,火灾危险性大,反之则小。,几种物质的燃点,2)闪燃与闪点,各种液体的表面都有一定量的蒸气,蒸气的浓度取决于该液体的温度:在一定温度下,可燃液体的蒸气与空气混合而成的气体混合

8、物, 一遇火源即产生闪火的瞬间燃烧、这种燃烧现象称为闪火或闪燃。 液体发生闪燃时的最低温度即为液体的闪点。 通常用闪点来表示可燃物火灾危险性的大小。一般称闪点小于或等于45的液体为易燃液体,闪点大于45的液体为可燃液体、而闪点低于28的可燃物称为一级火灾危险品。,液体根据闪点分类分级,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另一种分类,甲类:一级易燃液体,闪点60 ,如 柴油、润滑油等,几种液体的闪点,3)、阴燃 没有火焰的缓慢燃烧现象称为阴燃。 4)、爆燃 以亚音速传播的爆炸称为爆燃。,5)自燃与自燃点,可燃物质不需明火或火花等接近便能自行着火的现象称自燃,此时的最低温度称自燃点。 自燃现象可分为受热自燃与本身自

9、燃两种:,几种常见物质的自燃,(1)植物的自燃: 如稻草、麦草、麦芽、锯木屑、玉米蕊和棉籽等都可能发生自燃。自燃是由于生物、物理及化学作用引起的。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含有一定水份。其内部的微生物在一定温度下呼吸繁殖时会产生热量。如散热不好,温度逐渐上升,升温至70OC左右时微生物死亡,生物作用终止。这时植物中不稳定的化合物开始分解,生成黄色多孔炭,它能吸附蒸汽和气体,同时析出热量,使温度继续升高,新的化合物不断分解炭化。在温度升至150200OC时,植物中的纤维素开始分解,进入氧化过程,温度继续升高,反应速度加快。当聚热达到一定程度时,这种物质就会自行着火。,(2)油类物质的自燃,油类分为动物

10、油、植物油和矿物油三种。其中植物油是具有较大的自燃能力,动物油处于液态才有自燃能力,而纯矿物油是不会自燃的。在植物油中,桐油、亚麻仁油和葵花籽油等比较容易自燃。油脂浸渍于一些多孔物质中,蓄热条件好,氧化面积大,才能发生自燃。例如:油棉纱、油布及浸油的锯末和铁屑等都能发生自燃。,(3)煤的自燃,煤在低温时氧化速度不快,但由于它能吸附蒸气和气体,并能使其在煤的表面浓缩而变成液体,放出热量可以使温度逐渐升高到60OC,这时,氧化加速温度继续升高,直到发生自燃。为了防止煤堆自燃,可以将煤堆压实,以减少煤堆内部的孔隙和存有的空气,也可以采取通风的方法,将煤堆内部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几种可燃物质的自燃点

11、,案例1:贵州开阳县双流黄磷厂 磷泥自燃引起的事故,2002年4月11日,贵州省开阳县双流黄磷厂驾驶员违章倾倒磷泥,因磷泥自燃造成五氧化二磷气体扩散,致使附近的双流中学8名学生中毒,72人有不良症状,298人送医院检查。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虽然采取了一定措施控制了污染,防止了事态扩大,并对肇事驾驶员进行了治安拘留,对双流黄磷厂罚款5万元,但尚未追究事故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事故单位的管理责任也未得到追究。,案例2:川投电冶黄磷厂 泥磷池自燃事故,2002年7月2日凌晨3点,地处攀枝花市的四川川投电冶有限公司黄磷厂因泥磷池垮塌,造成密封水流出,同时泥磷在空气中自燃,产生大量烟尘排入大气

12、,污染了近30千米河谷两岸的环境空气。此次事故造成抢险民工1人窒息死亡,5人轻度烧伤。 事故发生后,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和攀枝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组织抢险工作,攀枝花市领导及消防、环保、卫生、安全等部门及时赶赴现场处理。7月2日早上 6点55分,事故现场得到有效控制。,影响自燃点的因素,压力:一般地说,压力越高,自燃点越低。 组分:混合气体中氧浓度增高,也能使自燃点降低;各种固体粉碎得越细, 自燃点也越低。 催化剂:活性催化剂的作用能降低物质的自燃点。 可燃物质的化学结构:饱和碳氢化合物的自燃点高于其相应的不饱和化合物的自燃点,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自燃点高于含有同数碳原子

13、脂肪族碳氢化合物的自燃点,正构烃类的自燃点低于异构烃类的自燃点。,物质的着火点、 自燃点和闪点的关系,易燃液体的着火点约高于闪点l一5,而闪点愈低,二者的差数愈小。 二硫化碳、丙酮等的闪点都低于O,这一差数只有l左右。可燃液体闪点在lOO以上者,着火点与闪点的差数可达30或更高。 一般说来,液体燃料的比重越小,闪点越低而自燃点越高;液体燃料的比重越大,则闪点越高,而自燃点越低。,4、氧指数 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固体材料在氧、氮混合气流中,维持平稳燃烧所需的最低氧含量。氧指数高表示材料不易燃烧,氧指数低表示材料容易燃烧,一般认为氧指数22属于易燃材料,氧指数在22-27之间属可燃材料,氧指数27属

14、难燃材料。,影响燃烧速度的因素,1.同一可燃物的燃烧速度决定于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在相同体积下,燃烧表面积愈大,燃烧速度愈快。 2.燃烧物质与氧化合的能力。氧化能力愈大,燃烧速度愈快;反之,则愈小。汽油蒸发快,比较容易与氧化合,它的燃烧速度相对较快。 3.燃烧物中碳、氧、硫、磷等可燃物的元素的含量,这些含量愈多,燃烧速度愈快,反之,则小。例如石油含碳、氢大约为9699.5%,乙醇含碳、氢大约为65.2%,所以石油燃烧速度大于乙醇。,二、爆炸,物质自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称为爆炸,爆炸一般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1、物理性爆炸,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

15、爆炸现象称为物理性爆炸。 物理性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并不改变例如蒸汽锅炉爆炸、压缩气瓶因外界条件变化而造成的爆炸都属于此类。,2.化学性爆炸,物质在发生极迅速的化学反应过程中形成高温高压和新的反应产物而引起的爆炸,称为化学性爆炸。 化学性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和成分均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化学性爆炸按爆炸时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又可分为三类:,1)简单分解爆炸,引起简单分解的爆炸在爆炸时并不一定发生燃烧反应。爆炸时所需热量是由爆炸物本身分解时产生的,属于这一类的有乙炔银、碘化氮等。这类物质撞击感度较高,受震动即可引起爆炸,是比较危险的,某些气体由于分解产生很大的热量,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产生分解爆炸,尤其

16、在受压情况下更容易发生爆炸。例如乙炔在压力下的分解爆炸,即属此类情况。,2)复杂分解爆炸,这类爆炸物质的危险性较简单分解爆炸物稍低,这类物质爆炸时,伴有燃烧现象。燃烧所需的氧由本身分解产生。例如梯恩梯、 硝铵炸药等。,3)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所有可燃气体、蒸气、液体雾滴及粉尘同空气(氧)的混合后,成为具有一定浓度的爆炸性混合物,如遇火源,发生爆炸。 例如:氢、汽油蒸气、面粉粉尘等与空气的混合物发生的爆炸,3、粉尘爆炸,煤尘、铝粉、镁粉、塑料粉尘、纤维粉尘、 硝铵粉尘等,悬浮于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遇高温、摩擦、火花等引爆能源会引起瀑炸,此种爆炸称为粉尘爆炸。,目前已发现的爆炸性粉尘有以下7类:,(1)金属类 如镁粉、铝粉、锰粉; (2)煤炭 如活性炭、煤等; (3)粮食 如淀粉、面粉等; (4)合成材料 如染料、塑料; (5)饲料 如鱼粉、血粉; (6)农副产品 如烟草、棉花; (7)林产品 如纸粉、木粉等。,粉尘爆炸的特点:,燃烧热值越大的物质,其爆炸的危险性越大,例如煤、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