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戊戌变法1(2)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13651136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6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1(2)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1(2)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1(2)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1(2)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1(2)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戊戌变法1(2)(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4课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一、新旧势力的交锋:,导言: 假如你是19世纪末的一位学生,面对这场改革,你对改革持什么态度?,1、新旧势力代表:,新势力:指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新祖宗之法,政治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新势力的依靠是无实权的光绪帝,光绪帝有变法图强的意愿,同时,也希望借维新势力增强同慈禧斗争的砝码。于是软弱的维新派和同样软弱的光绪帝互为依靠。,旧势力:是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坚守“祖宗之法”,反对西学变法,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大多趋炎附势,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追随旧势力,所以,旧势力在朝廷权高位重,在中央和

2、地方很有力量。,阅读P136”新旧势力的交锋”,回答: 新、旧势力是如何交锋的? (新、旧势力各自采取了哪些举措),2、举措:,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3、态势:,慈禧太后召荣禄来京的电报,二、改革的失败,戊戌政变,光绪帝授密谕和接见伊藤博文,戊戌政变(1898年9月),1、导火线:,2、标志:,(1)慈禧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 (2)搜捕与镇压维新派人士: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逃往日本;“戊戌六君子”遇害。 (3)废除变法: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全被取消。,3、经过:,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杨深

3、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答案: 肯定其浓烈的爱国情操;大无畏的精神;,学思之窗: 谭嗣同的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变法失败的原因:,2、失败的教训:,3、历史意义:,(1)性质:,(2)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改革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封建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客观

4、原因:,主观原因:,根本原因:,其它重要原因:,其它重要原因: 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变法手段单一: 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 存在幻想依赖: 对帝国主义的幻想; 依赖的皇帝没有实权等等。,爱国:,一次救亡图存运动,揭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民主:,一次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制度的初步尝试,传播了西方的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启蒙:,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积极作用,推动中国近代化,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变革成为时尚潮流,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具有进步意义。,(1)性质:,【合作探究】: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对比表。

5、,四、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 教训,历 史 意 义,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启蒙意义,爱国意义,进步意义,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 幕府统治危机,明治维新成功,倒幕派实力强大 武装倒幕成功,逐渐改革,大力推行,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充分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薄弱 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措施激进,无法推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启 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道路具有曲折性,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之于急激,以自蹉跌之忧乎?梁启超,请你找一找资产阶级妥协的表现

6、?,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合作探究】:试从国际国内环境、思想文化、领导力量、改革途径、改革措施五方面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日本: 当时列强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且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 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长,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1)国际环境:,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 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

7、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不良,(2)国内环境:,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 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3)思想文化:,(4)领导力量:,日本: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 中国: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5)改革途径:,日本: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情 中

8、国:虽然也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维新派的妥协退让,缺少民主宪政精神。且一些措施操之过急、全面出击,便利了顽固派的反扑。加之地方督抚持观望态度或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6)改革措施:,戊戌变法:,一、甲午战争后民 族危机的加深,二、维新运动的兴起,三、百日维新,四、戊戌政变,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兴起,变法的高潮,变法的失败,2007年宁夏历史新课程卷: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

9、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

10、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2、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3、康有为等维新势力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 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2007年宁夏历史新课程卷: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

11、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1)变法内容贪大求全,急于求成,(2)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3)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三星学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面对中华民族这样严重的民族危机

12、,中国 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 各自有什么反应?,(1)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2)农民阶级,(3)资产阶级革命派,(4)地主阶级(清政府),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政与“预备立宪”,综合思考题,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答案要点: 维新思想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科学文化。 启蒙思想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其强大的思想武器,最终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但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如法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导致维新思想缺乏强大的社会基础;维新思想在社会封建传统顽强和民族危机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成熟的理论基础。,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