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的影响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3646984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的影响(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的影响,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及特点、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近代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历程、中国的经济近代化等。从2010、2011年新课改地区高考命题看,主要考查了以下几方面: 1.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商业发展历程、特点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等。如2011年有14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2010年有12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2.两次工业革命对经济结构、城市化进程、工业文明的扩展的影响等。如2011、2010年均有3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 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及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

2、知识点。如2011年有3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2010年有8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 4.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工业化建设及经济体制改革等。2011年有12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2010年有7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综合近年本专题的高考命题特点,预测今后高考命题可能从以下角度考查: 1.高考命题突出对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济政策,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及相关经济政策,现代中国工业化及经济体制改革,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城市化进程及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的考查。 2.本专题命题形式采用非选择题的可能性极大,命题角度多是从古今中外联系的角度,考查对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发展演变

3、、特点、影响的理解认识等;突出对近现代中国近代化进程、特点及影响的分析评价的命题。,3.本专题可以运用多种史观,多角度的分析中外不同时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特别是运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角度,分析中外文明演进的历程,综合考查中西方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思想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化问题 1.中国近代化开始的背景 (1)国际背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资本主义近代化成为时代潮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实力和野心。 (2)国内形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一步一步地陷入半殖民地半

4、封建社会的深渊。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也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社会落后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解体。,2.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是其指导思想。政治近代化没有提上日程,教育近代化开始。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到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2)初步发展阶段(18951927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相结合,是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

5、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从政治上看,晚清政府推行新政、维新派领导变法、立宪派领导保路运动、革命派发动革命、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从思想上看,“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学习西方的层面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3)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交错的复杂环境中举步维艰,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政策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出现却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近代化严重受阻。,3.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打上了深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与中国人民对外抗争紧密相连。

6、 具有与西方明显不同的近代化特点,发展十分缓慢。 最初由地主阶级领导,后来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互为因果。 中国初期的近代化过程几乎与农村、农民、农业无缘。,(2)评价 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它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和爱国精神,打击了封建专制和迷信,为民主改革和民主革命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人才基础。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文化、教育的进步和发展。,由于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不同步,又受到列强的干涉和顽固派的阻挠,也没有或很少顾及到农

7、民利益,所以其前进的过程十分艰难和缓慢,即使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方面,也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许多弊端。如洋务运动过程中只重视军事工业,辛亥革命前后只重视轻工业等,使我国近代化的发展从一开始便出现发展畸形的特点。,从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得失可以认识到,由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的中国近代化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近代化的成功,必须要由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共产党来领导,必须要走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道路。 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名师点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

8、经济的逐渐解体、外国企业、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其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曲折发展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个最重要表现,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国的近代化问题。中国的近代化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实现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的过程。中国早期现代化,就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二、分析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

9、级在全世界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2.不同点 (1)主要成就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是纺织机械、蒸汽机、火车、轮船等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是发电机、内燃机、电气产品、汽车、飞机、通讯工具等方面。,(2)规模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英国开始的,之后扩展到其他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有些国家甚至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科学的作用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大都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是在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出现的,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紧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终动力。,(4)生产关系和组

10、织形式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工厂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垄断组织出现,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5)对生产力和经济格局的影响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欧洲为世界经济中心,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实力上升,成为工业强国。,(6)对中国的影响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上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上进行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1、民族危机空前严峻,中国又丧失了一次追赶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机遇。,三、工业革命与近代中国的落伍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国强烈要求对外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推动了它们对当时封建落后、闭关自守的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2)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受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的诱导,中国的洋务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逐渐兴起,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艰难起步。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化发展举步维艰。,2.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

12、展的要求推动了西方殖民者经济上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严峻。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之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获得了一定发展。,(2)这一时期,中国国内的维新变法及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此起彼伏,客观上影响了中国对科技革命成果的吸收、转化,丧失了一次追赶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机遇;帝国主义列强继续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继续服务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要。,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认识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的功能看,自先秦到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 或

13、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 或商业发达,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 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对城市 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人的地位 也日渐提高,市场逐渐多样化。(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从地区分布看,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2.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

14、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2)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东南沿海、南方沿江一带发展。 (3)影响着城市布局的变化。从曹魏开始,在城市建设中有了明确的规划,城市的中轴线出现,城市的主体宫城坐北面南、左右对称,加强了中轴线的纵深,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城市设计思想。 (4)影响着城市市民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名师点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具有从周至唐(严格限制)宋元明清(放松限制)的阶段特征,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人口迁移、城市布局及市民生活等方面的变化,也体现了封建皇权统治的特点。,1.(2011江门模拟)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

15、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昼出耕田夜绩麻”和所学史实可知,中国古代的农民一天到晚辛勤忙碌,故答案是C。,2.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

16、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外古代农业的发展。A、C、D三项涉及农业生产的土地制度、农具、地理因素,中外基本相同,只有B项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3.(2012广州模拟)(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售农用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材料表明( ) A.宋代开始出现定期举行的草市 B.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C.宋代草市开始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解析】选B。由材料中“四方村民蚕桑”等信息可以看出描述的是农村的集市贸易,说明是草市的状况,总体上材料表明了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4.“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1860年是个很重要的时间点”。以下史实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B.资政新篇的颁布 C.洋务运动的兴起 D.“西学东渐”的开始 【解析】选C。 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860年中国的近代化应该是指学习西方的机器技术,而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学习西方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