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审题及立意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13639307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9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材料作文审题及立意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新材料作文审题及立意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新材料作文审题及立意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新材料作文审题及立意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新材料作文审题及立意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材料作文审题及立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材料作文审题及立意(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1、 切合题意(一类文) 2、 符合题意(二类文) 3、 基本符合题意(三类文) 4、 脱离材料立意(说明:没有从材料进行切入写作,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合理得出,判为四类文),审题立意: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参照高考的评分标准,一、什么是“新材料作文”,所谓“新材料作文”,即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一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是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一般包括文字类材料作文与图画类材料作文,而以前者为多。,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

2、:,你审题了没有?,审题误区: 审题时只是简单地把材料读一遍,写感受;或是任意地找一个词或一句话,写故事。,注意:材料作文的审题忌一步到位,还没有读懂材料,头脑中冒出一个念头就写,往往偏离题意。,审材常见病症: 1. 脱离材料 随意而为 2. 朦胧感知 似是而非 3. 抓一鳞而弃全鱼 4. 抓现象而弃本质,1整体性原则 2多向性原则 3筛选性原则,审题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

3、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服从材料的整体; 观点力求比较新颖; 自己有话可说。,二、审题立意的方法,1、抓关键词(句)法,【考题分析】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请根据上面这则寓言,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文章片段展示 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对一个身体有先天残疾的人不能采取宽容的态度,枭也想有悦耳动听的歌声,一如残疾的朋友也想和正常人一样过着正常人的生活,但是人们为什么这么苛刻,非要去歧视别人,

4、打击别人呢?枭已经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并且想通过迁徙躲避这种歧视,而别人为什么不能看到这一点,非得将歧视进行到底呢?学会宽容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进修的功课,只有宽容,社会才能和谐,时代才能进步与发展。,译文: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呀?” 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 斑鸠问:“为什么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 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你。”,病文分析,这则故事的主旨是什么?,“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不是要我们谈宽容问题,告诉我们“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

5、身缺点”的道理,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你来试一试,立意:永不满足 再接再厉 追求是无止境的 永远积极进取,2、以果溯因法,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

6、,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2006年全国卷,【典型引路】,结果:乌鸦被牧羊人抓住了,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立意,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

7、,【过程分析】,原因,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结果渔翁井中捞鱼,收获很少,主旨: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获。,【热身训练】,找角度一般可以这样界定: (1)要明确材料出现了几个对象(人或物),主要对象是什么,次要对象是什么。 (2)看每个对象有什么言行或者表现,并简单对其作个判断,这些言行或者表现“对与不对或好与不好”,是“表扬与批评或弘扬与摒弃”。 (3)根据对错、好坏、褒贬的情感审美,提出一个为什么,然后回答,并开始总结。,3、人或物的角度 (材料中涉及几个人

8、或物,就至少有多少个立意角度 ),例1:薛谭跟秦青学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全部技艺学到手,就以为自己学的很好了,便告别老师回家。秦青也没有阻拦他,而是在城外的大路旁给薛谭饯行。秦青轻轻打着拍子,高唱了一支动人心弦的歌。他高亢的歌声振动了林间的树叶,美妙的音响留住了天上的行云。这时,薛谭才醒悟过来,赶忙向老师道歉,要求留在老师身边继续学习。,对象是薛谭和秦青,而主要对象应该是 。,接下来我们就要关照他的言行了,薛谭,一开始,他还没有把老师全部技艺学到手就告别老师,,这一举动是不对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那是因为他做事情浅尝辄止,虎头蛇尾。浅尝辄止有什么好?对他个人来说只是得了其中一部分而已,要想具有

9、老师那样的才能炉火纯青的演技更是痴人说梦。,参考立意: 1、浅尝辄止要不得 2、好的开始不一定意味着成功 3、做事要善始善终,薛谭,后来当他听到老师的一首美遏行云声振林叶的歌之后幡然醒悟,决心留下来继续学习。,这一行为表现无疑是正确的可贵的。,理由是他具有知错就改的精神,敢于承认错误。,参考立意: 1、知错就改是可贵的 2、能够改进就是进步 3、要敢于承认错误,他对薛谭的行为没有苦口婆心地大讲特讲一堆道理,而是用自己精湛的演技说服了薛谭。,他的行为是好的,有效的。,理由是他善于教育学生,能根据学生的特点,会相机诱导学生。,参考立意: 1、言教不如身教 2、教育要因势利导 3、提高教育艺术,看秦

10、青,审题 要点,1、找对象 (找出材料涉及的的对象),2、分主次(分清对象的主次),3、抓关键(抓材料中的关键词、 关键句,比如议论句等),4、辨是非(揣摩材料的情感 倾向,辨析事件的是非曲直),5、查原因(分析事件的结果和可能的原因;辨析人事物等方面的关系),三、合作探究,通过做下面的一道题,归纳做题方法和步骤。,据说,在东南沿海一带,渔民在捕到螃蟹后,将螃蟹放进一个上小肚大的竹篓里面,第一只螃蟹放进去时,渔夫就用重物将口封住,当第二只、第三只放进去后,渔夫就不再盖重物了,因为,第一只即将爬出篓口的螃蟹,会被第二只、第三只螃蟹拉到篓底。如此下去,即使篓口没有盖盖子,但也没有一只蟹能够爬出去。

11、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故事要叙述,有什么观点要阐发,有什么情感要抒写,请围绕上面这则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我们先关注螃蟹的情况,第一只螃蟹能爬出去,第二只、第三只进去后,就都爬不出去,第一只即将爬出篓口的螃蟹,会被第二只、第三只螃蟹拉到篓底,这一举动是不对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同处于困境时,别人想法快要冲出困境时,你却想法破坏人家,这是一种极度的狭隘心理,是自私的表现,是嫉妒的翻版。为什么你不去助他一臂之力呢;为什么你只顾自己,不和他合作呢;为什么你们不能团结一致,共渡难关呢?,从螃蟹的角度立意 1、“团结决定成功,分裂注定失败” 2、“合作” 3、“互助 ” 4

12、、“我们不能自私” 5、“我们不要嫉妒”,从渔夫的角度立意 1、“成功源于对生活的观察” 2、“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3、“生活是有规律的”,我们再关注渔夫的情况,渔夫开始用重物将口封住,后来渔夫就不再盖重物了,这一举动省力。挺好!但为什么他就能这样呢?,原因是他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是个有心人。,第一:认真阅读材料,弄清材料主要说了什么。 第二:仔细分析材料,找出多个写作角度。 第三:根据自己优势,选定最易发挥才情的一个角度。 第四:“联想”实际立意(联想:历史/现实)。,最关键的是:选准角度,解题步骤,请根据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有一只蚂蚁爬墙,六次失败了,可是它还是延原路向上爬,

13、一人说:“多可敬的小蚂蚁。”第二人说:“多么愚蠢的蚂蚁。”第三人说:“多么可悲的小蚂蚁。”你怎么认为?,提示:这篇材料可写“持之以恒”,可写“变一条路”,但是写“变通与坚持”更出采,因为辨证地看问题,辨正地立意最能显出文章的深度。,四、布置作业,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 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 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了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教授,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世事无绝对 3 、理论联系实际,青蛙,1、善于质疑 2、 敢于挑战权威,其它动物,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 2 、不要小看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