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知识讲座讲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631202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病知识讲座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职业病知识讲座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职业病知识讲座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职业病知识讲座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职业病知识讲座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病知识讲座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病知识讲座讲解(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病知识讲座第一讲职业病定义与范畴职业病定义与范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所长周安寿总论职业病是严重危害劳动者健康的疾病。随着社会经济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创造财富,而且是使人类能够过上高质量的生活,经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劳动者的健康作为代价。因此,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改善劳动者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健康素质,防止发生职业病,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一、什么是职业病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或者其他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线和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危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人类

2、自开始生产活动以来,就出现了因接触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有害因素而发生的疾病。追溯国内外历史,最早发现的职业病都与采石开矿和冶炼生产有关。随着工业的兴起和发展,生产或工作环境中使人类产生疾病的有害因素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职业病的发生,常与社会经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各种形式的职业危害日趋严重,因而职业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二、有哪些职业危害因素工作场所中存在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对人体产生健康损害的因素称之为职业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1)生产性毒物。如铅、苯、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2

3、)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水泥尘、石棉尘、有机粉尘等。2物理因素(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3)噪声、振动。(4)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微波、激光等。(5)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3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源体。(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2劳动过度精神(心理)紧张。3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安排不当,不能合理安排与劳动者的生理状况相适应的作业。4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5长时间用不良体位和姿势劳动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

4、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与无毒的工段安排在同一车间。3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的生产环境污染。三、法定职业病所谓法定职业病,是指由国家确认并经法定程序公布的。我国卫生部于1957年颁布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确定了14种法定职业病。1987年该规定经过修订并由卫生部、劳动部、财政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在修订的职业病名单中共规定了9大类99种职业病,其中职业中毒51种,尘肺12种,职业性物理因素疾病6种,职业性传染病3种,职业性皮肤病7种,职业性眼病3种,职业性耳鼻喉疾病2种,职业性肿瘤8种,其他职业病7种。同时,还规定了这类

5、疾病需由国家认定的有职业病诊断权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诊断。被确诊认为职业病的患者,可依据国家社会保险法规的规定,享有相应的劳保待遇。四、职业病防治及其管理(一)严格执行职业卫生法规和卫生标准截止目前,国家制订和颁布了一系列劳动保护法规和数百个职业卫生标准,这些法规和标准都是实践和科学实验的经验总结,是搞好职业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依据。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二)对建设项目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对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和引进的建设项目中有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要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在其设计、施工、验收过程中进行卫生学监督审查,使其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

6、时施工、同时运行使用。保证在其运行使用后能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三)对工作环境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价经常和定期监测工作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浓(强)度、及时了解有害因素产生、扩散、变化规律,鉴定防护设施的效果,以及对接触化学物质劳动者的血、尿等生物材料中的有害物质或其他代谢产物及一些生化指标进行监测。发现工作环境中有害因素浓(强)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值范围时,要查明原因,为采取措施提供依据。(四)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应当对劳动者进行就业前、定期和离岗时的职业性健康检查。在就业前的检查中如发现有不宜从事某一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职业禁忌征者,不得安排其从事所禁忌的

7、作业。定期健康检查便于早期发现病人,及时处理,防止职业危害的发展、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依据。(五)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个人的健康监护档案企业建立职业卫生和劳动者个人的健康监护档案,是加强职业病防治管理的要求。职业卫生档案主要包括工作单位的基本情况,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设置、运转和效果,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强)度监测结果与分析,职业性健康检查的组织和检查结果及评价。劳动者个人健康档案主要包括职业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职业病的诊断、处理、治疗和疗养,职业危害事故的抢救情况等。(六)消除职业危害,改善劳动条件1禁止生产、进口和使用国际上禁止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如联苯胺、萘胺等强致癌物和

8、有机汞农药等。2改善作业方式,减少有害因素散发。3加强设备的维护检修和管理,减少有毒物质的跑、冒、滴、漏。4搞好工作场所的环境卫生,消除有害物质的2次污染。(七)合理使用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强)度高于国家卫生标准,或因进行设备检修而不得不接触高浓(强)度有害物质时,必须配备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八)注意个人卫生,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注意劳逸结合。(九)对青少年和女工要给以特殊保护。不得安排未成年人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工作。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工从事对其本人和胎儿有危害的工作。(十)开展健康教育,普及防护知识,制订职业卫生制度和操作规程。用人单位领导和劳动者要通过培训,学

9、习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政策和法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知识。提高对改善劳动条件,控制职业危害重要性的认识,防止职业病的发生。(十一)职业病的诊断职业病的诊断应根据以下原则:1有明确的职业史、工作环境有害因素的监测资料和生物监测资料等。2症状、体征和常规实验室检查、物理学检查、生化检查、其他辅助检查等的结果与所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十二)职业病患者的治疗职业病确诊后,根据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诊断结果,按以下原则进行治疗:1防止危害因素继续侵入人体。2促使已被吸收的危害因素排出体外。3消除病因。4特效拮抗治疗。(十三)职业病患者的处理和劳动能力鉴定职业病患者在治疗或疗养后被确认不宜继续从事原有

10、害工作的,应调离原工作岗位,另行安排工作。劳动能力受损程度应按照已颁布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G BT161801996)进行鉴定,并按劳动保险条例,给以工伤保险待遇或职业病待遇。(十四)职业病的报告和统计职业病的报告和统计,是为制订职业病防治规划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成效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如果某企业或单位发现职业病患者,企业或单位有责任和义务按照职业病报告办法的要求,向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第二讲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的预防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毒控制中心 张寿林隐匿式化学物中毒是指中毒患者在工作或生活中从未意识到自己接触毒物,自吸收毒物到发生中毒都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发生,谓之隐

11、匿式中毒。它是一种特殊的中毒方式。随着化学物质品种的不断增加与广泛应用,人们接触化学品的机会大为增多。这种方式所发生的中毒病例数也随之上升。由于此种中毒方式隐蔽,毒物剂量、中毒途径及时间不明,影响的脏器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造成误诊。因此了解隐匿式中毒的预防方法将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采取有效的处理,以控制中毒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一、隐匿式中毒常见原因1职业因素职业中毒一般不属于隐匿式,但在特殊条件下,患者不了解在生产过程中是否接触毒物,又未采取防护措施,致接触者中毒。如19921995年,广东省的三资企业在玩具厂及塑料制品厂的粘合工人中不断有人发病,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步

12、态不稳、嗜睡、意识模糊,重者昏迷、抽搐,病程中不发热。曾考虑是病毒性脑炎,病情可突然恶化死亡。工人不知接触何种毒物。经职业流行病学、毒理及毒物分析,查清了中毒原因,是二氯乙烷中毒。因工人接触的粘合剂中3435胶的溶剂和ABS溶剂514各含79和98二氯乙烷。针对病因采取了正确的治疗与防护措施,控制了病情发展。另一种中毒原因是原接触物质不引起中毒,但在特殊条件下起化学反应,产生剧毒物质,又未采取积极防护措施,致接触者中毒。如运载硅铁矿,因矿石中含磷化钙,遇水或潮湿空气时可因潮解而产生磷化氢气体,有剧毒。负责押运的工人因在密闭条件下吸入高浓度磷化氢而发生急性中毒,甚至死亡。2食品污染由食品污染毒物

13、所致急性化学物中毒,其特点:(1)早期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易误诊为胃肠炎。(2)中毒品种以杀鼠剂为多见,此外有亚硝酸盐、碳酯钡、铅、砷、铊及有机磷农药等。(3)中毒类型。可一次大量造成大批人群中毒,或多次少量致中毒反复出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可明显降低毒作用,控制中毒事件的发展。由毒物污染食品所致中毒常见的有毒物直接污染食物;含毒物的容器盛装食物、饮料;将毒物误作调味品、发酵剂。如1999年初发生在江西赣南地区的1000余例猪油中毒事件就是因部分容器中原盛装过的三甲基锡污染了猪油所致。3水源污染多见于化工厂将废水、废渣未经处理即排入江河中,污染水源。如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发生的水误病,经10

14、多年的调查研究才确认为有机汞中毒。4空气污染多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污染空气而不易引起警觉。如多次发生在破旧汽车内的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其原因常是一氧化碳从排气管通过汽车底盘裂隙进入车厢内而导致乘客一氧化碳中毒。5滥用毒物及用毒物谋杀近年来因禁用灭鼠剂毒鼠强或氟乙酰胺、有机磷、铊化合物等发生的中毒较为多见。二、隐匿式中毒的诊断1医务人员要树立中毒诊断意识对病因不清的疾病,要突破本科疾病的圈子,考虑有无中毒的可能。如患者出现腹绞痛而不能用常见的内外科疾病解释时,应考虑有无铅绞痛。为此,要熟悉毒物的毒性、毒理及其中毒的临床表现。2获取化学物中毒可能性的线索(1)从病史中获取线索。要求系统、全面地

15、询问病史,特别是要了解有无可疑毒物存在及同工作同生活人群的发病情况。(2)通过体格检查,发现可能的中毒线索。如有机磷中毒患者呼出气中有蒜的臭味;脱发见于铊、氯丁二烯中毒;瞳孔缩小见于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安眠药及吗啡类中毒;下肢皮肤痛觉过敏见于砷、铊中毒;大汗见于五氯酚钠、二硝基酚、有机磷农药中毒;皮肤粘膜紫褐色见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樱桃红色见于一氧化碳中毒;指甲mees线见于砷、铊中毒等。(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当中毒在临床上难以找出可靠的线索时,现场调查十分必要。对患者生活、工作的地方进行仔细调查有无可疑的化学毒物。(4)毒物检测。结合临床,对现场空气、水、食品、进食所用盛具、土方、偏方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毒物检测,并对患者的血、尿进行毒物分析,以了解毒物的品种和吸收量。3作好鉴别诊断,防止误诊通过以上步骤,综合分析,以得出毒物和疾病确有因果关系,找到隐匿中毒的明确病因。三、隐匿式中毒的预防1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