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倾灾难与我的大学生涯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362119 上传时间:2017-10-13 格式:DOC 页数:96 大小:278.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左倾灾难与我的大学生涯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左倾灾难与我的大学生涯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左倾灾难与我的大学生涯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左倾灾难与我的大学生涯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左倾灾难与我的大学生涯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左倾灾难与我的大学生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左倾灾难与我的大学生涯(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左倾灾难与我的大学生涯(1962-1970)连载 目录前言一,传统教学阶段1 录取通知2 北京印象3 校园生活4 课外活动5 世界风云6 课堂教学7“清理反动派学生”二,社教运动1 远赴湖南(1)问题的提出(2)整装出发2 以社会为课堂(1)初涉农村(2)生活琐事(3)人文胜地3 运动过程(1)前后十条(2)二十三条4 运动后遗症(1)个人感受(2)投下阴影(3)也说大饥荒(4)引发文革三,实践教学1 总统府2 教改感受3 左倾错误的逼近四,文化大革命1 狂潮骤起(1) 大字报(2) 新市委2“二月兵变”(1) 郭影秋(2) 大辩论3 红卫兵(1) 高层争斗(2) 造反有理(3) “横扫一切牛

2、鬼蛇神”(4) 恐怖的“红八月”(5) “联动”的结局4 大串联(1)倾巢出动(2)回家的路 5 两派对立(1) 两派的由来(2) 分庭抗礼(3) “孤岛”时期6 打倒帝修反(1) SU 联大使馆(2) 火烧英国代办处(3) 批斗日共代表(4) 感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7 逝者血泪(1) 孙泱之死(2) 孙维世之死(3)胡锡奎之死(4) 阚玉瑶之死8 血腥武斗(1) 形势分析(2) 攻打红楼(3) 相互抓捕(4) “夜袭兵工厂”(5) “捣毁野猪林”(6) 血染操场(7) 勿忘前事9 文革感受(1)看透极左本质(2)坚持做个人五黯然离校1 离校之前2 工宣队3 毕业分配4 步出校门 5 躲过一劫六

3、部队农场1“五七道路”2 劳动与军训3 艰苦生活4徐州(1)长途拉练(2)住院治疗(3)怀旧5湖西“肃托”事件6沉重压力结束语1 回望母校2 难以忘怀3 留下记忆4 以史为鉴5 历史教训6 不应回避7 厘清思想8 面向未来9 写作说明(附:介绍革命四十年)如果你了解我们在冬天的泥沼里跋涉得有多艰难,你就能理解我们对春天的追求有多热切。*前言*说起我的学生时代,说起我的母校,总有几分失落。我上的小学,上海市溧阳路第四小学,没有了。我上的中学,上海市红旗中学,没有了。我上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一段时间里也没有了。没有的原因,各不相同。我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入学的小学生,但我的小学是个弄堂小学,教

4、室散布在居民楼里,非常简陋,不具备办学条件。被撤消,是应当的。我的中学,在四平路头道桥,是建国后新建的。教室里是木地板,课桌是苏联式翻盖的,与靠背椅连在一起,用的是很粗壮的木头。尤其是教学楼的后面有个 200 米跑道的操场,这在上海市区里的中学是很少有的。但就是这个操场,二十年前,被区教育局看上,要盖家属楼。校长对此提出异议。结果,校长被免,学校被撤,家属楼盖了起来,前面的部分变成了虹口体校(真不理解,没了操场,怎么反倒成了体校)。这是我在九十年代从报刊文摘上看到的。有网友告诉,现在广中路水电路附近有个红旗中学。但那个与我已经没有更多的关系了。至于人民大学的撤消,则完全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果。*抚

5、昔思今,感触良多。才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就已是沧海桑田,有点不堪回首了。但我始终无法忘记我的学生时代,它不只是人生旅程的起始,更是我用时光和生命累积的财富。这财富也不只属于我个人,我愿意跟今天的年轻人一起分享。就说说大学时代吧。笔者那时的大学时代,跟被宠称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坎坷复杂,一言难尽。我的本科上了六年,不是读研,更不是留级,而是五年制,文革又延长一年。这六年的大学生活,集中体现了新中国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历程。从课堂听讲,到社教工作队员,到首都红卫兵,最后进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它的后续,就能有这样多重的角色转换,恐怕人类五千年历史上只有我们

6、1961、1962、1963 级的文科生,才有这个“幸运”。近二十年来,我自己当老师,每学期给学生上课,不管是哪个班级,我都要作为专题,配以 PPT,讲一下“我的大学时代”。我总要对年青一代讲:“老师真心地羡慕你们,你们赶上了中国几千年、解放几十年以来最美好的时代,你们要珍惜、要努力啊。”当然,勿用讳言,我们现在还并不十分完美、十分理想,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但跟过去相比,确实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进步。我觉得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书本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还要让他们了解和认识现实的社会。所以在我的教学中总是引用大量的真实事例,包括跟专业教学有关

7、和与思想教育有关的事例。在这儿,我之所以想讲几句关于我的母校、关于我的大学时代,另一层意思是:这对读者进一步理解我创作的另一部一百二十万字的作品革命四十年有所帮助(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描述 1949 至 1989 年间中国当代史的长篇小说,目前正在天涯文学网历史类连载,点击量在二百万以上。本文是这部小说的附录,用谷歌或百度搜索书名,即可进入。这本书的写作,跟我在学生时代的感受和经历,跟母校对我的哺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大学六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传统教学阶段、社教运动、实践教学阶段、文化大革命,另外顺便再讲下农场生活。* 我的大学岁月和左倾灾难(1962-1968)连载 20001 点击 |

8、 225 回复 简介:本文记述了笔者 1962 至 1968 年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时代。那是个“书上没有、老师不讲”的特殊时期,本科六年时间经历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社教运动、文化大革命,直到去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的诸多阶段。完成了从学生到社教工作队员、到首都红卫兵、到五七战士多重角色的切换,全程参与了那个动荡年代的各项政治运动。其间,坎坷复杂,一波三折,血泪伤痛,千言难尽,决非今天大学生所能想象 和其它回忆录不同的是,本文采用了回顾与反思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叙事与政论相结合,涉及到当时与当前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无论是对同龄人还是当代年轻人都会有较大的感触和启示。 本文为纪实作品。讲的

9、是真人真事,用的是真名实姓。如果你了解我们在冬天的泥沼里跋涉得有多艰难, 你就能理解我们对春天的追求有多热切。 * 前言 * 说起我的学生时代,说起我的母校,总有几分失落。 我上的小学,上海市溧阳路第四小学,没有了。 我上的中学,上海市红旗中学,没有了。 我上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一段时间里也没有了。 没有的原因,各不相同。我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入学的小学生,但我的小学是个弄堂小学,教室散布在居民楼里,非常简陋,不具备办学条件。被撤消,是应当的。 我的中学,在四平路头道桥,是建国后新建的。教室里是木地板,课桌是苏联式翻盖的,与靠背椅连在一起,用的是很粗壮的木头。尤其是教学楼的后面有个 200

10、 米跑道的操场,这在上海市区里的中学是很少有的。但就是这个操场,二十年前,被区教育局看上,要盖家属楼。校长对此提出异议。结果,校长被免,学校被撤,家属楼盖了起来,前面的部分变成了虹口体校(真不理解,没了操场,怎么反倒成了体校)。这是我在九十年代从报刊文摘上看到的。有网友告诉,现在广中路水电路附近有个红旗中学。但那个与我已经没有更多的关系了。 至于人民大学的撤消,则完全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果。 * 抚昔思今,感触良多。才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就已是沧海桑田,有点不堪回首了。 但我始终无法忘记我的学生时代,它不只是人生旅程的起始,更是我用时光和生命累积的财富。这财富也不只属于我个人,我愿意跟今天的年轻人一

11、起分享。就说说大学时代吧。笔者那时的大学时代,跟被宠称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坎坷复杂,一言难尽。我的本科上了六年,不是读研,更不是留级,而是五年制,文革又延长一年。这六年的大学生活,集中体现了新中国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历程。从课堂听讲,到社教工作队员,到首都红卫兵,最后进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它的后续,就能有这样多重的角色转换,恐怕人类五千年历史上只有我们 1961、1962、1963级的文科生,才有这个“幸运”。 近二十年来,我自己当老师,每学期给学生上课,不管是哪个班级,我都要作为专题,配以 PPT,讲一下“我的大学时代”。我总要对年青一代讲:“老师

12、真心地羡慕你们,你们赶上了中国几千年、解放几十年以来最美好的时代,你们要珍惜、要努力啊。”当然,勿用讳言,我们现在还并不十分完美、十分理想,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但跟过去相比,确实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进步。 我觉得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书本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还要让他们了解和认识现实的社会。所以在我的教学中总是引用大量的真实事例,包括跟专业教学有关和与思想教育有关的事例。 在这儿,我之所以想讲几句关于我的母校、关于我的大学时代,另一层意思是:这对读者进一步理解我创作的另一部一百二十万字的作品革命四十年有所帮助(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描述 194

13、9 至 1989 年间中国当代史的长篇小说,目前正在天涯文学网历史类连载,点击量在二百万以上。本文是这部小说的附录,用谷歌或百度搜索书名,即可进入。这本书的写作,跟我在学生时代的感受和经历,跟母校对我的哺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大学六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传统教学阶段、社教运动、实践教学阶段、文化大革命,另外顺便再讲下农场生活。 * 一、 传统教学阶段 1 录取通知 我参加高考是在 1962 年夏,那年十七岁。知道录取消息,是 8 月中旬的一个夜晚。晚饭后,正光着膀子坐在我老家上海弄堂里石库门的家门口。那时上海人住得很挤,夏天天热时,晚上家家户户都拿着板凳、椅子出来,在弄堂里、马路边乘凉。两

14、位高中老同学兴冲冲地跑来,说:考上了,你也考上了。这是班主任最先知道消息,叫他们过来喊我上他那儿去。我抓起背心还没穿,就跟他们走了。因为那时高考录取率很低,还不到 10%。尤其是 1962 年还是困难时期,不少高校缩小规模,甚至停办,能考上挺不容易。我知道,要是我考不上的话,等待我的将是江西“Communist 主义劳动大学”,甚或是更遥远的黑龙江和新疆那些地方去生产建设兵团或插队落户了。之前,我甚至还上西藏路的青年宫看过有关“江西共大”的展览,看看我将去的地方到底是个什么样。所以知道了录取的消息,是分外地高兴。 说起来,我们高三(1)班在全校是最好的。从高一起,就常听老师们夸奖说:“高一(1

15、)班不错 ”。这句话也在我们班成了流行的口头禅。至今我们班同学之间联系还挺密切。后来知道,我们班也就考上了十几个,但在全校是遥遥领先的。当然再后来的后来,我们考上学的也不见得是好事。至少我们这十几个,大学毕业后很少有在上海的。 到了班主任那儿。我们的班主任顾乃武老师,他住在四川北路溧阳路口一个外观挺洋气的公寓楼里,底层的一小间,屋里很简朴,像是单人住。他对我们班级、对我们同学是尽心尽职的。他在抗战时曾去过缅甸战场。很长时间里,我对此感到很好奇。但那时的资料极其匮乏,可以说是根本没有,也就打探不出究竟。这是我所以对东南亚问题感兴趣的初始。班主任向我们报告了好消息。但他以为我是考上了复旦,那是我的第一志愿(历史地理专业)。第二天上学校拿到正式通知,才知道是人民大学。那是我的最后一个志愿:人民大学统计专业。原是想报个冷门,在填报技巧上作最后一博。没想到,还真是它。随通知单,还有几张大大的行李签。上面印着鲜红的“人民大学”的字样。这几个字,在我的印象中竟比那录取通知书还深。后来有一张贴在了我唯一的一个箱子,那是我姐姐用过的一只兰色帆布箱,特地拿过来给了我。因为舍不得那标签,那旧箱子也一直随我到现在。 上大学是个大事情,但也没有什么好准备。8 月末,就乘火车去北京了。因为兴奋,竟直到火车启动了,我才从月台跳上了车厢门口的踏板,隔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