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人民版)剖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593464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人民版)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人民版)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人民版)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人民版)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人民版)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人民版)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人民版)剖析(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变,社会史观,含义:主要是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即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研究领域: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等。,研究意义: 马克思:“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时才取得的。” 李大钊:“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 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社会生活变迁三大

2、阶段,1.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叶, 突出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2.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 3.1978年,改革开放后,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变”,“变”的表现,“变”的特点,“变”的影响,“变”的原因,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服饰之“变”,探讨:中国近现代服饰变化的特点,1.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近代服饰的变化同中国社会政治和社会思潮的变化密切相关。 3.近代中西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不同文化的激烈对抗和融合。,(1)四大菜系,饮食之“变”:,无论是_ ,中西餐都

3、存在着明显区别; 中方饮食把追求_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_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营养,美味,(2)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习俗之“变”:,男子留长辫 女子缠足 跪拜作揖 “大人”、“老爷” 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点头鞠躬、握手,“先生”、“同志”,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 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建筑之“变”:,传统建筑,中西合璧,鸦片战争后,20C30后,完全欧化,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1)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侵

4、略,西学东渐的影响早,也较为深入。 (2)通商口岸地区经济比较繁荣,思想比较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近代生活的变迁是先通商口岸后内地,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考点2.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交通之变”,1、古代交通工具-轿子、马车、木船。,2、近代交通工具,A、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近代落后的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马车、自行车(19C中后期传入中国-20C初,出现在大街小巷-50年代后开始自己制造),B、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轮船(1865)、火车(19C末20C初)、电车(1906)、公共汽车(1924)、汽车、飞机(20C20年代初),

5、动力: 技术: 地区发展差别: 对象: 进程: 种类:,人力牵 引工具,机械牵 引工具,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平民化、普及化,引进,自制自研,城市(东部)显著,乡村(西部)缓慢,先慢后快,海陆空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探讨:1.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2.影响中国近代运输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其发展有何影响?,原因:(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 (3)列强侵略的需要; (4)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影响: (1)加强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

6、社会的转型; (2)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3)改变出行方式、丰富人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4)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掠夺,不可避免地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问题。,(1)邮政通信,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正式办理“大清邮政局”不久,设邮传部,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1896年,辛亥革命后,1949年11月,通讯之“变”:,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无线电报创设(军舰之间创设无线电报)并得到发展,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国际间

7、可直通马尼拉、爪哇、旧金山、柏林、巴黎、西贡等地)业务,(2)电报的发展,1877年,1906年,1932年,通讯之“变”:,(3)电话的发展,1882年,民国成立后,20C80S后,截止2003年,通讯之“变”:,考点3:传媒之“变”,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公元887年,邸报世界上现在最古老的报纸。,2、近代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物质条件-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急剧变化,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 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3、近代大众报业的兴起和发展:,A、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B、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C、辛亥革命后,报刊成为宣传政

8、治的工具。,如何评价西人办报? A、促进西方文化在华的传播,加强了列强对华文化侵略; B、把近代报刊带来中国,国人办报,人们思想观念改变。,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影响?,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 制造舆论、宣传教育,启迪民众;娱乐大众、传播新知; 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二、广播影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第一座广播台:,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3年“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上海),1928年中央广播电台(南京)。,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歌女红牡丹,定军山,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

9、北京电视台,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原因:,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2、出现:,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3、发展:,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4、特点:,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更主动、快捷,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费用低廉。(互动性、广泛性、即时性),5.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A、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B、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

10、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C、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D、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E、也存在着信任度低与安全感较低、网络沉迷等负面影响。,爱就一个字“变”,鸦片战争后: 辛亥革命后: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后:,“中西合璧”,“民主自由 平等”,“政治色彩”“封闭”,“彰显个性” “多元”,编制大事年表和设计表格是 复习社会史的最好办法。,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

11、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中更把它具体化为三十六条。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1、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时,其见闻异矣。由今日视同治时,其见闻尤异矣。更阅数十年,人心风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 清上海县续志序,探讨:1.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2、近现代中国的四次变革:第一次变化(1840-1911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影响中国;第二次变化(1912-1949年):1912年后,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向近代社会生活过渡, 但显现中式与西式并存、

12、新旧交替的特点;第三次变化(1949-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逐渐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社会生活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第四次变化(1978年-至今):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接轨,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变”,“变”的原因,“变”的特点,“变”的影响,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革、政局变更; 中国政府推行的各项改革; 社会发展经济,生产力水平提高; 新思想不断传入,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思想观念转变; 科学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引进自研); 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中西文化的碰撞); 全球化趋势的促进。,内因:,外因

13、:,“变”的表现,社会生活是时代的产物,是一定 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反映。,爱就一个字“变”,“变”的原因,“变”的特点,“变”的影响,“变”的表现,受西方影响明显,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沿海内地;城市农村),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社会变迁不能脱离国情而存在, 继承与发展是必然趋势。,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爱就一个字“变”,“变”的原因,“变”的特

14、点,“变”的影响,“变”的表现,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展开。,经济上 :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生产力标准始终是判断变迁进步性 的重要依据。,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束缚,割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1840,1949,1860,鸦片 战争,西服、 西餐、 西式住房,洋务 运动,交通、通信 近代化,1911,辛亥 革命,婚丧 礼俗,新中国 成立,1978,改革 开放,电视业 (1958),互联网 (1993),多元视角下的社会生活,多样性 独特性,工业化,对外开放,政治、经济、 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一”:

15、“二”: “三”: “四”:,“一个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但存在着地域的不平衡性。,“三个内容”: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及其原因。 (2)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大众传播媒体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请回答: (1)判断图、图、图各反映的历史时代。 (2)图的着装一时成为中国时尚,可能是受到当时中国对外关系的哪两件重大历史事件或政策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图 长袍马褂 图 西装图 图 列宁装,答:(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图 红卫兵服装 图 穿毛料大衣的皮尔卡丹走在北京街头,(3)判断图、图各反映的历史时代。 (4)说明图、图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根源分别是什么?,答: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打破了个人崇拜,审美多元化。,试题解析 立意: 主题辛亥革命后思想观念的变化。 价值取向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社会的变革,对新的历史观的反映,对史学成果的关注。 取材:内容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的影响。 呈现方式新闻报道。,1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