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指导复习课件26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13593387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指导复习课件26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3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指导复习课件26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3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指导复习课件26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3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指导复习课件26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3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指导复习课件26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指导复习课件2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指导复习课件26(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讲 开放探究型、综合型非选择题,开放探究型、综合型非选择题,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命题特点和主体设计思想,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以当前人类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切入点进行考查。 题型灵活,图文并茂,除文字材料外,还给出图表、数据、公式、漫画等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各学科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能力,以及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多,跨度大,且试题分值较高,是拉开学生考分档次的题,所以一定要重视。,【题型特征】 开放探究型试题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流行起来的一种材料型问答题,是高考逐渐加大考查力度的重要题型之一。它主要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

2、情景,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让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解答相关问题,然后由学生说明该课程研究的意义,最后由学生提供研究该课题的方法等。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评判方法采用分层次、采意式。,【解题技法】 步骤一:阅读材料,明确主题。充分挖掘材料所蕴涵的有效信息,通过材料把握该问题的主题,分析答题的侧重点。 步骤二:结合试题创设的探究情景,确定将要探究的问题的主题,条理作答。,【高考例析】 (2010年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

3、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文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2: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

4、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材料3: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

5、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审清题意,把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准确作答。(1)问根据材料1“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尽逐绫绸之利”“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等信息,再结合教材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分析作答。(2)问根据材料2“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

6、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雇用了1140名工人”,结合工业革命的过程中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及工业革命的过程组织答案。(3)问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雇佣劳动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如资本、劳动力、生产资料作答。,【答案】 (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

7、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3)(答案略)。,【实战演练】 1理论指导、史料研习、问题讨论和社会调查都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理论指导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有哪些?,(2)史料研习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农民问题也同时得到解决,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 “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的19.3%,到1937年苏联工

8、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的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来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依据材料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3)问题讨论 某实验中学历史课上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结合上图讨论两国革命道路的不同。 (4)社会调查 调查历史见证人,了解人们对祖国统一的感受。请参照示例回答: 答题示例: 调查题目:“文化大革命” 调查理由:民主法制遭到践踏,社会主义建设停滞不前。 调查题目:“一国两制” 调查理由:,解析:第(1)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要根据三段材料进行概括,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理想变为现实,苏俄摆脱剥削阶级的统治和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三个方面

9、思考。第(3)问要求学生根据图片说明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的结合,在不同国家革命的道路不同。第(4)问属于历史研究型题目,回答理由时要从“一国两制”的实践分析。 答案:(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2)十月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理想变为现实;使苏俄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3)俄国:城市中心道路;中国:井冈山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4)20世纪末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

10、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则甲兵大定。” 国语齐语,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2: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

11、曲,材料3: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他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请回答: (1)材料1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则?你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2反映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3)结合材料3及所学知识分析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的根据。 (4)在探究活动中,分组讨论是重要的环节,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甲组

12、给出的结论是“战乱与灾难”,乙组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如果你是此次讨论的参与者,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解析:第(1)问要注意从三则材料涉及的共同问题归纳出探究的主题,史料的价值要从时间和可信度上把握。第(2)问要明确材料2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小农经济。第(3)问要注意从社会变革、阶级结构和思想活跃等方面概括。第(4)问,注意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 答案:(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 最有价值的材料是材料1中的第一则,长沙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锄。理由: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 (2)铁农具的使用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创造了条件。,(3)第一,都是社会巨变时期。第二,社会阶级构成复杂,新旧

13、阶级在历史舞台上都很活跃。第三,思想活跃,各种流派交相辉映。 (4)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获得长足进步。分封制崩溃,郡县制逐渐形成;文化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另一方面,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总体而言,进步和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题型特征】 综合型试题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处于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事件(现象)融合在一起进行考查的非选择题,它既便于考查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解题技法】 综合型试题是近

14、几年高考的主要题型,此类题目较好地体现了高考加强综合能力考查的命题趋势,解答时要注意: 一看,即看背景材料及设问;二找,即找出设问中的求答项和限制条件;三思,即思考解题的突破口及方法;四判,判断考查的主要内容;五答,即根据设问,逐问作答。 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高考例析】 (2010年高考广东卷)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2)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

15、于洋务运动时期。早期的留学生主要前往欧美,20世纪初兴起留日热潮。为何日本此时成为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 (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4)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 本题以全新的视角考查社会群体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第(1)问应注意归纳宋代市民阶层的出现对宋代文化艺术的影响。第(2)问应结合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成为亚洲强国,说明20世纪初兴起了留日热潮。第(3)问要指出20世纪初工人力量壮大,工人阶级登上

16、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工人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第(4)问应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的作用。,【答案】 (1)商品经济发展;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如清明上河图、宋词、话本等。 (2)明治维新,日本富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推动,留学日本较为便利。 (3)“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十月革命影响下,政治上觉醒。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工业化。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实战演练】 3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的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