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五大建设打造三新岚县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358698 上传时间:2017-10-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五大建设打造三新岚县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实施五大建设打造三新岚县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实施五大建设打造三新岚县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实施五大建设打造三新岚县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实施五大建设打造三新岚县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施五大建设打造三新岚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五大建设打造三新岚县(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施“五大建设” 打造“三新岚县” 岚县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研究 阎 刚 平 岚县位于吕梁山北端,汾河上游,西倚兴县,北靠岢岚,东连静乐,南邻娄烦、方山,地处太原、忻州、吕梁三角地带。上明河、普明河、岚城河于县城附近汇为岚河,注入汾河,岚漪河、蔚汾河分别发源于县域北部和西北部,流归黄河。岚县建制始于春秋,历史上曾经设州置郡,现辖 4 镇 8 乡 1 个城区居民管理委员会,人口 17.3 万,其中农业人口 15.4 万。县域总面积 1508.9 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大约占 70%,河谷、平川、塬地等约占 30%,平均海拔 1416.6 米。全县森林覆盖率 20.1%,有耕地 53 万亩。境内气候

2、冷凉,资源丰富,年均降水量 500 毫米,无霜期 90-130 天。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滞后,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顺应当前国际国内转型发展的大势,按照吕梁发展新兴区、省城太原后花园、晋西北“金三角”经济区的定位,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发展环境等实际状况,岚县确立了实施大项目、大生态、大教育、大民生、大环境“五大建设” ,打造富裕、文明、宜居“ 三新岚县”的转型跨越战略,力求走出一条资源型欠发达地区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五大建设战略的提出及其依据 实践创新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五大建设战略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哲学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紧密结合岚县实际,继承历史,拓展

3、创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顺应时代潮流,力争推动岚县转型跨越。 (一)五大建设战略是岚县转型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岚县基础差、底子薄,发展缓慢,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其总体状况可概括为六个“同时存在 ”。 1、资源丰富与发展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岚县最大的优势是矿产资源丰富。县内矿产资源有 20 余种,尤以富藏煤铁闻名。铁矿总储量 20 亿吨,占到全省的一半以上,全市的 97%,其中袁家村铁矿探明储量 13.6亿吨,为全国最大的单体铁矿、第二大露天铁矿。其中太钢岚县矿业公司占有资源 11.9 亿吨,占铁矿探明储量的 59.5%。煤炭探明储量 41 亿吨,多属优质动力煤。其中山西焦煤、煤运、同煤以及皖

4、北煤电四大煤矿主体共占有储量 4.9 亿吨,只占全县探明储量的 11.95%。岚县在全省乃至全国属资源富集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尚处于初始阶段,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客观条件。 岚县最大的问题是县弱民穷。2009 年全县实现 GDP9.5 亿元,不达孝义市 200 亿元的1/20。财政总收入仅为 1.46 亿元,不达柳林县 43 亿元的 1/30。人均 GDP 不达全国平均水平的 25%,不足全省的 30%,只有孝义市的 4.7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9315 元,低于全省平均线(13996.55 元)4681.55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750 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4244.10 元)的 41

5、.2%,全县至今仍有 9 万多贫困人口。 岚县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基础脆弱。靠挖煤、卖铁维持生计。工业规模小、链条短、效益低,新产业发展和新项目储备不足。在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安全压力的多重约束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生存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岚县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 2、区位独特与经济边缘化的问题同时存在岚县区位独特,与太原、忻州、吕梁的直线距离均在百公里之内。历史上,曾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塞外游牧文化的交融地带,人少地广,倚河傍川,土沃地平、林丰草茂,生态良好,农牧发达,畜多粮足,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还被称为“晋西北的乌克兰”。相应地,当时岚县的政治地位也比较高,长期作为州、郡驻地,或属府

6、衙直辖。但是,经济上自给自足,对外倚重度低,成为一柄双刃剑,再加上岚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吕梁山区,苦于大山阻隔,交通不畅,商贾不兴,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给自足、自我循环的特定经济圈。 建国后,岚县先后隶属于兴县专区(1950 年)、忻县专区(1952 年)、与静乐县合并划归晋北专区(1958 年)、忻县专区( 1961 年恢复建制), 1971 年又划归新成立的吕梁地区。区划的变更始终没有改变与省会太原和忻州、吕梁地域边沿的区位,岚县受到的上述三市的辐射相对较弱,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与交流的低谷地带。 改革开放以来,岚县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横向比较,岚县的社会资源开发

7、程度低,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市场体系发育缓慢。全县路网密度为 67 公里/百平方公里,只有全省 2008 年平均水平(76.49)的 87.6%。相对滞后的路电水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有限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源大量流失,岚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日益陷入被动和不利的境地,马太效应日趋明显,在全省所占份额越来越小。1958 年,岚县 GDP 占全省份额的 0.38%,1978 年下降到 0.27%,2008 年下降为 0.168%。2009 年,岚县财政收入仅占全市 165.42 亿元的 0.88%,就连过去与岚县不相上下的临县、兴县、方山,也分别比岚县多

8、出 3.44 亿、2.12 亿、2.72 亿。经济的边缘化趋向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3、生态基础良好与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同时存在 岚县历史上森林茂密,古木参天,山蓝水碧,生态良好。隋唐时期,这里不仅是皇家牧场、隋炀帝的狩猎之处,而且长安、洛阳宫殿建造所需大型木料“于岚、胜州采市”(太平广记卷 239)。岚县之 “岚”意为“ 山间雾气”,生态优劣不言而喻。唐代诗人杜审言在径行岚州诗中“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的名句,生动刻画了古岚州的美景。良好的生态基础孕育了较为丰富的水利资源。全县水资源总量达到 8577 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495 立方米,比全省、全市平均水平高出 30%以上,以水兴

9、林、以水兴城、以水兴农条件优越,也为“太佳高速” 贯通后,围绕太原都市圈建设,发展生态旅游、避暑旅游提供了先决条件。岚县气候冷凉,地势平坦,发展育苗、种薯特色生态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四旁” (村、屋、路、水)植树的好传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岚县在全国首创“四荒” (山、坡、沟、滩)治理权拍卖以来,共完成水保初治面积 69.8 万亩,曾经获得过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全省小流域治理先进县、山西省生态建设红旗县等荣誉。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全县水土保持、林木覆盖的任务还很艰巨,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

10、展、协调发展。加之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采掘业无序发展,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据 2009 年统计,全县森林覆盖率 20.1%,比全市平均水平低 3 个百分点,林木绿化率也仅有 36.2%。良好的生态建设传统是岚县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认识到生态建设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战略上确立大生态建设的理念,在加快项目建设中改善生态,在加快生态建设中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上绿色项目、循环项目、低碳项目,这对岚县的转型跨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文化底蕴深厚与文明程度不高的问题同时存在岚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人民勤劳朴实。考古表明,距今五六千年前,境内即有人类生息繁衍。县境先后发

11、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76 处,出土的石斧、彩陶碎片、黑陶片及绳纹灰陶片等都是岚县古老文明的见证。商代,岚县为燕京戎所居,周为娄烦胡地。春秋末年晋国建汾阳邑于岚县古城村,此为岚县建制之始,距今有 2400 多年。北魏初年,秀容部帅尔朱郁德于封地汾阳邑环 300 里建秀容国,岚县成为北魏王朝的军马饲养基地。从隋唐至金元,中央政府在岚县长期设州置郡。明洪武初年降州为县。岚县是世界著名生殖生理学家、“试管婴儿之父” 张民觉的故乡,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关向应战斗过的地方,抗战时期为晋西北革命中心。 岚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县城南 1 公里处有汉汾阳古城 北魏秀容古城遗址,古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周

12、长 4.5 公里,城垣现在部分保存。城内遗址中有战国至北魏时期遗物,尤以汉代遗物居多。境西与兴县接壤处的大万山有白龙名胜,因山腹建有白龙古祠而得名。山耸林翠、四时应景,既有褐马鸡等珍稀动物,又有“三仙聚会”、“白龙吐珠” 等奇异十二景。清代文学家胡宗续在大万灵龙诗中说“紫鹤搏风宜虎踞,白云拥翠识龙蟠”。明代吴瑾题大万山赞曰“ 万古乾坤秀气钟,半空削出玉芙蓉” 。特别是已故佛界泰斗、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专为白龙山题写的高 15.5 米、宽 8.5 米的石刻巨“寿 ”,为当今世界 “寿”字石刻之最。此外,还有“ 铜鼓夕照”“圣瑶仙洞”等岚阳八景,有“皇姑拥翠”“饮马天池”等生态新景,有八路军一二 师师

13、部旧址等红色景点,交相辉映,引人入胜。岚县民间艺术独特。由于历史上地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前沿地带,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岚县面塑誉享九州。用普通的白面经过发酵、蒸熟、勾勒、彩绘,可以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花草、虫鱼、鸟兽、人物、故事。岚县八音兼收东西方唢呐、南北方民乐之精华,笙、弦、梆、鼓、钹等八种主要乐器协同,乐曲高亢激昂、宛转多腔。岚县“土豆全宴”更是人间珍馐。据不完全统计,以土豆为主要原料,通过蒸、煮、捣、炸、烧、烤等不同工序,能够加工一百多道美味可口的菜肴。岚县的特色面食也是“养在深宫人未识”,具有重要的研究、开发、推广价值。岚县民间歌谣贮藏量丰富,初步收集到

14、生产生活、爱情婚姻、革命斗争等六类五百余首。其表现手法多样,既有陕北信天游的高亢、辽阔、雄厚,又有晋西北河(曲)、保(德)、偏(关)民歌的细腻、泼辣、率直。岚县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种类较多。影响较大的有东村的“花棍秧歌舞”、“ 高跷”、“提灯舞”,岚城的“ 舞狮 ”,普明的“转九曲”,上明的“ 龙灯舞”,其中“踩葫麻”“ 打莜麦”等获奖歌舞抒发情感细腻逼真,深刻反映社会生活,同时具有较强的戏剧性和民间故事性。此外,剪纸、刺绣、纸扎,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面塑、八音、餐饮、舞蹈等特色文化元素成为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相对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言,城乡居民的文化素养、文明

15、意识有待提升,还存在不少制约发展的因素。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尚未确立正确的家乡观、开放观、人才观、资源观、发展观,文明意识、开放意识、大局意识淡漠,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狭隘的地方主义成为制约发展的劣根文化。岚县的劳动力素质也不容乐观。每万人口中仅有本专科大学生 113.1人,高中、中专生 655.4 人,初中生 3344.2 人,分别比山西省平均数低 225.1 人、503.3 人、547.8 人。初中毕业以下层次比例较高,高中入学率仅为 34.5%,低素质劳动力过剩,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欠缺。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教育落后,干部教育、社会教育更是迫在眉睫。大教育建设战略对岚县而言既有普遍性,更

16、具特殊性。5、和谐的政治局面与落后的民生保障水平同时存在目前,全县干部群众人心思稳、人心思进、人心思富、积极向上,形成了团结进取的强大合力,和谐岚县建设迈出了可喜步伐。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及自然地理环境制约,岚县目前仍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有 9 万多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 58.5%,消除贫困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全县工作的重点、难点。城乡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水平低。据 2008 年统计,全县仅有正规医护人员 258 人,每千人平均 1.5 名;病床数 279 支,每千人平均 1.6 支,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57.3%、53.1%(山西省 1996 年分别为 3.49、3.41),也就是说不达全省平均数的一半。除新农合外,其他类型社会保障参保人数 1.9 万,覆盖面不足总人口的 11%。民生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导致不少矛盾和问题难以化解,反过来又制约了改革发展进程。为实现全县赶超跨越,保障群众的整体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政治的高度,全力推进大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