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冼庙考.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581988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儋州冼庙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儋州冼庙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儋州冼庙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儋州冼庙考.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儋州冼庙考.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儋州冼庙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儋州冼庙考.(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祀冼夫人还是儋耳婆儋州宁济庙考疑宁济庙位于现在的儋州市中和镇。中和镇是唐及以后历朝历代儋州(昌化郡、昌化军、南宁军、儋县)的州(郡、县)治所在地。南宋皇帝高宗于绍兴年间赐号儋州儋耳庙为“宁济”,同时封“儋耳夫人”为“显应夫人”,十一年后又加封“柔惠夫人”。据该庙管理人员介绍,该庙的初建时间在中唐。宋代的诗文中亦有涉及该庙者,如苏轼的诗、李光的碑文等,这似乎印证了该庙的初建时间在北宋之前。宁济庙的初建年代是否在唐代?儋耳庙祭祀是儋耳婆还是冼夫人?九具石人到底是为盟誓还是守陵? 和陶拟古九首之五作于何时何地?这些问题不仅明清以来修地方志的文人没有搞清楚,今天的学者也没有明确的考证查实。因此,今天许

2、多文献资料确乏可信度,而一些媒体在“文化传播”时,更是以讹传讹。抱着对民俗民间文化信仰研究的认真负责态度,本文根据所能搜集到的资料,以考疑方式,使考证的问题更加清晰,给方家和后人研究提供一些线索。 一、宁济庙初建年代考疑(一)地方志与地理志记载的疑证地方志对冼夫人庙祀最早的建立时间记载不尽相同。正德琼台志、嘉靖广东通志初稿、民国儋县志均说冼夫人庙祀从唐便有。万历儋州志、康熙儋州志均说“后人不忘其功,立庙祀之。”万历琼州府志、乾隆琼州府志对何时开始庙祀不载。道光琼州府志对宁济庙记载为:“在州署南,祀谯国夫人冯冼氏。宋绍兴间,封显应夫人,名其庙曰宁济。” (注1)修志文人所能看到的史料或多或少、因

3、人而异,但为显其祠庙久远,把始建庙的时间往前推,是许多修志人的作法。南宋贬官李光儋耳庙碑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儋耳庙的碑记,碑记中记载南宋绍兴间诏封庙额之事,却未载初建何时。1另外,从地方志的记载中看到疑点。万历儋州志记载:“宁济庙在州治南、儒学右。嘉靖二年,同知顾玠以其庙逼近儒学,奉提学魏明文,因毁五显佛像而迁于其庙焉。”又载:“五显庙在州治南百步。唐建在高麻都(今儋州市三都镇境内笔者注),后随州移此。国朝正德己卯。州同陈炼募修,见碑。后奉文毁,迁宁济夫人祀之。”(注2)这二段记载引出二个疑问:1、据权威辞书记载,五显神形成于唐末,2初为江南地区的民间神祗,宋以后传播较广。可是万历儋州志.建置志载

4、“:州治,先汉治在湳滩浦,隋末徙于高坡之后。今治、唐治于城中之东。宋元因之。”(注3) 隋末唐初,旧州治从湳滩浦(即高麻都境内笔者注)迁到后来的中和镇,而五显神至唐末才形成。那么,当时“后随州移此”的庙是不是五显庙?当时的儋州是否建有五显庙?不得而知。只是从中悟出一个道理:修志人的学问、见识、态度不尽相同,志书的可信度也大相径庭。2、上述志书中所言:明嘉靖时把原来的宁济夫人像迁入毁掉五显佛像的五显庙,变成后来的宁济庙,而五显庙建于唐。这段话是清楚的,也就是说庙是原装的、唐代所建的,而宁济夫人的像是后来放进去的。那么,显然宁济庙未必是唐代所初建。后代有的修志人并未查实,便认为宁济庙庙最初建于唐。

5、对儋州的宁济庙、冼庙,北宋的地理志太平寰宇记中无载,南宋方舆览胜只载冼庙,(注4)而南宋舆地纪胜分别记载了显应夫人庙和冼氏庙。(注5) (二)学者研究成果的疑证上古人撒赤石粉于尸以为亲族再生,陶棺凿孔以为灵魂复活;族众敲击石木、狂歌兽舞于荒野,以为驱禳灾病、祈盼新生;万物有灵,人必神之。渐由巫觋掌仪,绝地通天,规矩各部族。后稷承天赐教民播五谷,稷遂为谷神;社为土神,出于共工之子后土,其有平九州之功;“社稷”神终确立。最迟于西周,产生庙堂之祭祀。庙堂之祭祀当晚于郊野之祭祀。周朝以降,官方祭祀以礼规矩方圆,不可僭越。儒生辅国,释奠渐入官祀,海内官祭,皆归于礼。民间祭祀,除社稷外,自然神、贤官良将神

6、、城隍神、佛道俗神等皆为所崇。朝廷欲规之以矩,奈何国大地广,况地方官吏亦随民意,因此,华夏一向存在着二套祭祀系统: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作为“海外蛮夷”的海南岛,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从何时开始的呢?史载,岭南最早的官方祭典在隋朝,隋书.礼仪二载:“开皇十四年润十月,诏南海于南海镇南,并近海立祠。”(注6) 唐代,重要官员多次祭南海神,并加封“广利王”。3唐代的官方祭祀管理比较严格,大唐开元礼中对全国通祀、诸州县祈祀有明文规定。4 但同时也对地方祭祀有比较灵活的把握,大唐开元礼卷一“序列上.择日”:“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灵星、山林、川泽、五龙祠并为小祀。州县社稷、释奠及诸神祠并同小祀。”(注7)

7、也就是各州县可以根据情况祭祀地方神祗。关于唐代海南的官方祭典,史无记载。唐代海南的民间祭祀情况如何呢?李文珠的唐五代民间神祗的空间分布研究硕士论文中,根据太平寰宇记、全唐文等文献列出唐五代时期岭南地区地方神祗一览表,5表中所列先贤崇拜16个,自然崇拜9个,创世神崇拜3个 ,道教俗神崇拜1个,其他不祥者7个。地域分布为:桂州16个,韶州4个,广州3个,藤州、潮州各2个,康州、端州、儋州、雷州、柳州、富州、循州各1个。在16个先贤崇拜中,祀南越王赵佗的6个,祀马援的3个,祀卢耽的2个,祀卢均、周昉、欧阳普赞、竹王、柳宗元的各1个。海南只有儋州的富罗县有1个自然崇拜,祀浴泊石神。显然,李文珠把浴泊石

8、神所在的位置搞错了,浴泊石神不在富罗县而在昌化县,但唐五代富罗县与昌化县均曾属儋州(天宝间改为昌化郡,南汉复改)管辖,也算无大错。太平寰宇记卷169载:“裕泊石神在昌化县西北二十里。石形似人帽,其首面南。.土人往往祷祈。”(注8)南宋地理志方舆胜览、舆地纪胜对浴泊石神均有记载。(注9)。南汉书对此也有记载:“乾亨元年封儋州昌化山为镇海广德王。”(注10)前述唐五代岭南地区地方神祗一览表中即没有儋州冼庙,也没有儋州五显庙。也就是说,太平寰宇记、全唐文等文献中根本找不到儋州这两座庙的蛛丝马迹。也许是文献对儋州地方小庙漏记,比如地方神灵儋耳婆,最初的祭祀或许仅仅是家户中的神龛,慢慢发展成在一座民房中

9、祭祀,至于庙的建成应在两宋之间了。南宋前海南寺观祠庙是什么样的状况?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苏轼从昌化军移廉州安置,六月渡海,由雷州赴廉州途中的诗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净行院感叹:“荒凉海南北,佛舍如鸡棲。”海南和海北的佛寺如鸡窝,那么道观、祠庙也好不到哪里。因此文献没有记载儋州的小庙,也在情理之中。唐代生祠也较多,生祠是为纪念有功德之文武官员在其生前所建祠庙,源于汉,六朝时有见,至唐而兴盛。但据雷闻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层与运作以生祠与城隍庙为中心一文中所列“唐代生祠表”,6海南当时没有生祠。 (三)苏轼诗的疑证 一般之学人以苏轼诗为证,以为苏公居儋时,冼庙已“庙貌空复存,碑版漫无稽”,可见其久远。

10、笔者读此诗后有新解。苏轼居儋时的两首“和陶诗”中,均有“庙貌”一词。一首是众所周知的、被后人改为题宁济庙的和陶拟古九首中的第五首,诗曰:“冯冼古烈夫,翁媪国于兹。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锦繖平积乱,犀渠破馀疑。庙貌空复存,碑版漫无稽。我欲作铭志,慰此父老思。遗民不可问,偻句莫予欺。犦牲菌鸡卜,我当一访之。铜鼓葫芦笙,歌此送迎诗。”另一首是和陶示周掾祖谢“游城东学舍作”,诗曰:“闻有古学舍,窃怀渊明欣。摄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邦风方杞夷,庙貌犹殷因。先生馔已缺,弟子散莫臻。忍饥坐谈道,嗟我亦晚闻。永言百世祀,未补平生勤。今此复何国,岂与陈蔡邻。永愧虞仲翔,絃歌沧海滨。”

11、(注11)这二首诗均为纪事感怀诗。第一首和陶拟古九首之五所叙述应为:城中父老请我撰写一篇纪念冼夫人的庙碑,我虽然了解冼夫人的史迹,但眼前破旧的庙到底是什么庙?从碑版上得不到任何信息;访问城里的老人们,也得不到确切的答复,本想撰写铭文慰籍父老对冼氏的追思,但碑记一定要真实,不可妄言;对岭表的民间信仰祭祀习俗还要调查了解。从这首诗中我们了解到,如果破旧的庙是冼庙,苏轼便会撰写铭文。显然,作为大文豪的苏轼下笔是谨慎的。那么,破旧的庙到底是什么庙?是佛是道是儒?查史志得知,唐代尊崇道教,唐会要卷五十载:“开元二十六年六月一日,敕每州各以郭下定形胜寺观。” “二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敕,祠部奏:诸州县行道散

12、斋观寺。准式。”(注12)儋州与琼州在唐代算是海南两个比较重要的州郡,应该建立了道教寺观。唐初儋州的昌化县便建有道观,光绪昌化县志载:“景昌观,九域志:唐乾封中置。” (注13)舆地纪胜载为:“景星观,云:唐乾封中置。(注14)根据正德琼台志载,到了宋代,儋州治所已明确记载有佛道寺观,如开元寺、天庆观等。7可以推断,唐代早中期在儋州建有道教寺庙,到唐末及五代社会动荡时期已颓圮,到了北宋苏轼居儋时期(公元10971100年),距唐早中期已三百余年,碑版自然已汗漫难辨。不可忽视的是,海南的气候、土壤、海风、雨水对建筑和石碑的腐蚀比中原要厉害的多。苏轼另一首和陶示周掾祖谢“游城东学舍作”,王文诰注:

13、且为初到时作也。是苏公初到儋州时所作,诗中所述:听说有前代古老的学舍,便前去探访,参观两间教室,学生却一个都不见踪影。当地仍是杞夷风俗,所幸释奠之庙还存留。饭都吃不饱的先生忍着饥饿与我谈经论道,我心中感慨不已。总说对先圣先师的孔子、颜回要永世祭祀,倒不如一生作勤勉的好老师此诗中应注意的词句信息是“古学舍”、“庙貌”、“永言百世祀”。琼、儋两州郡从西汉起开疆最早,经南北朝及唐,汉人戍卒、贬官、“善人”、避乱家族最多,有学习的要求和条件,因此这两地设立官学应该比较早。正德琼台志载:“儋州学,宋立在州城之南。绍兴二十一年,知军陈适徙于城东南隅。” (注15)宋立官学,未言具体年代,但从南宋绍兴搬迁的

14、记载断,应为北宋立。万历儋州志载:“学宫,宋庆历四年立在城东。绍兴二十一年,知军陈适徙于城东南隅。”(注16)二志记载基本相同,万历儋州志只是在“宋立”后加小字注解。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也正是正德琼台志中记载的海南立官学之始年,距苏公始居儋的1097年不过五十余年,不至于称“古学舍”。再往前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未见琼、儋办官学之迹。南汉书卷二,本纪第二,载:“乾亨四年春三月,兵部侍郎杨洞潜请立学校,设铨选,开贡举,岁放进士明经十余人,如唐制。帝悉从之。”(注17)伪汉在自己统治的地盘上(包括琼、儋二州)根据唐朝的制度立学、开贡举,可见唐代在岭南地区已设立了儒学。唐代的琼儋二州(郡)有没

15、有设立过官学呢?正德琼台志言:“学校,人材风化所关。琼,广藩属郡。汉锡光建学,导之礼义。唐岭南州县学仅四五十人,虽旧与诸郡同,其后人材之盛则独与广、潮齐声。”(注18)这四五十人是指教书先生、学官还是学生?不得而知。唐代重视建立官私学校,明令要求天下各州县立学。唐会要卷三十五载:“开元二十六年正月十九敕,古者乡有序,党有塾,將以宏長儒教,诱进学徒,化民成俗。率由于是,其天下州县,每乡之內,各裏置一学,仍择師资,令其教授。” “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敕,诸州县学生。专习正业之外。仍令兼习吉凶礼。公私礼有事处。令示仪式。余皆不得辄使。許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受业者亦听。”(注19)不仅通令,对各府州县的学生数量有具体规定。文献通考卷四十六,学校考七载:“武德七年,诏诸州县及乡並令置学,有明一经以上者,有司試冊加阶。”“唐制:京都学生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各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人。州县学生,州县長官补,长史主焉。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注20) 即立学校不能不崇释奠之礼,孔子像、孔庙与学校唇齿相依,不离不弃。“贞观十四年二月十日,幸国子监,亲临释奠。二十一年,中书侍郎許敬宗等奏,按礼記文王世子,凡学官春释奠于先師,州县释奠,既请遣刺史县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