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恺-天津大学冯骥才研究院空间研究教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581928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6.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恺-天津大学冯骥才研究院空间研究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周恺-天津大学冯骥才研究院空间研究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周恺-天津大学冯骥才研究院空间研究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周恺-天津大学冯骥才研究院空间研究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周恺-天津大学冯骥才研究院空间研究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恺-天津大学冯骥才研究院空间研究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恺-天津大学冯骥才研究院空间研究教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研究生专业课程考试答题册得分:学 号 2016261102 姓 名 赵园馨 考试课程 建筑空间专题研究 考试日期 2017年 1月 6日 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建筑空间专题研究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空间分析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选址于天津大学主教学区。基地形状方正,东侧紧邻校园主干道,南侧为教学实验楼,北侧为马鞍形体育馆,西侧与校园内最大的青年湖相邻。 区位总图从上图可以看出,建筑外围院子为正南正北的正方形,院子中建筑走向却沿着一个另外的一条轴线,朝着青年湖。这种扭转与角度首先在总图的构图上就给人不一样的观感,保持了校园整体正南正北的规划同时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尺度略被放大的院墙围

2、成一个 60m 见方的院落,先做了院子,接下来就是把房子放到院子里。常规做法无非是房子在院子一边或者一角,剩下的部分做院子,但是对于本案并不富裕的基地来说这样处理房子、院子就会很局促。我们的策略是把房子整合成一长条,东西向置于院子中部偏南和院墙合二为一,然后整体架起来,这样,院子就又被还了回来。房子方向稍作偏转使轴线直指青年湖,一片平行四边形水面垂直于房子轴线从整个架空处穿过,既连接了前后两个楔形院落,也通过透视增强使得院子东北角主入口处的景深达到最大。下面从两个空间部分进行分析:一、 院落空间从上图可看出,高墙围合出A, B大小不一两个院子,有点类似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前后院,从东侧入口进入,A

3、为前院,B为后院。两个院子由建筑架空20多米的水面挑空空间联通,可以相互看到,但无法直接到达。 从后院隔着水面看前院本案选址于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交界的原体育教研组和小篮球场的旧址。基地形状方正,对面是主体育场,南侧是老教学实验楼,北侧是马鞍形小体育馆,只有西侧与校园内最大的青年湖相邻,还被一个房子挡了一半。自外向内而言,在基地踏勘之初周恺就希望这个房子要有一定的封闭性。另外文学院本身还有它的特性,在天大这个传统的工科院校引入一个人文色彩很浓的“新分子”,这是学校的用意。在这里给学生创造一个跟校园别处不太一样的、有些意境的空间也是冯骥才先生说的最多的。他还希望这个房子是给中国人用的,形式要是

4、现代的,但是是有东方意境的,跟中国人居住理念、场所理念相融的。因而自内向外而说,这个房子也要有一定的围合感。“围院”似乎成了不二选择。前院的入口开在东侧的主干道上,很不起眼,只是高墙上一个方形的洞口,没有任何过分的标志性。院门不高,只到人腰部的位置,有点中国古代柴扉的感觉。进入院子,是基地上保留下来的树木和高墙上的爬山虎,加上大面积底下铺满卵石的水面,一个充满生机的前院氛围就营造出来。 站在前院看主入口2001年,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作为以理工科为主体的天津大学引入的特色学院,其浓郁的历史、人文色彩和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其一开始便具有了自身独特的学院性格。同时除必要的教学功能外,其大量展陈研讨空

5、间的设置,更接近一个带有教学功能的独特展示建筑。 从水面上看后院高墙围和而形成的院落空间形成很强的空间感,高墙上开的大面积洞口又很好的消减了压抑感。院子中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有的树木,树木的高度恰好和墙上开动的高度很契合,从而让树木成为这种洞口中沟通内外的景色。二、 建筑空间 方案形成过程主体建筑以一种扭转的后,近似于方形院落对角线的方式斜亘在这个方形场所中。严格来说,主体建筑的轴线还没达到对角线的斜度,与南向的夹角更小一些,所以分割出了面积更大的东北侧的前院,而建筑的主入口自然而然就留在了东北侧水池旁边。 一层平面图如上图,红色部分为主要游览流线:从东门进入,绕过水池,进入门厅(1)。绿色部分

6、为展陈及工作人员流线,进入校史展厅(2)。一层最有意思的应该就是位于悬挑层下的大面水域,还有一个突出的玻璃盒子,是临时展厅,和水面形成了很好的对话。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个卡在悬挑天花与水面间的玻璃盒子,很轻巧。同时这个玻璃盒子也是个采光盒子,光从水面反射,进入门厅,很好的解决了门厅自然采光的问题。而在玻璃盒子位置与尺寸的拿捏上,建筑师把它放在了楼梯正对的位置,而且和楼梯宽度相同。当你从大楼梯下到门厅时,外面水景也就自然收到眼中。 两部楼梯在门厅你会看到两部楼梯,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正对玻璃盒子的直跑大楼梯,沿着大楼梯会上到一个夹层空间,左手边继续游览流线,右手边是卫生间。而另外一部是一个双跑楼梯,

7、从这个楼梯能直接上到二层,进入二层,来到二层主要的展陈空间前的一个停留空间。很巧,从夹层空间,无论左右,继续上楼梯也能到达这里。 从夹层左侧楼梯上二层 二层、三层是主要的功能空间。其中,大部分功能空间沿对角轴线布置的,并通过一个三段单跑大楼梯连接。在大楼梯的南侧,隔着墙有一个“暗道”,沿着走道可以到达”彼岸”,也就是悬挑过水面的那一部分。很有意思,从“彼岸”一侧也可以下到一层水边,那里也有一个入口。在二层,建筑内部最富有表现力的地方中庭呈现出来。通贯三层,右侧的墙面和天顶全被木格栅所覆盖,中间是颇有气势的大理石台阶。爬上大台阶,向右一转,是学院的教研室,朝向南面。过道的北侧正好是木格栅,在这里

8、它又起到了栏杆的作用。从南面转到北面,来到了位于石墙后面的展厅,靠北侧开了一排天窗,引入自然光。在三层,主轴线上的部分与西南角的方形部分是断开的,两部分中间的屋顶为连接部分,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屋顶平台。 西南角的正方形小建筑,是天津大学校史馆。 二层上三层的直跑大楼梯这种在有点公共空间性质的大楼梯空间中,从侧墙上悬挑出一个类似内阳台的手法,打破这种单一空间的一味性,形成两个大空间的互动与对话。这种手法很常见,在刘克成设计的大唐西市博物馆中也可以看到。建筑采光的手法很丰富,有天窗带来的天光,由南侧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还有功能房间的富有韵律的方窗。从大楼梯引入的天光用木格栅进行光的过滤与梳理,而产生

9、一种光带的节奏与韵律。校史馆通高空间的屋顶引入光,则是用侧墙开洞与楼层来凸凹出节奏的变化。从这些角度,我尝试揣摩周恺处理光与空间的一些习惯性手法。空间形态上多是规整,经典比例的矩形空间。在这些甚至有些狭长,让人联想到古希腊、古罗马单一空间中,再切割出一层层新的韵律变化。偶尔有些地方,他会惜墨如金般用上一些非矩形元素,比如高墙上的圆柱、隔墙上的圆洞。这些户型的东西很少,反而让人眼前一亮,也消解了之前的一些乏味感。周恺说:“设计之初冯骥才先生就提出研究院要具有东方意境,以期与学院创新研究方向对应,所以如何以运用当代语汇营造特定的场所意境便成为本设计的焦点。” 建筑东侧沿街主立面 建筑在主轴线上的剖

10、面总结:方案从基地出发,方形院落围合场地,以功能体块嵌入其中,组织景观环境的设置共同形成统一完整的空间形体。与建筑等高的院墙下部围实,上部透空,既遮蔽了外部的干扰也形成了院落的空间限定。院中斜向架空的建筑体量将方形院落分成南北两个楔形院落,建筑首层的架空处理不仅保持院落之间视线上的贯通,也极大的丰富了空间层次。一池贯穿南北院落之间的浅水、院落中保留的几棵大树、爬满绿植院墙、青砖铺就的庭院,共同营造了一个静逸的现代书院意境。 模型展示在流线上,人们首先会通过东侧的校园主干道进入到北侧院落,这也是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人们可以在此驻足休息、观景、交流甚至举行一些室外展览。建筑主要空间沿东西走向的斜轴展开,斜轴从院内指向西北侧的青年湖,进入门厅后,沿着大台阶行至半层高的休息平台处,远处的青年湖尽收眼底。转身继续沿着台阶前行,整个建筑中最核心的公共展示大厅逐渐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转折向上的行走体验,层层递进的空间序列,形成了一种欲扬先抑、移步换景的独特空间体验。不同的空间节点在精心组织下主次分明、节奏有序,而且重要空间节点与湖景的对话也强化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联。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