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高发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575944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PT 页数:206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薛高发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6页
薛高发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6页
薛高发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6页
薛高发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6页
薛高发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薛高发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薛高发课件.(2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建设 与社会管理创新,薛高发,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非常重要也非常难做的事情,管理得当.社会就和谐.就发展.,一、回顾中央提出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17大报告强调:三代领导人的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步走”的战略,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 报告的落脚点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17大报告提出四大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首次提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的理论来源,“社会建设”的概念,如果从文献溯源的话,最早见于孙中山先生1917年写的民权初步的著作,中

2、山先生认为中国社会应该有心理建设、物质建设和社会建设,后来收入他的建国方略著作。,改革开放以来的文件,1982年,第六个五年计划,第一次增加“社会发展” 提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过去仅提“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党的16大报告,党的16大报告还没有提出社会建设 16大报告在提出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提出: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04年16届4中全会首次提出 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社会管理,16届4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 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的能力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16届决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原则、指导思想、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党的17大报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什么是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内容?,大社会与

4、小社会概念 小社会:传统的社会事业: 科教文卫 扩大了的小社会:社会管理、社区建设、社会保障、社会组织建设、社会阶层关系、社会安全,17大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内容: 教育 就业 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社会管理,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社会建设和保障民生的七个方面: 教育 卫生事业 人口与计划生育 就业 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 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在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讲六个方面: 就业和劳动关系 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体系 医疗卫生 人口管理 社会管理,胡锦涛的18大报告,六个方面 人民满意的教育 高质量的就业 收入分配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

5、设 人民健康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国一些省市也在探索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体系,北京提出五个方面: 公共服务 社区建设 社会组织管理 社会工作运行 党的建设。,上海是六个方面,公共服务 社会保障 社区治理 社会组织 社会矛盾处理 社会建设推进体系,江苏省提出是八个方面,公共服务体系 社会保障 社区管理 社会组织管理 社会工作 社会应急体系 社会安全 权益保护等等。,二、18大报告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报告第七大部分: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

6、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

7、管理机制。,1、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建设学习型社会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2、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

8、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3、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 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4、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

9、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4、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5、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

10、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11、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三、社会建设与社会结构变化,什么是社会结构?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现代化的前进脚步

12、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何在? 未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趋势是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 社会结构变化主要特点,恢复社会结构的实验,指1979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以后,在全新的社会政策的干预下社会结构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所谓恢复结构,绝不是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这个社会完全回到过去了,,而是说,社会从否认经济分层的社会,回到了再次承认经济分层的社会结构。 社会分层、社会结构的逻辑恢复了,即承认人们经济地位的差异,承认财产的私人所有权等等。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一段时间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认为经济地位差异、阶级阶层差异是不合理的,不承认财产私人所有权的合法性。,新的社会

13、分化 非财产型分层财产型分层 政治分层经济分层 收入分配的新格局 个体私营阶层(新生社会阶层),1992年-2010年我国个体工商户情况,1992年-2011年我国私营企业情况,200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江泽民总书记讲话,提出“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新观点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16大,修改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章党员第一条: “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 (修改前的表述是:“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分子”),身份制的弱化 社会核心群体与社会边缘群体 阶级结构定型化 社会利益的碎片化 社会流动的变化,四、

14、社会建设 与贫富分化问题,30多年来的社会结构变迁带来了新的问题 怎样看待社会公平、社会公正? 当前,多方面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群体事件,起因都与社会公正、社会公平有关。,改革以来遇到的新问题,怎样看待资源占有的差异现象? 资源占有的均等与不均等 资源占有的公正与不公正 怎样看待社会分层现象?,什么是公平正义的原则? 两种不同类型的公平观念: 结果公平观:注重结果平等(equality of outcome),即不管个体活动的差异有多大,所有成员在最终结果上获得了相同的报酬或相同的社会资源。 平均主义的公平观。 改革以前,结果公平观所导致的问题,机会公平观和程序公平观 机会公平(equali

15、ty of opportunity),指提供给所有有关社会成员平等的竞争机会。 程序公平或规则公平(formal or legal equality) ,即参与社会活动或社会竞争的各群体、群体成员能够在同一规则下,被平等相待。 例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中央近来在收入分配政策上的重大调整,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演变历史 1979年(世界银行报告): 城市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0.16 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0.31 城乡合计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0.33,八十年代初以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的变化,1988年为0.382 1994年为0.434 1996-1997年为0.4577 国家

16、统计局数据2006年0.47 学者数据2010-2011年不低于0.5,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10个国家: 纳米比亚0.743 莱索托0.632 博茨瓦纳0.630 塞拉利昂0.629 中非共和国0.613 斯威士兰0.609 玻利维亚0.601 海地0.592 哥伦比亚0.586 巴西0.580,世界上基尼系数最低的国家: 奥地利0.231 丹麦0.247 瑞典0.25 挪威0.252 芬兰0.256 德国0.281,美国的基尼系数,1969:0.34 1980:0.37 1990:0.40 2000:0.43 2011:0.48,六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收入分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通过扩大就业、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