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与扬弃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3574663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与扬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与扬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与扬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与扬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与扬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与扬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与扬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与扬弃张晓昕张秀荣【摘要】在对市民社会的考察中,马克思关注到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从而促使其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研究共同促进的动力下,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哲学(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哲学,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因此以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标志,马克思的思想得到了逐步的丰富和发展。【关键词】马克思超越黑格尔哲学起始点对“苦恼的疑问”的追索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第一次“倒戈”体现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著作中。这一“倒戈”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表明马克思试图走出黑格尔哲学的牢笼,开始了关于社会历史、关于人本身等的理论思考和建构。正如1858年

2、马克思所说:“这是我科学研究黄金时代15年的成果”,表明1843年是马克思科学研究的开始时期。为什么会有这次“倒戈”,这是从莱茵报时期所引起的“苦恼的疑问”开始的。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从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出发,认为真正的国家是普遍利益的代表,国家和法是正义、理性的代表。但是在现实的普鲁士国家,一切国家机关都成了占有者的守护神,国家权威变成占有者的奴仆和工具。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马克思更真切地看到,一旦国家和法的原则同物质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总是物质利益战胜国家和法的原则,并且国家和法律沦为物质利益的工具。马克思此时充分发挥了具有批判意识的理性来对现实进行批判,然而批判风格的尖锐和泼辣却与对问

3、题解决的疲软无力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后来被马克思自己称为“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即“苦恼的疑问”。对此,马克思展开了对“苦恼的疑问”的追索。那么,马克思是如何突破这一疑问的困惑,而完成对自我疑问的解决和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呢?莱茵报被查封之后,马克思从现实退回到书斋,1843年5月到10月,马克思从科隆移居到莱茵省的小镇克罗茨纳赫,开始了大量的历史著作研究,涉猎欧洲、美洲诸多国家,特别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做了5本读书札记,并在此过程中创作了未完成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5本读书札记主要是对政治史、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历史的摘录,马克思此时发表独立的评论很少,但从这些有选择的摘录中可以看出

4、马克思此时的思想焦点,主要针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这部伟大著作中的国家观。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这段时期正是在国家观这个问题上,打破了其苦恼的疑问,开始迈入历史唯物主义方向的步伐。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问题是定位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标志。一方面,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从黑格尔哲学(最初是青年黑格尔派)出发的,他一生研究哲学及经济问题的思考框架都受到黑格尔哲学的深刻影响,尤其明显地体现在他毕生精力的代表作资本论著作中。这一点他自己也承认:“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马克思思想的进展又是通过逐步批判和超越黑格尔

5、哲学而实现的。马克思哲学的风格与黑格尔哲学是截然不同的,马克思体现的是强烈的人文关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详细表述了“国家由市民社会决定”这一观点,这完全是借助费尔巴哈颠倒过来的方法论之手批判了黑格尔的逻辑神秘主义,为以后深入市民社会内部分析经济问题奠定了基础。从此,马克思的研究开始了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转变。因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虽然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在马克思生前也并未得到发表,但今天看来,这一文本是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关键,而且,也只有将其放在整个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才能体现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价值。对黑格尔国家观的超越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本著作中,马克思批判国家观的焦点

6、集中在对其逻辑神秘主义性质的批判上。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在整部书中注意的是逻辑学而不是法哲学,这是黑格尔论述法哲学所采用的方法论前提。他在序言中指出:“本书的前提是,从一个论题进展到另一论题以及进行科学论证的那种方法,即整套思辨的认识方法,跟其他任何认识方法有本质上的区别。”由此可见,黑格尔把国家作为一种理性的东西来理解,而不是从现实的国家出发。在这里,马克思抓住了黑格尔国家哲学的关键进行批判。学界有人认为,马克思在此的批判顶多只是清算黑格尔的泛逻辑神秘主义,还不足以清算黑格尔的唯心史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对黑格尔的国家观进行泛逻辑神秘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在国家观上走出的重要一步。受莱茵报时期对物质

7、利益发表意见难题的推动,马克思首先重新审视了他所推崇的黑格尔哲学,并从黑格尔国家哲学的关键点出发进行批判,超越黑格尔表现出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在纯粹思辨的领域内讨论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问题。因此,他力图在现实层面回归市民社会,从而实现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马克思是从现实国家二重化为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两个领域来分析的。马克思认为,黑格尔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分离(从现代的状况)这个前提出发,并把这种状况想象为理念的必然环节、理性的绝对真理他把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冲突做了浓墨重彩的描写,认为市民社会的特殊利益和需求同国家自在自为的普遍性是对立的。同时又希望“当市民社会把自身想象为立法

8、要素的时候,既不是简单的不可分解的集合体,也不是分裂为许多原子的群体。他不愿意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有任何分离。”为了解决这种对立,黑格尔从王权、行政权和立法权等方面来解决这种对立。而在马克思看来,关键要到市民社会中去找寻矛盾的根源和必然性。在批判黑格尔国家哲学的逻辑神秘主义性质的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人民主权和民主制形式的国家观。黑格尔认为,“把君主的主权和人民的主权对立起来是一种混乱思想,这种思想的基础就是关于人民的荒唐观念。如果没有自己的君主,没有那种正是同君主必然而直接地联系着的整体的划分,人民就是一群无定形的东西,他们不再是一个国家,不再具有只存在于内部定形的整体中的任何一个规定,就是说,

9、没有主权,没有政府,没有法庭、没有官府,没有等级,什么都没有。”马克思针对这一思想指出:“人民的主权不是从国家的主权中派生出来的,相反的,国家的主权倒是以人民的主权为基础的。”黑格尔不提倡国家实行民主制度,他指出,如果人民的主权是指共和制的形式,或者说得更确定些,是指民主制的形式,那么我们上面已经作了必要的说明。在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哲学批判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黑格尔的法哲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黑格尔的观点来看,现实国家只是国家理念的一个表现和内容,而国家的理念才是真正存在的。黑格尔法哲学中所讲的国家是理想的普鲁士王国,而且,黑格尔是从肯定的方面,即合理的方面来理解国家的。而马克思受莱茵报时期

10、“苦恼疑问”的影响,关注的是现实国家。马克思也是从现实国家二重化为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两个领域来分析的。在黑格尔哲学中,这两个领域是发展到国家的必经阶段,而且二者是统一的。马克思试图从消除二者的异化出发来看待国家。所以马克思不同于黑格尔的思路,他是从国家的否定方面批判现实国家的。总之,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国家观的理解体现了不同的思路,即对理论(哲学)和现实关系的理解之不同。正如恩格斯所言:历史发展到今天,英国人从经济领域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法国从政治方面完成了革命,而德国则是在思想领域中完成革命的。在黑格尔哲学中,革命是在思想领域进行的,通过用逻辑来论证国家,把整个历史变成思想、观念的历史,并在其中

11、完成革命。而马克思开始走上了一条不同于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道路,即从感性现实出发,直接变革现实的国家,从而达到一种人民主权和民主相结合的国家形式和内容的真正统一。对黑格尔国家哲学的扬弃由上所述,马克思从客观对象本身来把握对象的逻辑,彻底把黑格尔的国家哲学的逻辑学做了颠倒,但值得关注的是,不论是黑格尔还是马克思都是从国家的普遍性本质出发的。所不同的是,国家在黑格尔哲学中成为了一种精神,健全的国家是普遍物和主观性(个体性)共同促进的,但是个人被禁锢在这一普遍性之中。马克思则相反,他认为,国家从本质上看应是体现了人民意志的真正共同体,正如马克思指出:“普遍事务只有当它不是单个个人的事务而是社会的事

12、务时,才能成为真正的普遍事务。这时不仅形式改变了,内容也改变了。在这里我们谈的是这样的国家,在这种国家里人民本身就是这种普遍事务。在这里我们谈的是这样的意志,这种意志只有在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民意志中,才能作为类意志而获得现实的定在。”马克思虽然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但对国家的本质论述依然没有改变。对国家的分析,也是建立在人民普遍性(普遍利益)的基础之上,这是其哲学研究的一条主线。正是基于人民意志、人民主权的立场,马克思认识到,现代国家是被颠倒、被神秘化了的。因此,需要揭示其神秘化的根源,进而需要揭示决定国家本质的市民社会的二重化的根源。马克思在此进入到了对私有制和财产的论述。马克思充分认识到私有

13、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经济学基础准备不足,马克思并未深入到市民社会内部本身进行分析,而是从辩证法的层面批判了黑格尔没有深入解决矛盾的尖锐对立性,只是表面上解决矛盾,调和矛盾的错误方法。“对现代国家制度的真正哲学的批判,不仅要揭露这种制度中实际存在的矛盾,而且要解释这些矛盾;真正的哲学的批判要理解这些矛盾的根源和必然性,从它们的特殊意义上来把握它们。”正是基于这一根本观点的确立,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做了表述,从一定程度上对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起到了推动作用。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内在矛盾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之后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今天,市民社会的讨论又成

14、为一个高潮。有学者认为,中国长期未进入现代化,落后的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健全的市民社会。当前学界对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热潮多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汲取营养,然而,该文本并没有我们现阶段想要探讨的关于市民社会的相关内容,它仅仅表明了马克思开始关注市民社会理论这一事实。实际上,他具体分析了市民社会存在的内部矛盾,以达到变革市民社会,实现人类社会的目的。相反,市民社会理论在黑格尔哲学中有更丰富的内容,要在这里深入挖掘,而不能简单彻底否定。一是黑格尔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思考市民社会的。黑格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就是从上述需要和劳动的观点出发、然后按照群众关系和群众运动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以及它们的复杂

15、性来阐明这些关系和运动的一门科学。这是在现代世界基础上所产生的若干门科学的一门。它的发展是很有趣的,可以从中见到思想(见斯密、塞伊、李嘉图)是怎样从最初摆在它面前的无数个别事实中,找出事物简单的原理,即找出在事物中发生作用并调节着事物的理智。”由此可见,黑格尔力图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从纷乱的人性中找出普遍规定。他认为:“这里所要发现的这种必然性的东西就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这门科学使思想感到荣幸,因为它替一大堆的偶然性找出了规律。”在此,黑格尔一方面指出了人类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背后存在着必然性的规律;一方面又表明政治经济学是找寻这一规律的方法。这对马克思后来的思想不能说没有影响。马克思在后来也是沿

16、着这样的思路进入历史深处的。二是黑格尔肯定中间等级的社会意义。对黑格尔关于中间等级的论述不能局限在他把中间等级仅仅理解为政府成员和国家官吏的范围内。黑格尔更强调的是中间等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二者关注的焦点、思维的方式不同,从而促使我们对市民社会这一理论的全面的研究和思考。所以,把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结合起来讨论是很有意义的。最后,对两者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理论的研究考察必须从不同的历史背景出发。黑格尔所处的历史时期,普鲁士王国四分五裂,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经济上也停滞不前,在当时的欧洲处于落后的地位。黑格尔所设想的就是有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一个理想的普鲁士王国,从而才能保证经济的发展。在这一理想国家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不是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