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大名著中学习政治智慧.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571015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四大名著中学习政治智慧.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从四大名著中学习政治智慧.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从四大名著中学习政治智慧.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从四大名著中学习政治智慧.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从四大名著中学习政治智慧.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四大名著中学习政治智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四大名著中学习政治智慧.(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从四大名著中学习政治智慧梅敬忠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的题目是从四大名著中学习政治智慧,从四大名著中学习政治智慧。一、四大名著概观大家知道,四大名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经典。在清朝之前,就是在明朝时候,明朝末年的时候,我们一般叫四大奇书。哪四大奇书呢?一本叫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这号称四大奇书。金瓶梅,是当时作为一种小说的那个类别叫世情小说,世界情况,世情小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绎小说。水浒传,号称叫英雄传奇。西游记,是神魔小说。金瓶梅,世情小说。这是鲁迅先生给它定位的,这四大奇书。后来到清朝时候,红楼梦就出来了,乾隆年间红楼梦出现

2、了。这个时候红楼梦就取代了金瓶梅,就是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四大名著。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在1938年的时候,毛主席对贺龙、徐海东曾经说过一句话,很有意思。说什么呢?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就不算中国人。”这说的很风趣。但是确实是这样的。就是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这种经典性的作品,其实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的符号。清代初年,康熙年间,有一个叫涨潮的学者,在他的幽梦影一本书里面说过,说水浒传是什么样一本书呢?水浒传是一部怒书,愤怒之书。水浒传不是写的造反的吗,官逼民反,官逼官反,乱由上作,是这样一部愤怒之书。西游记呢

3、?是一部悟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所谓悟书,就是感悟之书。我们说悟书就是感悟之书。感悟之书,就是悟道或者叫那个什么样这方面的心灵的历程指的是,感悟之书。金瓶梅呢?他说是一部哀书。哀书就是悲哀的生活,悲哀的人生,这么一部书。三国演义他当时没评价,他如果看到三国演义,也一定会说这是一部智书,我们说是智谋之书。红楼梦呢?是一部悲书,大的悲痛之书。这是三国演义、红楼梦是我刚才接着那个说的。所以在那个年代看一部书,怎么样看待这本书,它确定是有一种那个倾向性的。有人说,四大名著是反映了人生的四个角度。比如说三国演义,反映的是一种历史。水浒传是一种传奇、英雄。西游记,是一部感悟。红楼梦,是一种感情。有的是这么

4、说的,说代表人生的四个角度。这也是一种说法。我们民间还有一个俗语说什么呢?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就是年轻的时候,看水浒传。为什么说少不看水浒呢?青年人本来就打打杀杀,血气方刚。看到水浒传以后,好像是更加的打打杀杀了,就更加要出大事。这是说的一个意思。老不看三国,就是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谋之书。老年人本来就足智多谋、老谋深算,如果看了三国演义就更加老奸巨滑。这是从反语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它们的那种特殊的魅力。还有一个对联怎么说的?说“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人处世上要八戒更须悟空。”他是把两本书的,三国和西游把它镶进去了,就凑成这个对联,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红楼梦呢?我们说是一部当时时

5、代的杰作。由康乾的盛世看出了当时的末世的乱象,发出了一种盛世的危言。然后,思考着怎么样去以材去补这个即将坍塌的封建社会苍天,叫以材补天。对我们今天来说,就成古今鉴戒。你看一部红楼梦,就十八世纪中叶(清朝乾隆初年)产生的这部红楼梦,它的那个大的思想内涵也是从这个线索去说。所以难怪当时有人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所以我们可以稍微总结一下,就说这四本书。红楼梦从乾隆年间,清朝乾隆年间问世以后,就取代了位列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与之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于世,后来被誉为我们说的那个四大名著,流播天下,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下这样一个判断,从此,烂熟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典小说领域

6、就有了最具代表性的形象载体。我们今天是有国学热,大家都知道国学热。然后国学热,经常我们就说四书五经,儒家的主流的这一套意识形态这种文化的东西,很少去涉及其他的东西。比如其他传统文化,比如说唐诗宋词,当然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和戏曲这种更民间化的,我们把它称为小传统的东西。它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那种辅助。而且在有些时候,替代了主流意识形态起不到的这些作用,四大名著就有这种功能。所以我们说四大名著是在小说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杰出代表,是一种形象的载体。从这四大名著为代表这种形象载体

7、里面,我们可以观照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社会风尚、价值观、审美理想、思维方式等等。特别是其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些鲜活的案例,就我们今天所说的四大名著为什么和这种治国理政能够联系起来呢?我们从这里面都能看出来。因为治国理政,首先你要观察社会,你要对社会有个透彻的认识,你才能拟定你的政策,才能治国理政。所以说它从这里面,就可以总结一些东西。而且总结的这些经验教训,经过一番批判继承和改造转型的功夫,我们完全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宝贵的本土化的营养。所谓本土化的营养,就是一种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特色。我们不管现在治国理政的时候,学了多少外国的先进经验也好,现代管理经验也好,你忘不了你的本土化的东西。因为

8、只有根据本土化的东西,你才能把外来的东西把它中国化,把它化为本民族的营养。所以要从这里面吸取东西。这样对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肯定是会有帮助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我们对古典作品思想内涵以及它的当代价值的深层次的感悟。这是我们对四大名著的一种概观的说法。所以从我刚才讲的这个角度,大家可以体会到,四大名著它应该是作为中国文化经典看待,而不能以一般的文学作品去看待它。这现在是专家学者越来越认识到这一点了。就是三国、水浒、红楼、西游,难道仅仅是一部部的小说吗?如果仅仅是小说,一般的茶余饭后的这种谈资,不可能流传到今天,不可能产生那么大的社会影响。恰恰是它们不仅仅是一个小说,而是一种文化经典。我们应该由文学

9、的审美的层面,要升华到社会人生、政治文化的那个层面。这样才能把它那个精神才能继承下来,才能总结出来。所以,四大名著它蕴涵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容,就是对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是很有帮助的这方面内容。就像小说中的四书一样的,四大名著就像小说中的四书。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的家园。二、党和国家领导对于历史典籍的认识在这方面,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四大名著?我们从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我们党中央的提倡,从这一点来说,也能意识到这种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四大名著为代表的这种中国文化经典的这种研讨、研读。早在2009年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就说过,说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要善读书。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要

10、善读书。这是在2009年的时候,在中央党校的一个讲话里面专门谈到的。在这个讲话里面,他就提到了要读什么样的书。除了读马列经典、我们政治经济管理一些书籍以外。他说第三,我们读什么好书呢?要读古今中外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书籍。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仅是中国,还有古今中外。为什么要读这个书籍呢?他提到一个观点,对我们今天是很有指导意义。说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这就高度评价这些经典作品的那种思想深度和高度,因为它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抓到了这方面。其智慧的光芒穿透历史,其思想的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

11、富。就是它从时空的角度来讲,这些名著、这些经典它并没有过时。不光是没有过时,而且还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对我们今天仍然发挥着一种精神的那个推动作用,一种精神力量吧。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这就是为什么这个题目叫四大名著与治国理政,为什么我们要从四大名著中学习政治智慧?就是这个说法在这儿支撑着。就说它这些文化典籍是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这就把一个领导干部也好,一个管理者也好,他的个人的涵养和治国理政,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了。习近平同志在这儿讲的是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这两个方面很好的结合起来,你才能很好

12、的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好的东西。所以习近平同志还说,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它既是一种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既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大道理,说到了还是一种就是说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就是我们精神的一种寄托,精神寄托。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以一当十,一种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这里面就大家都喜欢看书,有的比如说看一些畅销书,一些官场小说看的很热闹。但是,这样的书往往是我们很难再读第二遍第三遍的。但是,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书籍、经典,我们可以以一当十,含金量高,就是读经典的好处就在这儿。领导干部要多读这些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提高人文的素养。这是对自身来说,提高人文素养,

13、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提高这个能力干嘛呢?对外来说,就是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利和民众,就是权与民、物质享乐与精神享受等等重要的这种关系。就能够处理好这样的关系。总之,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的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的境界。所以说习近平谈这个名著,谈这个传统文化,古今中外传统文化,是抓到了要害上。后来,他在2011年秋季的时候,在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这篇讲话里面,这也是在中央党校的一篇讲话里面又谈到了领导干部要学习历史,要学习中国历史,要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要

14、继承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从这里面要吸取精神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的发扬光大。他下了一个判断,说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其中还包含着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以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最后他把这方面一直引到了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还有要经受住四个考验,防止四个危险等等,一直引到我们现实的这种提高执政能力的或者是那个这方面的一个经验借鉴这方面的。所以他是高度的评价中国的历史文化。在最近的今年的就2013年的3月1号

15、,这是第三篇了,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这个讲话,这各位领导同志都可能能看到的,又谈学习,大谈学习。这个学习谈到什么呢?他说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到这个高度。在这里面,具体谈到了我们要学习各种的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要以学益智,以学习提高你的智慧,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你看“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的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的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种献身的精神等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的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他还说到,领导干部还应该了解一些文学知识,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还高度评价了,说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比如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等等的,其中又谈到学习,尤其谈到了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经典这方面的学习,让我们从中要受到启发。我给大家介绍这三篇的讲话的精神,就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学习传统文化,尤其是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他是一种什么样的一个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