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制、售假农资行为的经济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3525828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制、售假农资行为的经济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制、售假农资行为的经济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制、售假农资行为的经济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制、售假农资行为的经济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制、售假农资行为的经济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制、售假农资行为的经济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制、售假农资行为的经济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制、售假农资行为的经济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近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这是富民强国的英明决策。而我们南谯区是农业大区,南谯工商分局历来将“红盾护农”作为永恒的使命,和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全力打击假冒伪劣农用物资为繁荣农村经济保驾护航,并通过加大打击力度、创新监管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少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制、售假农资死灰复燃的现象。近年来我局办理农资案件*余起,案值*万元,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万元。由于南谯区是农业大区涉及农药,化肥,种子的生产企业相应较少,更多的违法案件是经营销售环节,本位着重就农资经营环节的的违法行为进行分析。一、农业生产资料的重要性。在农村经济中,

2、传统的种植业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对于主要靠种植业为生的农民来讲,他们一年的主要希望就在播种季节,而农业生产资料是他们进行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如果购买到假农资,他们一年的农业收成将很难保证,这将使他们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甚至难以满足温饱。所以,假农资对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造成很大的冲击,给三农问题造成极坏的影响,必须坚决打击。二、制、售假农资行为的经济成因分析。假农资的出现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就近年假农资出现的主要原因进行剖析。(一)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凭借信息经济学而获诺贝尔奖的三位经济学家中的阿克罗夫、斯蒂格列茨分别提出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3、原理。逆向选择:由于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就会造成劣质物品把优质物品在一定范围内驱逐出市场;道德风险: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会在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从假农资出现的原因来看,信息不对称是其重要原因。一方面,由于我省区教育水平仍偏低,农户的专业水平有限,习惯根据直接经验进行决策,对有关职能部门的科普宣传、消费警示等间接经验的传递不太敏感,使大量的宣传,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制、售假者竭力隐瞒其商品信息,甚至以虚假信息误导、欺骗农户,而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农业生产的血液,农民无法作出不购买的选择。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户加之信息不对称使农户无法与生产者、销售者进行

4、理性决策的博弈,从而产生了农户与制、售假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这个过程中,假农资进入市场就产生了较大空间。(二)农资价格的快速上涨。根据滁州市统计局的数据,从*年*月截至*年*月,我区农用种子、农用薄膜价格水平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和*.*%,化肥出厂价同比上涨*.*%。关于农资快速上涨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户种植业加大,对农资的需求增加;二是同期由于受焦碳,电力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三是季节因素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主要是在春季购买)。由于农资生产成本提高,且是一种必需的生产资料,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即:真农资很难降价。同时,由于农民的

5、购买力有限(据调查:我区*的农户是靠农村信贷来购买农资的),而往往假农资比真农资便宜一些,经营者采用送货上门、甚至送货到田间地头等手段,这就为假农资进入农村提供了经济基础。(三)制、售假者的投机行为。乡镇一级的供销合作社改革改制后,仍占有农资市场较大份额,是农资销售的主渠道,一直为农户所信赖,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经营主体。由于农资经营的季节性特点,许多人进行了农资投机行为,大肆制假售假,在销售环节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本身就是农民,因为信息不对称,进货时买到假农资,由于经营规模小,自身实力差,无法承担损失成本,也就冒险出售假农资,把损失转嫁给其他农户。由于经营者较为隐蔽、分散、流动性大,而客观上,

6、工商部门和其它执法部门人力、物力、财力不足,给查处带来很大困难。下面建立一个经营者的投机模型来分析其投机动机:设真农资的单位售价为P_,假农资的单位售价为P_.,真农资的单位成本为C_,假农资的单位成本为C_,真农资的销售量为Q_,假农资的销售量为Q_,制、售假农资被查获概率为P,被查获的罚款等违法成本为M则当(P_Q_C_Q_)(P_Q_C_Q_)PM,经营者就有投机的动机。三、遏制制、假农资行为的对策研究。(一)齐抓共管,形成执法合力,集中整治,堵住制假源头。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不仅关系到社会效益,更是一项政治任务。从现实的情况看,制假窝点相对比较集中,一旦发现制假窝点,打击成本(所花人力物力

7、财力)相对比较低;而售假点则比较分散且数目众多,打假成本比较大,甚至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无法满足,所以,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打击制假窝点更能治本。因此,在制、售假高峰季节,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可抽调人力形成专门小组,形成整合效应,集中整顿农资市场,同时打破地域限制,克服各部门、各地区画地为牢、单打独斗的不利局面,重点打击制假窝点,从源头上遏制假农资的出现。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农资信息平台,减轻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程度。从很大程度上讲,农民购买到假农资是由于自身识别能力的低下,只要农户提高自身的识别能力,假冒伪劣农资将无立锥之地、无容身之所。工商部门可联合其他职能部门

8、发挥整合优势,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供科普知识宣传,对查获制、售假行为及时发布信息通告,同时,搭建与其他监管部门、农资生产企业的信息共享平台,对农资信息,及时掌控、及时处理、及时发布。依托农村“*”投诉站,畅通农资消费信息,信息发布可由投诉站工作人员以广播形式(在农村,广播覆盖率很高且不需追加成本)、入户等形式及时通知农户;这样就可以减轻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程度。(三)提高市场巡查频度,加大对制、售假者的惩罚力度,从而提高其违法成本。由于农资具有极强的季节性、不可替代性特点,造成了许多销售商的投机行为;从制、售假者的投机模型来看:(P_Q_C_Q_)(P_Q_C_Q_)PM一

9、般情况下,(P_Q_C_Q_)(P_Q_C_Q_)相对稳定,要使(P_Q_C_Q_)(P_Q_C_Q_)纵观国外市场经济程度较高的国家,对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均用重典而治,一旦被罚,往往倾家荡产,经营者一般不敢以身试法。结合实际,工商部门可采取多种方式,结合各种专项整治,提高市场巡查频度,严格执法,加大对制、售假者的惩罚力度,从而提高其违法成本,应可以大大减少其投机行为。(四)切实解决工商基层力量薄弱、执行难、技术手段匮乏等执法难题。基层行政执法力量薄弱,工商所通常只有*-*个人,而对分散的农村大市场,存在很大的难度;查处违法活动,即使做出了处罚决定,当事人如不主动履行,只有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10、但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成本太高,除了做耐心细致的政策宣教工作以外,几乎别无良策;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如录音录像设备、质量检验检测仪器等监管设备等,在办案时取证困难,打假不能及时拿出科学的依据。解决这些难题,应加强立法工作,如有望出台的行政强制法就有专家提议在行政机关内专设执行机构,而由法院专司裁决,以减轻当前“执行困难”的困扰,同时加强工商基层力量,充分保证基层工商所人员编制、必要的技术设备,架筑合理的人才结构。(五)政府采取税收返、财政补贴等宏观调控措施,有效控制农资的快速上涨。由于农资价格的快速上涨,农民的购买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为假农资的入市提供了空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1、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许多措施;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振兴农村经济。对一个农业大省来说,控制农资价格的快速上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生产农资的企业由于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涨,靠市场压力降价的空间已经很小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政府的税收返还、财政补贴、政府限价等宏观调控措施来抑制农资价格的快速上涨。(六)强化诚信意识、品牌意识,形成企业、销售商、农户的良性互动。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考虑“利益相关者”,只有利益相关者充分发挥出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合力,企业才能健康的发展。同样,社会的经济活动也一样,企业、销售商、农户在农资活动中就是紧密相联的“利益相关

12、者”,是“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块,每一方在考虑自身利益时,也必须考虑其它方利益,这样才能形成共赢。工商部门应秉承一贯传统,继续强化的品牌意识、诚信意识。这样,企业、销售商可以极大的获得内在经济价值,持续稳定的经营,以获取长期利润最大化;对于农户来讲,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及沉淀成本。这样,利益相关者的每一方都获得了“最大化收益”,形成良性互动的经济秩序,将假劣农资从自然法则上排挤出市场。 对制、售假农资行为的经济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欢迎阅读对制、售假农资行为的经济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50%;color:rgb(0,0,0);font-size:14.0000pt;mso-font-kerning:0.0000p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