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干部在线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88分)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525753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干部在线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88分)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云南干部在线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88分)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云南干部在线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88分)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云南干部在线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88分)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云南干部在线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88分)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干部在线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88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干部在线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88分)(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同志们: 我今天向大家讲授的题目是: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 极作用。 围绕这个主题,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讲一讲: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个新的时代命题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 社会人人共享。那么,信教群众是否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力 量?宗教能否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地提出:“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 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我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个新的时代 命题

2、。 (二)主客观原因造成人们在认识上的局限性 众所周知,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人们在认识上的局限性,一些看 似简单明了的逻辑、朴实无华的真理,往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探索、认识 的艰难统一。同样,我们对宗教及其社会作用的认识,也有一个在不同时 代、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不同的侧重点、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从马 克思、恩格斯在他们那个时代不能不着重揭露剥削阶级利用宗教的麻痹作 用、从精神上奴役劳动群众并用以维护剥削制度,到建国时我们党明确“信 教群众是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宗教信仰自由”明确写进宪法,到改革开放 初期肯定“宗教界也有很大的进步”,提出“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 重”,到 2001

3、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党同信教群众的关系明确为“血 肉联系”,一直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 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 方面的积极作用” 。体现了我们党对宗教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 程。 (三)新世纪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各种力量激烈较量。“ 世界在发烧,宗教也在发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宗 教领袖们活跃的身影,他们在许多场合、通过多种形式,从各自宗教的角 度,就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保护、消除贫困、社会公正、世界和 平等问题,发出中肯的呼吁,采取积极的行动。但另一方面,冷战结束以 来,宗教越来越被视为引起世界不安宁的一个因素

4、,成为当今世界无法回 避的一个困惑。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分别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中 去解释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并寻找力量的源泉,去“ 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 吓唬别人”。“文明的冲突”乃至“文明的崩溃”论不绝于耳。尽管宗教大都呼 吁和平、追求和平,但我们看到当前的世界景象,乃是有的宗教在若干时 候,主要起着加剧动荡和冲突的消极作用。在这“ 乱世”、“乱象 ”之中,中 国却要还宗教呼吁和平、追求和平的本意,进而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 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后出现的问题 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给我国发展进 步带来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

5、的空前的社会变革,同时又必然带来这样那样 的矛盾和问题。快速发展引起“ 双重紧张” (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人与人 的关系紧张);高度紧张造成“ 双重焦虑”(社会“ 失范”的焦虑,文明“冲突” 的焦虑)。宗教可以为紧张增加紧张,为焦虑增加焦虑。“ 发展之年”往往 有“ 多事之秋”。我们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尽管航程多险阻,只要发 展了,就可以“轻舟已过万重山”;又要谨慎地对待“多事”,正确地处理“多 事”。“多事”之中最好不要多宗教的事。“多事”中的很多事,其实并不是宗 教的事。即使与宗教沾边的事,比较聪明的办法,是尽量从宗教中拉出来 处理。即使就是宗教本身的事,也要“怨气宜解不宜结,矛盾宜疏

6、不宜堵, 群众宜散不宜聚”。我们既不能把宗教问题提升到它不应有的首要位置,又 不能不看到“ 宗教无小事”。要善于驾驭宗教方面突发事件的规律,未出事 “防患于未然”,出了事也能迅速有效化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总之, 在当前这个我国的“ 黄金发展期”和“ 矛盾凸显期”, 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为 发展“ 帮忙”;而不是释放消极作用,在矛盾中“ 添乱”。 我们肯定宗教中的积极因素,目的不是为了发展宗教,而是要努力使 已经存在的宗教多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祖国统一服务。 (五)宗教不仅存在消极因素也有积极因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需要明确指出宗教不仅存在消极因素也有 积极因素。江泽民文

7、选第三卷论宗教问题中明确阐述:“宗教的存 在,是以大量群众信奉为前提的。由于宗教的这种群众性,宗教往往构成 一种非常强大的社会力量。处理得好,可以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积极作 用;处理得不好,就会产生消极作用,甚至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关键看 能否有效地管理和引导宗教,减少宗教中的消极因素,发挥宗教中的积极 因素。”而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必 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然也包括广大信教群众的利益;我们 党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

8、当然也包括依靠广大信教群众的力量。信教群 众也是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是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党的群 众路线在宗教工作中的必然贯彻,也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马克思主义群 众观的一致性的一贯体现。 因此,“ 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一命题的提出, 既有深刻的认识论根据,也有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六)宗教也有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首先,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是立足于以科学的历史的观点看待宗教 的“ 四个全面认识”全面认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深刻历史根源、社会根 源、认识根源、心理根源,全面认识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的

9、客 观现实,全面认识宗教问题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因素相交织 的复杂状况,全面认识宗教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有 了这“ 四个全面认识”,才能深刻地把握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 众性和特殊复杂性。宗教既然在我国社会将长期存在,我们就要正视它、 引导它,促进我国宗教界和信教群众朝着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总方向 前进。 其次,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是统筹于“ 正确处理五大关系”这一驾驭 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思考。胡锦涛总书记从我国社会政治生活领域,提出 了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 胞关系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五大关系,并且把宗教关系列

10、为五大关 系之一,对于我们团结各种社会力量、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在重要战略机 遇期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 和谐,需要依靠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 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宗教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要客观认识宗教的社会作用,从“ 和为贵”、“ 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 的角 度,以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为前提,改变过去有的同志习惯 于从消极方面着眼、过分强调信教与不信教群众的差异的思维定势,多从 正面把握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致力于促进建立 和谐关系;把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

11、体化为“正确认识和 处理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并将之作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再次,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是着眼于“ 两个最大限度”更加积极 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 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二、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教义蕴涵着厚重“和”的理念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的思想 1. “和”的思想 “ 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向量、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古文和金文中就有了“ 和”字。西周时期,周太 史史伯提出“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

12、子百家 更是经常运用“ 和”的概念来阐述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管子提出“畜 之以道、则民和”;老子提出“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孔子提出“ 礼之用、 和为贵”;孟子提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荀子提出“ 万物各得 其和以生”;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这些“和”,强调的都不是盲从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讲原则的苟同, 而是强调“ 和而不同”,强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 的统一整体。而在这个统一体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都相互依存、相互 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成。 由于“ 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而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 断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

13、不断丰富其内容。今天,我们所说的“ 和”,包 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 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础。“ 和而不同”则是儒学所肯定、倡 导和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和同之辩”古已有之。孔子就曾加以总结,提 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可见,他对“ 和” 与“ 同”不同态度,便 是君子和小人的分野。 2. 儒学追求的“和” 以“和而不同”为主线,儒学追求的“和”可概括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以“ 和”对多,集散成大。和,以多为基础;多,以和为归 属;在静止无涉的状态下,多而不和,其多不多(

14、寡也);并且,多而不 和,必分必离;唯有以和对多,方能多其多也,变多为利,多多益善。在 这一点上可以说,任何形式的“ 孤立主义”或“ 分裂主义”都与儒学思想中的 “和论”相悖。 第二层面:以“和”制“ 合”,平衡互补。在众“ 多”之“合”不可回避的境况 下,合而无序,会造成失衡、混乱,产生碰撞与冲突,乃至引起伤害和战 争。对此,儒学的基本态度是“和合”,即以“和”制“合”。也就是说,“和”, 并非简单的相加,亦不是硬性的拼凑,更不是强行的并吞;而是和谐相济、 合而不乱、协调平衡。 第三层面:“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礼记?中庸?第二十道:“喜怒 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

15、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说,阴阳和合,刚 柔相济,一切相辅相成,万物方得以生生不息;而唯有依照世界的本来面 貌,以多为美,以和为用,人类社会才可能在相互依存中发展。否则的话, “ 同而不济”不仅于事无补,反会抹杀世界的多样性,使危机潜伏,导致纷 争与冲突,引发霸权与对抗;唯有“ 和而不同”,才是符合人类发展的现实 法则与理想之路。 “ 和而不同”,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乃至一种民族性格。即使是历史 上的剥削制度、专制政体,也不能掩其光芒。例如,中国在历史上对内注 重“ 为政以德”“礼主刑辅”,对外注重“讲信修睦”、“化干戈为玉帛”,表现出 和平大国的

16、泱泱气度。汉唐开辟的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从来都是和平友 谊之路、经贸文化之路,没有发生掠夺和战争。明代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一 流舰队出使南洋各国,宣扬中国文明,在各地秋毫无犯,体现出和平外交 的优良传统。 今天,世界上总有些人要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中国的和平外交,总要鼓 吹“ 中国威胁论” ,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他们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亚洲的稳定和繁荣,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造成威胁和影响。这既是现实 的政治承诺和传统使然,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使然。 丰富内涵可为今用。发掘儒学之丰富内涵,有助于全面促进和谐社会。 即:泛爱万物,树立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协和万邦,树立天下一家的人类 观;政通人和,树立以民为本的政治观;厚德载物,树立多元一体的民族 观和文化观;诚信正直,树立义利统一的道德观;慈孝恩义,树立家道和 顺的家庭观;成己成物,树立崇德广业的人生观。 (二)宗教教义也蕴涵着丰富的“和”的思想源泉 细细品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其实宗教中也蕴涵着丰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