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13525725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 执教:广东省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彭才华 点评: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 林志芳 一、 字字落实正音调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渔歌子。请打开书,翻到这一课。大家都预习了吗?生:预习了!师:会读吗?生:会!师:我看不一定。有人说,诗是语言的贵族!语言太复杂太啰嗦,就不是诗了!你看,(屏幕呈现渔歌子,不带拼音)这首诗词一共只有27个字,多简练!我们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每一个读音都不能读错。在字音上面,我们要把它读得(板书:字字落实)“字字落实”!你们先练一练吧!生:(练习读诗)【提明朗读的要求,却不急着马上就让学生读“先练一练”,毕竟这短短的27个字里有一个多音

2、字,四个生字呀。】师:谁来读?注意要“字字落实”啊!(指名读)生:(读渔歌子)师:声音真好听,更重要的是,的确“字字落实”了!这首诗不好读啊,其中不仅有一个字是多音字,还有四个是生字!你都读准了!想问问你,有什么经验?生:一般就是查字典,再多读几遍。师:没错!查字典是学习的好办法。咱们再看看,课本上有什么地方可以帮助我们?(在原幻灯片上呈现生字拼音)生:可以看拼音!师:来,谁再来读读这些带拼音的词语?生:读词语。师:这个塞(sai )字,还有一个读音是生:se师:没错!能分别组词吗?生:塞se(阻塞) ,塞sai (塞住)。师:在这里,西塞山是一个地名,在哪儿呢?生: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师:大

3、家都是从哪儿知道的?生:课本上。师:是的,我们的课本上有许多帮助我们学习的资源。利用注释,也是一个好办法。西塞山离咱们不远,有机会咱们一定得去看看!师:鳜鱼,就是我们经常可以吃到的“桂鱼”,肉味鲜美滑嫩!鳜,这个字比较复杂,我们在课文纸上也写一个。拿起笔来,在空白处写下来。生:(按要求写字)师:集中注意力,看谁能写一遍就记下来!不行的话,也可以多写几遍。师:确认已记下来的可以放下笔。(待全体同学写完)什么是箬笠?什么是蓑衣?如果不看注释呢?你能猜到吗?比如,看这个字形,我们可以知道生:箬笠是竹字头,说明是用竹子编的。师:通过分析字形记字,真聪明。再看插图,你知道箬笠是什么样儿的吗?生:知道了,

4、我也见过!生:我爷爷家里也有!师:是啊,课本里的插图,我们可别浪费了。读好了这些生字词。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渔歌子。师:真好!不过,还有一个字音,我们还没注意到,(指示题目)就是这个“子”。大家知道,这个字有时读 zi(上声),有时读成轻声zi。那么,这里应该读成什么呢?生:zi(上声),轻声zi。(学生猜测、争论)师: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知道什么是渔歌子。老师告诉大家,这首诗词原来不叫“渔歌子”,它叫渔父,又叫渔父乐,后来,有人给它配上了曲子,可以唱了,才改叫渔歌子。什么意思呢?就是渔人唱的小曲子。现在,你想想它该读什么呢?生:轻声zi师:是的。【通过释义来确定多音字的读音,学生学会的不仅

5、是一个“渔歌子zi”。】师:我们一起“字字落实”地读!生:(齐读全词)【打开渔歌子,是一首宛若天工的小令,明白如话;进入彭老师的课堂,是简简单单的开篇,清新自然。入课后,教师强调“字字落实”,引领学生重点关注了多音字与生字,并由此完成了难点语词的解析。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之后,学生不仅读准了这支“小曲子”,也大致疏通了文意,完成了对作品的初读。值得称道的是,初读古诗词可以“查字典”“看拼音”“看注释”“看插图”;遇见生字可以分析字形;遇见多音字可以通过释义来确定读音等等这些学法的指导在师生对话里轻松蕴含。】二、琅琅上口得韵律师:除了可以唱,大家一定发现,这首“诗”还有点特别生:第三行只有六

6、个字!师:对,这其实是一首生:词!(板书:词)你们学过词吗?生:第一课就学过了,忆江南。师:咱们一起背一背。生:齐背忆江南。师:是的,词与诗不一样!(点击课件变五行)有长有短,所以,词又叫生:长短句!师:我们都知道,词都有词牌名,词牌名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等等。也就是说,以后谁按这种形式写的词,都可以叫“渔歌子”。比如,这首词的作者张志和就写过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点出词的文体特征那长短的变化何尝不是一种节奏。】师:渔人的小曲子,那是歌啊!多动听!咱们班谁的声音最动听?请你读读!生:(读诗)师:好听吗?生:好听!师:给她鼓励鼓励!(掌声)师:(问该生)好读吗?生:好读。师: 顺口吗?生

7、:顺口。师:要是老师改一个字,可能就不一样了!请大家看看这个“归”,想想是什么意思!生:回家!师:没错!能不能换一个字?生:去。生:回。师:没错。其实,咱们原来学过的古诗里,表示归、表示回的词还有一个,那就是(生一时想不起来)师:你们看,春风又绿江南岸生:明月何时照我还。师:再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生:万里长征人未还。师:还比如,朝辞白帝彩云间生:千里江陵一日还。师:都有一个生:(齐)还。师:是的,“还”就是回家的意思!我们一起换进去读一读!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还)。师:什么感觉?生:拗口!别扭!师:意思不是一样吗?为什么仅仅换一个字就有这样的感觉呢?(生不解)师:这样吧,请大家把每一行最后一

8、个字标上拼音,看看有什么发现?生:(注音后)其中有三个字的韵母一样!师:哪三个字?生:归、飞、肥!师:读起来很顺口是吗?这就叫生:(恍然大悟)押韵!师:是啊,原来,是押韵让我们读起来(板书:琅琅上口)生:(看板书,齐说)琅琅上口。师:当然,让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还有其他原因,比如节奏等。来,我们再来好好读读!生:(齐读全词)【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韵律与节奏。妙的是,彭老师没有将“押韵”这一“文本秘妙”直接点破,而是抓住一个“归”,让学生换字体会。“还”也是回家的意思,如“明月何时照我还”,如“万里长征人未还”,如“千里江陵一日还”,那么,这里用“斜风细雨不须还”如何?换上去

9、读读!学生一换,一读,一对比,诗词的韵律美就了然于心。有了这样的体会再读,自是“琅琅上口”,如歌一样美。】三、历历在目见画面师:多动听!好的诗词就像一首歌!其实,好的诗词啊,还是一幅画!所以,我们读诗词,还要“历历在目”地读!(板书:历历在目)什么叫“历历在目”地读呢?生:读着读着,就好像亲眼看到了一样!师:那么,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看到了什么呢?(稍顿)大家也可以在书上标出来。生:标记词中写到的景物。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景物。多生:1白鹭,2西塞山,3桃花,4流水,5鳜鱼,6箬笠,7蓑衣,8斜风,9细雨。师:你看,短短27个字的一首词,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那么多景象!完全就是一幅画啊!(

10、点击课件,呈现插图)(学生看插图)师:但是,这仅仅是一个画家心中的景象。我们可以比他更高明一些!因为当我们闭上眼睛,(示意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我们的想像,我们会看到更多更美的景象。【闭上眼睛,看到的就是属于自己心灵的画面。】(师播放音乐范读)师:(引导想像)你一定会看到西塞山,它有着怎样的颜色?它有多高?白鹭飞翔的姿态你看到了吗?白鹭的声音你听到了吗?桃花的颜色又是怎样的?它开得有多热闹?也许,还有些桃花随着风儿在舞蹈呢!流水的声音你听到了吗?水底的鳜鱼,你看到了吗?还有那坐在船头的渔翁!还有斜风、还有细雨!(生闭眼想像)【彭老师选择了恰切的音乐,旋律总有文字所无法表达的妙处。加之教师声情并茂的

11、范读、字字珠玑的引导,课境的美也像一幅山水画,绵延晕染。】师:这么多的景象,这么丰富的色彩!我相信你一定看到了!慢慢地睁开眼睛,来,把你刚才看到的最美的景象,或者听到的最美的声音告诉大家。首先,让我们抬头往前面看,你一定看到生:西塞山。师:怎么样的西塞山。生:绿色的。师:连起来说说。生:西塞山翠绿翠绿的。生:我看到了西塞山,它连绵不断,它郁郁葱葱。师:而在西塞山前,我们一定还发现生:许多白鹭师:它们在生:叽叽地鸣叫着,悠闲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师:我们接着往近处看生:我看到了桃花开得正艳,有粉红的,有雪白的师:一阵微风吹来,你看见生:几片粉红的花瓣随风飘落到水面。师:是啊,春天到了,江水也涨起来

12、了。我们仔细一看,在江里生:一条条鳜鱼正在欢快地游动。师:是啊!请你来读读这两句,好吗?生:读一二句(指导)师:我们一起读生:齐读一二句。师:我们的目光再近些,一定会注意到江面那条小船上生:有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人正钓鱼呢!【注意,这“看”的顺序,恰恰是作者“写” 的顺序。画面由远及近地展开,对写法的关注与指导竟是暗含在这行云流水般的谈话里了。】师:而天空中生:风轻轻地吹着,雨轻轻地飘落。师:是啊,多美啊!请你读这两句。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我们一起读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是啊,展开想像的翅膀,我们既看到了远处青翠地西塞山、飞翔的白鹭鸟,我们也看到了近处的飘

13、飘悠悠的粉红桃花、慢慢流淌的清清江水、黄白相间的肥美鳜鱼,我们还看到了更近处斜风细雨中那个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翁。张志和就像一个画家一样,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烟波垂钓图”。来,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欣赏这幅图画一样的词。生:(齐读全词)【朱光潜先生在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中写道:“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因此“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见”的境界实是古诗词鉴赏的第一境界,因为“诗是有声画”(西蒙奈底斯)。况且,作者张志和善歌词,工书画。渔歌子本就是一幅丽

14、而不艳、疏而不空的写意山水画。青葱的西塞山,飞翔的白鹭鸟,粉红的桃花,肥美的鳜鱼,还有斜斜的风,细细的雨,怡然自得的渔翁多么难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想象下,在一次又一次地动情朗读中“见到了”。】四、津津有味悟主旨师:大家一定发现了,这首诗里前边的全是景象,只有三个字不是写景,哪三个字?生:不须归。师:(板书“不须归”)那么,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生:不想回家。师:不想回家,没错。他仅仅是不想回家吗?(稍顿)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出示幻灯片:【张志和】(约730-810)浙江人。本名龟龄,精通书画、音律、作诗。少年时便深得皇帝器重,被皇帝赐名“志和”。后来,因事降官。他干脆辞官回家,整日泛舟垂钓,漫游于山水之间,并自号“烟波钓徒”,从此再也不愿踏进官场。)(师请一位学生朗读)师:他仅仅是不想回家吗?生:他被景色迷住了,所以不想回家。师:除了不想回家,他还不想回生:还不想回到官场。师:是啊,他厌倦了官场的生活,他再也不愿意回到官场,只愿意陶醉在这优美的山水中。因为,在这样的山水之间,他才过得安闲自在,过得津津有味。 (板书:津津有味)来,让我们津津有味地来读这首词。师:(音乐起)晨曦微亮的早上,鸟儿在枝头欢快地鸣唱,诗人张志和独自划着一条小船,顺着春江水,绕过西塞山,慢慢地朝这片桃林移来,他在心里轻轻吟着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