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汇编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525712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汇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慈善理念以“养济”为主,直接向各类弱势群体提供衣食救助。养济院、育婴堂、普济堂、粥厂、栖流所、留养局、全节堂等多是秉持这一思想。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开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开始关注西方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发现中国传统慈善思想在注重“养”的同时,忽略了“教”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教养并重”、“教养兼施”开始成为晚清以来我国慈善理念转型及实践的主要内容。“教养并重”理念的最初实践多是个人或慈善组织的自发行为,道光年

2、间,裕谦在武昌设立恤孤局,对孤儿因材施教,聪颖者读书识字,平庸者教之纺花、织布、结网、打蕈鞋等手艺。清末,清政府也开始逐渐将实践“教养并重”理念上升为国家政策,教授贫民习艺的教养院、工艺局和习艺所也纷纷设立,先在京师五城设教养局以“拘收初犯轻罪之民、给以衣食,教以粗浅工艺”光绪三十三年,民政部奏请“责成地方官绅以育婴堂附设蒙养学堂,养济院、栖流所、清节堂附设工艺厂”此后,各地教养局也纷纷建立,譬如天津东门内贡院旧址就设有教养局,设织布、染色、地毯三科,聘用三名日本技师教授简单文字、算术和技艺。与此同时,在“民生日蹙,失业日多”的背景下,针对社会普遍的流民问题,“教养并重”理念的实践往往与振兴工

3、艺相结合,并力图使其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此外,晚清江南地区还设有洗心局、迁善局等,在教以工艺的同时,对流民的思想教育也有所关注,北京工艺局亦然,他们考虑到游民“闲荡日多,骤难就范”,收养之初,先送入迁善所进行思想教育,再教授工艺这些习艺所、工艺局均以流民、轻度罪犯为教养对象,部分监狱也开始附设习艺所,敦助对象远远超出传统的老弱病残废疾者,在当时强调工艺的背景下,这些机构的教养内容也开始发生变化,将传统手工艺与近代机器工艺和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光绪三十一年,广仁堂扩充设立女工厂和女学堂,除规定时间教以习字外,大部分时间教授女工西式花辫、机器缝纫、刺绣、草帽辫、毛巾、织布、鳊绒等七科手艺。

4、在倡导“教养并重”理念和相关政策激励下,原有的慈善组织也开始增加了工艺或近代教育的比重光绪三十年,天津广仁堂筹办了女工厂和女学堂,天津育耍堂创办了女工厂,组织女童半日学习,半日劳动保定府全节堂附设私塾改为两等小学,并设立直隶女学分校;第二年保定育要堂附设直隶女学堂,堂内所有成耍尽数入学。进入民国以后,“教养并重”的实践继续发展1917年京直大水灾救济中,除办理传统的赈济、平粜、粥厂外,还特别强调设立因利局、籽种贷款所、贷纱所等,通过向灾民提供小额贷款的形式,将灾民救济与灾后经济恢复相结合。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各地方救济院规则,对原有传统慈善组织进行改组和整顿,设立官办救济院,下设养老、孤

5、儿、残废、育婴、施医,贷款六所,贷款所就是“寓教于养”理念的主要体现,该机构向贫民借贷小额资金,不再以教授工艺为主,与清未已有很大的不同。(摘鳊自郝红暖慈善理念的近代转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养济”是中国传统的慈善理念,它的方式是直接提供衣食来救助,救助对象是各类弱势群体,它的机构有养济院、育婴堂、粥厂等。B.“教养并重”是近代西风东渐的结果。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借鉴西方国家慈善事业的做法,改造中国传统的慈善思想,既“养”又“教”。c“教养并重”最初大多是个人或慈善组织的自发行为,恤孤局、抚教局等慈善机构在教救助对象读书识字的同时,又教他们学习手艺。D“教

6、养并重”在清朝末年由政府推动而逐渐上升为国家政策,政府设立教养院、工艺局、习艺所等教习技艺,有的甚至请来外国技师。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膏教养并重”突破了中国传统慈善注重“养”而忽视“教”的局限,是晚清以来我国慈善理念的转型,“教”有读书识字、习艺、思想教育等多种内容。B清政府设立的习艺所、工艺局大多以流民、轻度罪犯为教养对象,后来救助对象逐渐扩大,教养内容逐渐与近代机器工艺、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C天津广仁堂、育婴堂设立女工厂和女学堂,组织女童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在慈善活动中增加工艺、近代教育的比重,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快速发展。D民国后政府设立贷款所,向灾民提供

7、小额贷款,将灾民救济与灾后经济恢复相结合。这体现了“寓教于养”的理念,表明“教养并重”实践的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普济堂、栖流所、全节堂等是以“养济”为主的慈善机构,而工艺局、习艺所等是实践“教养并重”理念的慈善机构,它们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B清末“教养并重”的理念与振兴工艺相结合,曾经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_民生日蹙,失业日多”背景下普遍的流民问题。c慈善理念的近代转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既有个人与慈善机构的自发行为,又有政府的积极参与、引导,也是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结果。D“教养并重”理念及其实践不仅拓展了传统

8、慈善事业的内涵,也使慈善组织的日常事务从单一性向综合性转交,综合类善堂日益成为慈善组织发展的主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菊者砚秋章诒和边学边唱边挨打因家境贫寒,六岁的程砚秋,投入荣蝶仙门下学艺,程砚秋学戏很苦,荣家所有的生活琐事也都要他做,无异于童仆师父脾气坏,稍有不欢举鞭就打。因有家世之悲-心思量的程砚秋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年龄稍大些后,多半由于营养不佳,心情一直比较抑郁。师父认为他不宜于学花旦,让他专攻青衣师父还发现他嗓音很不一般,且扮相沉静明丽,如珠蕴椟中,时有宝光外熠。唱对台戏,却不伤和气程砚秋不具备梅兰芳响遏行云的金嗓子,但凭着自身条件、勤奋,

9、刻苦以及高人指点,硬是创出了一种大异于梅兰芳、却又能与之相抗衡的,以新奇声腔为特点的表演风格唱到情感至深处,其声竟细若游丝观众聆听时,大气都不敢喘这是他声腔艺术最讲究的地方,无人能及程砚秋最早的艺名叫菊侬,后改为艳秋有人说这个更名含有深意,因为艳于秋者厥为菊菊是耐寒的,它要比质弱芳幽的兰花坚韧耐久其实,菊、兰同为花中上品,只是香气、风姿各有不同1922年,他首次赴沪演出,气势极盛,每晚舞台上的花篮都不下五十个,全场无一空位,另有许多人环立而视。戏院门口,汽车有200余辆,马车不计其数。程砚秋每日的茶会、堂会、剧场演出几乎占满了所有的时间,真可谓无一息之闲,也无一丝乏暇,极其劳累但他依旧是客颜焕

10、发光泽,嗓音穿云裂石,对此,罗瘿公喜于心也惊于心,欣慰且忧虑地对他说:“你此行红得可惊,也遭人嫉恨。有些人正欲,挑拨梅先生与你之间的师生情谊呢”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也是一个重要的提醒。程砚秋返京时,梅兰芳赴站迎接几天后,梅兰芳带着戏班到上海演出,此后,一兰一菊,果然就在上海争起了短长,他们的竞争最初不明朗,顶多在戏码上争个高低一一你唱的戏,我也能演,即“你有我也有”。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中国旦角名伶竞选活动,经投票选出了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从此,他们的竞争趋于明显化。后来,两人真的唱起了对台,形成高潮。捧梅派与捧程派遂在各大报刊,唇枪舌剑,大开其火。双方势均力敌,难分

11、伯仲但真正占便宜的是听众与看客。两个剧场夜夜告满,观众是大饱耳福戏唱到最后,程砚秋使出撒手铜,连演5场锁麟囊,天平向他这边倾斜了,四大名旦里,尚小云与荀慧生都没有追赶梅兰芳的念头,唯有程砚秋雄心万丈,梅、程在北京“偌大京师各剧场沉寂,只余梅、程师徒二人对抗而各不相上下梅资格分量充足、程则锋锐不可当,故成两大势力”面对这样的情势,罗瘿公给程砚秋提出的策略是:“玉霜(程砚秋字玉霜)对梅应当在不即不离之间。”何谓“不即不离之间”?那就是既近又远,既热又冷,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清醒冷静,有极好的控制力,合乎分寸,合乎人情,表现得又极自然礼仪性是它的外显层次,内在依据则是人际关系和实际需要。梅兰芳有富贵气

12、,程砚秋是书卷气,一个得于天赋,一个纯恃人功,各臻极致,梅、程之间尽管竞争激烈,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露声色,不动肝火,温良谦恭移居上海的梅兰芳40寿辰时程砚秋特往拜寿,行叩头大礼,见者均叹其未尝忘本。明明是打对台的人,却绝不伤和气。就有那么大的魅力台湾的戏曲研究家齐崧先生说: “如果听梅兰芳的戏等于吃鸦片,那么听程砚秋的戏就等于打吗啡因为吃鸦片尚有戒除的可能;而一旦打上吗啡,则很难戒掉了”,独有人说,程砚秋太“独”这主要是指他的私房戏不肯轻易传人,程砚秋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对其实,他的“独”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未经许可,暗中把剧本及表演偷传出去的人。当时有个唱河北梆子的女演员,自从和哥哥一起看

13、了程砚秋演的戏以后,就迷上了程派每有演出,她必去“偷戏”,在梨园行,“偷戏”是大忌,怕被人认出来赶出去,她打扮成男孩去剧场几年“偷”下来,就把程砚秋早期代表剧目都“偷”到了手,齐如山看了她的表演,惊异地说:“这孩子的唱法,很像程老四(即程砚秋)呢。”就建议她拜程为师结果可想而知被程婉谢但她实在太喜欢程派既然得不到亲传直授,她就绕着弯子学一是拜了程现秋的老师王瑶卿为师;二是向给程配戏的搭档、伙伴学习。见她苦心学程,人家也就乐于指点。当程砚秋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别人时,便断然与之决裂。后来每当他演出,只要听说有人来偷记他的剧本喝词、念白、唱腔、身段时,他立即把琴师找来,在后台

14、临时变动主要唱腔,叫那些偷艺者摸不准,学不去。程砚秋的“独”,看起来挺自私的,我倒佩服程砚秋的“独”,因为他那么早就懂得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了。(摘编自读者)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的一项(3分) ( )A梅、程师徒二人“对台戏”不相上下。如文中所评“梅资格分量充足,程则锋锐不可当,故成两大势力”。B梅、程师徒“唱对台戏,却不伤和气”,双方温良谦恭,皆有礼仪风度,值得世人尊敬与学习。C“独”表现了程砚秋独特的个性,疾恶如仇,这种“自私一让作者佩服。D“梅、程之争”不仅让观众大饱耳福,也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童年的

15、程砚秋为了学艺,不仅要承担师父家所有的生活琐事,还要忍受鞭打,所以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B程砚秋最早的艺名叫菊侬,后改为艳秋。其用意就是对抗梅兰芳,一较高低,证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C梅、程之间尽管竞争激烈,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露声色,不动肝火,温良谦恭。在这举动里面包含着道德信条、江湖规矩、人情世故以及个人修养,双方都令人尊敬。D.程砚秋不肯将私房戏轻易传人,当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别人时,便断然与之决裂。这表明程砚秋有些自私,不利于京剧的发展。E从本质上看,“梅、程之争”是京剧艺术“梅派”与“程派”不同表演风格的对决6文中引用台湾的戏衄研究家齐崧先生一段关于梅、程戏曲的评论有何作用?请结合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