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导学案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3510206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导学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期: 主编: 编审: 备课组长: 教研室主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4、领会文中孟子的主张,认识到人和的重要性二 预习案1、孟子和孟子:孟子,名 ,思想家,教育家,是继 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并有“ ”之称。孟子是 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 、 、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与 、 、 并称为“四书”2、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

2、有了怎样的新内涵?3、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恰当。给划线字注音A、七里之郭B、米粟非不多也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D、亲戚畔之用/划分停顿节奏A、环而攻之而不胜。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 下 不 以 兵戈 之 利。C、城非不高也。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E、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填空(1) ,地利不如人和。(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夫环而攻之,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米粟非不多也;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4)故曰,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以天下之所顺,; ,战必胜矣。”

3、4、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寡助之至,亲戚畔之()5、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而去之 ( )亲戚畔之() 池非不深也()6、一词多义: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 之 三里之城封疆之界(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寡助之至( ) 利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词语解释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固国: (3)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 (4)兵革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 (6)天下顺之8、句子的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4

4、)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7)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探究案1、孟子讲明了什么观点?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的“道”指什么?3、“地利不如人和”中的“地利”在文中包括哪些?4、你能说说为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吗?5、 第一段与二三两段在结构上构成什么关系?6、 “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今天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3) 训练案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委而去之()

5、(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翻译下列句子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5、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A、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B、多助之至色

6、愈恭,礼愈至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吾义固不杀人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此教我先威众耳6、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7、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原因是()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D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直击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7、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 孟子曰:“桀、纣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注释: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与:同“为”,替的意思。 尔也:而已。 圹(kung):原野。)1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1)寡助之至()(2)亲戚畔之()(3)所恶勿施尔也()(4)兽之走圹()1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句子:翻译:1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2分)14、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2分)15、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答:我的疑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