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性食物的营养解读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509788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8.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性食物的营养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植物性食物的营养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植物性食物的营养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植物性食物的营养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植物性食物的营养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性食物的营养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性食物的营养解读(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 物 性 食 物 的 营 养,谷类 豆类及其制品 蔬菜类 水果类,谷 类,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黄帝内经,6,由纤维素、半纤维素组成,含较高矿物质和脂肪,6 7 ,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VitB、矿物质,83 ,含大量的淀粉和一定量的蛋白质,2 3 ,富含脂肪、蛋白质、矿物质、 VitB、VitE,一、结构和营养素分布,1、蛋白质 含量: 8 10 质量:低,必需氨基酸组成不合理,赖氨酸含量低,二、营养素种类及特点,几种食物和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几种谷类蛋白质中的限制氨基酸,蛋白质互补 氨基酸强化 基因改良 不过分追求精米精面,如何提高谷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2、脂肪

2、含量:少,大米、小麦为12,玉米、小米为4 优点:质量好,多为不饱和脂肪酸 弊端:含量低且易流失,减少脂肪流失?,1、不过分追求精米精面 2、糠麸的再利用(如米糠油、胚芽油等),3、碳水化合物 含量最多,其营养价值高,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其主要形式为淀粉,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谷物中两种淀粉的比较,含量:1.53 分布:谷皮、糊粉层、胚芽 种类:钙、磷、镁、钾、钠、硫、氯、锰、锌等 弊端:在谷类加工过程中易流失 多以植酸盐形式存在,吸收较差 含铁较少,4、矿物质,5、维生素 种类:是膳食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 玉米与小麦胚芽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 玉米和小米含有少量的

3、胡萝卜素 弊端:加工过程中易流失、烹调过程易破坏 玉米中烟酸(vitpp)为结合型,不易被人体利用,以玉米为主食易患什么病?,1、储存 适当条件:低温、干燥、通风。 贮存不当:造成营养素的损失、谷物霉变,三、储存、加工、烹调对谷类营养价值的影响,不同贮存条件B族维生素损失率,2、加工,出米(粉)率低(精度高) 优点:感官口味好 缺点:糊粉层、胚芽损失多,导致营养素损失多(尤以B族Vit明显) 出米(粉)率高(精度低) 优点:营养素损失较少 缺点:产品粗糙、感官口味差、纤维素、植酸高,消化吸收率低,92公斤大米(九二米),81公斤面粉(八一粉),不同加工精度小麦中主要营养素含量(g/100g),

4、出粉率,营养素,如何克服加工弊端?,九五米、八五粉 米面的营养强化 改良加工工艺 提倡粗细粮搭配,淘洗次数越多,水温越高,浸泡时间越长,损失B族维生素及矿物质越多。 蒸米饭营养素保存率大于捞蒸方式。 面食蒸、烙营养素保存率大于油炸。,3、烹调,一般淘洗后营养素的损失率(%),不同烹调方法下米饭和面食的B族维生素的保存率(%),豆类及其制品,豆类种类: 大豆:黄、黑、青 杂豆:豌豆、蚕豆、绿豆、赤豆、赤小豆、芸豆等,大豆及制品(Soy bean),“豆中之王” “田中之肉” “绿色牛乳”,一斤黄豆的蛋白质含量相当于2斤多瘦猪肉或3斤鸡蛋或12斤牛奶。,一、豆类的营养价值,(1) 蛋白质 含量高:

5、2036% 营养价值高:氨基酸模式与人体接近,含赖氨酸 丰富,与谷类互补 (2) 脂肪 含量高:15 20% 营养价值高: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亚油酸最多(50)。,(3)碳水化合物 大豆(25 % 30%) 杂豆( 50% - 60 % ):淀粉 (4)矿物质:富含钙、铁 (5) 维生素:富含vitB1、B2、E(干豆不含vit),淀粉(一半):供能 棉子糖、水苏糖(一半):产气,腹胀,哪种豆可以用来制作粉皮?,二、豆类的抗营养因素,1、蛋白酶抑制剂 机制:抑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胃蛋白酶 去除:加热破坏 2、 胀气因子(水苏糖、棉子糖) 机制:发酵产气 、 腹胀 去除:加工 3、 植物红

6、细胞凝集素 机制:引起恶心呕吐,抑制食欲 去除:加热 4、 植酸 机制:螯合金属离子影响其吸收。 去除:加工 5、脂肪氧化酶 机制:产生豆腥味 去除:加热,为什么不宜食入未经加工、未熟的大豆?,三、大豆的保健功能,保健作用: 降血糖 降血压 抗氧化 抗肿瘤 抗动脉硬化 增强免疫功能,保健成分: 皂苷、异黄酮、卵磷脂等,每天食豆三钱,何须服药连年,三、大豆的加工制品,加工常用方法: 浸泡碾磨、制浆凝固:豆浆、豆腐、豆干等 发芽:豆芽 发酵:腐乳、豆豉、酱油等 打油:豆油,1、豆浆 蛋白质含量(4%)近似牛奶,但蛋氨酸偏低 铁含量高,是牛奶的4倍 消化率:整粒大豆65.30% 豆浆81.90%,2

7、、豆腐 豆腐和豆腐干 蛋白质含量丰富,消化率可达95% 钙的含量极为丰富,约为164mg/100g,4、大豆芽,大豆蛋白在发芽过程中分解成氨基酸或多肽,同时破坏了抗胰蛋白酶因子, 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升高。 维生素C在发芽前含量几乎为零,发芽后每100克可达10mg15mg。 植酸被分解,矿物质吸收率增加,大豆经过发酵,其中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成小分子含氮物质,使之更易吸收,更为鲜美,如酱油、腐乳豆豉等 维生素B2、B6、B12含量增加 植酸被降解,矿物质的吸收率增加,5、大豆经过发酵:豆豉、腐乳等,6、大豆油,饱和脂肪酸11.5% 不饱和脂肪酸占88.6% 油酸,亚油酸,亚麻酸 富含VitE,蔬

8、菜和水果,一、蔬菜与水果的营养特点,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 一定的:碳水化合物 很低的:蛋白质、脂肪 其它的:有机酸、黄酮类、花色苷等,二、常见蔬菜和水果类,蔬菜:叶菜类、根茎类、瓜茄类、鲜豆类、菌藻类 水果:鲜果、干果类、坚果,蔬菜类,1、叶菜类 主要包括白菜、菠菜、油菜、韭菜、苋菜、生菜等 是膳食纤维、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矿物质的重要来源。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含量低。,2、根茎类 主要包括百合、洋葱、萝卜、胡萝卜、大蒜、竹笋、芦笋、莲藕等。 (1)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差大,以百合37.1%为高,竹笋2.3%为低。 (2)膳食纤维: 较叶菜类低,相差也大,以莲藕1

9、5.2%为高,以春毛笋为低1.3% (3)矿物质:含量低于叶菜类 (4)维生素:以胡萝卜素较高,其他维生素含皆低于叶菜类。,3、瓜茄类 包括冬瓜、南瓜、丝瓜、苦 瓜、黄瓜、茄子、番茄、辣椒等 。瓜茄类水分含量较高,营养素 含量相对较低。 (1)碳水化合物 : 含量一般为0.5%-3.0% (2)膳食纤维 :含量1%左右。 (3)矿物质 : 一般含量也较叶 菜类低 (4)维生素 :胡萝卜素以南瓜、番茄、辣椒为高,茄子较少,维生素C以辣椒、苦瓜较高,以黄瓜、丝瓜较少。,4、鲜豆类 鲜豆包括毛豆、豇豆、四季豆、 扁豆、豌豆、蚕豆等。其与蔬菜类 相比,营养价值相对较高。 (1)蛋白质:2%-14% 平

10、均4%左右 (2)脂肪:含量均不高,不超过 0.5% (3)碳水化合物:差异很大,4%左右 (4)膳食纤维:高于蔬菜,1%-3% (5)矿物质:富含钾、铁、钙、 锌、硒,以毛豆、蚕豆、刀 豆为高。 (6)维生素:胡萝卜素、维生素B2 含量较高,某些鲜豆含有毒成分,加热可去除,所以不能生吃。,5、菌藻类 菌藻类食物包括食用菌和藻类食 物,蛋白质含量极为丰富,20%以上。 (1)蛋白质:含量高20%以上,氨基 酸组成比均衡。 (2)脂肪:含量低约1%左右 (3)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 平均在 30%以上 (4)膳食纤维:高于所有其他类食 物,平均在20%以上。 (5)矿物质:含量极高,尤其是铁、

11、锌、钙 (6)维生素:含量也高其他类食物, 以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族含量丰 富,某些菌类植物有剧毒,中毒身亡事件时有发生 ,注意鉴别。,6、蔬菜类的合理利用,(1)合理的选择:嫩、鲜、深、上 (2)合理的加工与烹调 (3)菌藻类的合理利用及食品安全(防止中毒),先洗后切 急火快炒 现做现吃,水果类 水果类可分为鲜果(包括瓜类)、干果、坚果和野生果。 水果类主要成分:水、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有机酸、多酚类物资,1、鲜果类,(1)蛋白质:含量较低皆不超过1% (2)脂肪:含量也低于1% (3)碳水化合物 :含量丰富,但差异 较大, 5% 30%不等。 (4)膳食纤维 :含量与蔬菜相似 (5)

12、矿物质:富含钙、钾、钠、镁,但 低于蔬菜 (6)维生素:是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干果是新鲜水果加工晒干制成,如葡萄干、杏干、蜜枣、柿饼等。 维生素损失较多 Vit C 便于贮存 别具风味,2、干果类,3、坚果类,淀粉类:栗子、莲子等 油脂类:核桃、松子、花生、瓜子等 高能量、高脂肪、富含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B族,营养价值较高。,4、野果类,野果在我国蕴藏量极为丰富,有广濶 开发利用空间。野果富含维生素C,有 机酸和生物黄酮。,1)沙棘又名醋柳,维生素C含量为1000-2000mg/100g 2)金樱子又名野蔷薇果,生长于山区,1500mg-3700mg/100g。,3)猕猴桃 含维生素C700-1300mg/100g,高者为2000mg. 4)刺梨 盛产于西南,含维生素C2585mg/100g,含生物类黄酮6000mg-1200mg/100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