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南浔古镇-桐乡图书馆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3500706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3.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聚焦南浔古镇-桐乡图书馆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聚焦南浔古镇-桐乡图书馆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聚焦南浔古镇-桐乡图书馆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聚焦南浔古镇-桐乡图书馆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聚焦南浔古镇-桐乡图书馆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聚焦南浔古镇-桐乡图书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焦南浔古镇-桐乡图书馆(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专题信息 江南古镇保护与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目 录前言3政策法律导引5国务院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解读5各地模式与动态33周庄模式解读33西塘模式解读34乌镇模式解读35同里模式解读37社会各界关注38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38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德荣40文化名人冯骥才观点41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教师吴根喜42山西大学教授霍耀中42他山之石42古镇规划设计的意义和方法以上海嘉定古镇为例42保护凤凰古城 延续历史文脉46聚焦南浔古镇49南浔古镇简介49南浔古镇保护与特色旅游资源开发51免责声明:本次“2015视界浙江”专

2、题信息产品由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盟各成员单位联合编辑。信息内容采自公开的报纸、图书、期刊、数据库资源以及各大主流网站,每份专题我们都准确标明来源和出处,摘选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单位负责。 本期专题由湖州市南浔区图书馆编辑,如您需要更为详细的内容及跟踪报道,请与该馆联络。前言南浔于1252年建镇,自南宋时起便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发展至近代民国,涌现出以“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为代表的丝商群体。这些商人大多不仅财力雄厚,兴办实业,与沪上往来频繁,从而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书画、建筑、文物收藏等文化领域的诸多方面造诣颇深。正是民国南浔历史上这一批杰出的人物,以及他们的

3、活动和他们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物建筑和历史资料,奠定了南浔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的地位。然而,南浔古镇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一直以来由于各种制约因素而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使得南浔古镇一些有历史文化研究和观赏旅游价值的文物景点在不同程度上遭到过一些破坏,并且尚未能找到一条充分利用自身特色资源进行差异化发展的有效路径。2014年6月,大运河(含南浔段)申遗成功,加之近年来,国家正在逐步重视古镇保护和特色生态旅游的发展,都为南浔古镇探索未来发展模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国内外有关古镇保护与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新闻信息报道等内容异常丰富,为使得本专题信息具有更强

4、的针对性,将专题信息的内容先集中在江南六大古镇的发展模式分析中,再进一步聚焦于南浔古镇这一个案。本专题信息首先引述国务院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保护条例,并摘编了两则对该条例的解读,随后对各个江南古镇在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发展模式进行一个概览,接着引述社会各界对古镇保护和开发的观点意见,还择要选取了两则其他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案例作为经验借鉴。最后将目光聚焦于南浔古镇:摘编南浔近年来有关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实践与反思,分析总结近年来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优势和经验,直面发展现状中的困境,深入分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未来南浔古镇保护和发展的新政策新模式,希望能为省做出统筹江南古镇

5、保护和发展及相关提案提供一定的参考。政策法律导引国务院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解读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4号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已经2008年4月2日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温家宝二八年四月二十二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6、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

7、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申报与批准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一)历

8、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三)保护范围;(四)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清单;(五)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第九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第十条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城

9、市,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该城市所在地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国务院提出确定该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该镇、村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确定该镇、村庄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建议。第十一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在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评价标准,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历史文化名镇、名

10、村,经专家论证,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第十二条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因保护不力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批准机关应当将其列入濒危名单,予以公布,并责成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限期采取补救措施,防止情况继续恶化,并完善保护制度,加强保护工作。第三章保护规划第十三条历史文化名城批准公布后,历史文化名城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批准公布后,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保护规划应当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第十四条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二)

11、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四)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五)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第十五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村庄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第十六条保护规划报送审批前,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保护规划报送审批文件中应当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经听证的,还应当附具听证笔录。第十七条保护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将经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2、规划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备案。第十八条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第十九条经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保护规划,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送审批。第二十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保护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保护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进行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纠正、处理。第四章保护措施第二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

13、、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第二十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保护规划,控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人口数量,改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第二十三条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第二十四条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一)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活动;(二)占用保

14、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等;(三)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等;(四)在历史建筑上刻划、涂污。第二十五条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应当保护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制订保护方案,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一)改变园林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状态的活动;(二)在核心保护范围内进行影视摄制、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三)其他影响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的活动。第二十六条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第二十七条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分类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第二十八条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征求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