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3499802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区域Regiona'Economy 经济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刘慈音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摘要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区是我国经济培长的第四极,存在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趋同、产止结构低度化、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要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文章从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概念、范围J(-定入手,在分析了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区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打破行政壁垒、建立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外向型经济和推进产.:I.k.向高度化发展是核心区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字长江上游经济带;成粉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一、

2、长江上游经济带概念、范围界定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到2012年的三经济于皆是依托重点开去;轴线,以轴t经济发达的增长中心、次产业机构比为J2:51.9:36.1。根据库兹涅获等人的研究认为,当城市中心为核心,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联结带动周围不同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三产业而等级规模城市的经济发展.由此形成点状密集、面状辐射、线状在GDP结构中占较大份额时,工业化进入中期的第二阶段。综上延伸的生产、流通一体化的带状经济区域或经济走廊。我罔从分析,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二阶段,为;十五;计划时期就明确提出了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概念,2

3、014年;二三一;产业结构。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建设长江经济带上升为罔家战略。陈栋生、魏后凯、邓玲等经济学家们对长江上游经济带的范围界定提山了不同的看法,目前学界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目前,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19省2市,面积205.1万平方公里,占'飞11国土面积约21.4%;国内生产总值23.6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约,、;(J40.9%。长、汀:J:游经济带是指以蓝庆为龙头,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依托,包括四川、云南、南庆、湖北、贵州等地区的经济区域。范rlil广,但内部发展不均衡。J)t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

4、经济带,是国家重点开发区域。诸多学者认为成渝经济区将成为中国长江上游经济带劳动力就业结构图经济增长的第四板,成渝经济l泛的发展将辐射带动长江上游经济数据来源:根据四川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整理所得带和西部地区的发展。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其他区域多为限制开发区域或禁止开发区域。四川省和重庆市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占从上图看出,2005年到2012年长江上游经济带第一产业从业长江上游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重庆、四川|、湖北、贵州、云南人员比重急剧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比重平稳上涨。根王省市)的45%,成渝经济区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34504.63亿元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工业化前期非农就业比重不

5、低于35%,到了占四川和噎庆附省地区生产总值的94'l合,足见)lX;渝经济区在长江工业化中期该比重不低于50%。据此指标,可以判断该经济带从上游经济带中的地位。因此,本文的重点研究也围是成渝经济区,25年开始从工业化中期向高级阶段过脏。nrJ长江|二游纯济带的核心经济区。2005年到2012年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区的城市化率从36.11%二、妖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区产业发展现状提高到47.13%,2012全国城市化水平52.731%,由此可见长rrt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迸遵循着重化工化、高加工度化、技术集游经济带城市化水平较低。从城市规模结构来看.超大城市有成约化等一般规律。本文从主导产业、

6、人均CDP、三次产业结构、都、重庆,大城市有南充、绵阳等,但是缺乏特大城市。一般认劳动力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四个角度对长江上游经济带产、IV.b之为进入丁'.Ik化后期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为60%左右。这一指标反映展现状进行综合评判。出经济带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江|二游经济带核心区2012年工业总产值、开IJ润总额排名前总的看来,尽管经济带内少数城市的产业集聚能力、丁I基十的行业r1核心区工业总产值的61.67%,利润总额的62.87%,是础较好,但是长江上游经济带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核心区的产业主体。具体来轩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也存在诸多问题。设备制滥业、汽车

7、制造业、化T业、黑色金属冶炼、酒、饮料和三、妖江上游经济带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精制条制造业、边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l.产业结构同构化,产业问协调能力差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天2012年人均GDP为人民币33145.35元.受传统自成体系、自求平衡的发展模式影响以及在同家发以2005年不变价计算得到的2012年人均CDP;加400元人民币。战展支柱产业的政策导向下,很多地区片rn皇求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照钱纳IIJ.标准,可初步判断,LH氏、汀:1:游经济带处于工业化的中级系,从而导致;大而全;、小而全;的趋同型产业结构。单从阶l高级阶段过皮。四川省和重庆市两个地区的数据来看,比重最大的10个工业行业长

8、yct游经济带核心1;>(2002年=二次产业机构比为20:38.7:41.3,中,两地有9个相同。贡;庆和四川在;十二五;规划中均把汽车2004年第J产业比重超过-fk比重,往后儿年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制造、电子信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重化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发38 中国经贸Regional Economy区域撞撞经济蹦展,把新能源(汽车、风能等)、医药制造、轨道交通装备、新传递、信息利用都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长江上材料(高性能轻含金材料、金属结构材料、特殊合金材料等)作游经济带在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大力推动互联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精尖产业培育,这将导致下一轮的产业

9、机网、广电网、电信网;三网合一;工程的建设,加快电子商务、构同构化。长江上游经济带既然要成为一个流域经济的一部分,电子政务、行业企业协会信息资源共享等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化其自身的产业结构必须各具特色、相互依存、协作配套。减少交易成本,加快区域要素流动与整合。2产业结构低度化,严重依赖资源加工型产业3 受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的制约,长江上游经济带产业的四川在科技、商贸、装备制造、文化教育、烟酒食品等方面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较低。产业结构总体表现为;二三一传统优势明显。重庆制造业基础雄厚,金融业较发达,是西南地区重农业占农业比重过大,农业耕作效率低;工业以初级加工产品为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四川与

10、重庆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面,主,看起来;高大上;的电子信息等产业,实际只是代加工;金两者应该围绕自身不同的区域资源禀赋与优势产业,加大产业内融等现代服务业质量不高,市场规模较少。长江上游经济帝是我与产业间的整合力度,延伸产业链,优化区域分工与协作。同时国资源富集区,围绕资源开发发展起来的产业,如能源产业,重通过工业园区建设、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引导核化工业、饥钦钢铁产业、食品饮料产业等得到较快的发展,已成心区内的产业集聚,形成良好的规模效应与扩散效应。为整个区域产业的主体部分,使得整个区域产业具有明显的资摞通过企业并购、破产、收购、参股等方式,有效整个企业加工型特点。长江上游经济带与

11、中下游地区在农产品、能源、原资源,把企业资源集中于最有竞争力的领域,改变产业重复、分材料、等生产要素上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但是长江上游经济带只散、落后等结构性的低效率。针对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行业,通是处于简单的资源输送,处在产业链的低端。过横向并购实现产业组织结构优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3.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没有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力(如汽车、钢铁、水泥、医药等行业);针对产业链不完整、产业落实到地域空间上就是产业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的不处在价值链低端的企业,通过纵向并购获取品牌、关键资源等。合理必然会导致产业空间布局的不合理。一方面,产业布局过于4加强区域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分散,

12、没有形成产业集聚。经济带内各区域为了追寻自身;大而区域经济是具有特色的国民经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全;的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和互补性。另展,区域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长江上游经济带必须加一方面,产业布局过分依赖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集中布局在强区域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成都、重庆主城区、绵阳等交通较发达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过第-步,建立区域内部统一市场,允许资金、技术、人才、分集聚。尽管经济带内有;黄金水道;和众多支流、干流,但是产品、服务等要素自由流动。第二步,加强区际联动,吸引中东部水运一直没有引起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对水运投入运营偏少,地区的资金、项目、品牌、人

13、才和技术。与中下游地区加强区际合港口设施落后,沿港布局受到限制。对航运的规划也缺乏全局考作,联动发展,利用中东部地区的技术、人力、资本实现资源的就地虑,三峡大坝、葛洲坝等水电坝阻碍了长江的通航能力。四川和转化,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使长江上游经济带成为重庆缺乏合作,两地都在;齐头并进、埋头苦搞;自己的港口经新的经济增长极。抓住机遇,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济,包括泸州港、宜宾港、乐山港、广安港、南充港、广元港、略的新格局,着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长江上游经济带是我国;丝重庆港等,港口经济没有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临港工业、现代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空间藕合点。向东开放,

14、加快物流等没有得到大力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向西开放,加强与沿线地区经贸合作。四、'*江上游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5.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推进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1.打破行政壁垒是关键,组建长江上游经济带流域管理局区域产业结构除了要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相适应,同时还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了对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治应不断推进由农业向工业,由轻工业向重工业、又劳动密集型产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集水电开发、航运、旅游观光、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长江上游经济带在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经济带。尽管我国有水利部派出的长江水利委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基

15、础较好,可以员会负责长江流域的防洪治沙、流域规划、水资源管理等,但是将这些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装备制造业可改造升级长江水利会主要是行政机构,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开发没有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可发展成为取得成绩。结合国外流域开发的经验,要实现长江上游经济带内生物基因工程、生物农业等。在已有的产业带基础上,加强产业的区域合作,需要建立一个权威的、独立的机构即长江上游经济集聚,通过产业节点的创新辐射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流域管理局,负责流域的全面规划和开发。现在的长江流域则是多龙治水,有诸多管理部门,行政壁垒严重。考虑到我国行政,考文献:体制的特殊性,可以采用

16、四川省和重庆市轮值负责长江上游经济1彭劲松长江上游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研究日.上海经济研带流域管理局。究.2005(4) 2.基础设施是支撑,统一规划和联合建设综合立体网络化的2曹啸长江上游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 基础设施体系3邓玲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中存在的区域性问题及对策研究UJ管理第一,应着力研究如何有效利用好黄金水道,构建综合立世界.2002(1) 体化交通走廊。转变过去重陆轻水的观念,在加强陆路交通建设4f*兴边,田代责.长江上游经济带发展目标及空间发展战略。1上海的同时,重视水运建设,统筹水运、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经济研究.27(1) 5孙久义,丁鸿若我国工业化阶段测度的区域特征实证分析一一基于网、集疏运建设,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充分发挥重庆港的优势,加快货物周转,利用;黄金水道;走向东海岸。加快航道疏江苏、河南和新疆的比较研究。1南京社会科学.2011(7) 竣工程,保证航道的通航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港口的建设。将重庆、乐山、泸州、宜宾等建设成为集物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