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咨询师新2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3499157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9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训咨询师新2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培训咨询师新2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培训咨询师新2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培训咨询师新2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培训咨询师新2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训咨询师新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咨询师新2(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 会 心 理 学,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 一 单 元 社 会 知 觉 一、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 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与普通心理学中知觉的区别: 普通心理学的知觉:对客观刺激物整体属 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整个认知过程想象、 判断、解释等。,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一)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例: 人的图式,如 “外倾者” 自我图式,如 “我很勤奋” 角色图式,如 “图书管理员” 事件图式,如 “上餐馆” 图式的作用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影响记忆;, 影响自我知觉; 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二)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符合认知者动机,能满足其需要的事物,往 往成为认知的对象与注意的中心。 (三)认知者的情绪 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 予积极品质;反之则用消极“眼光”去知觉他人。,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 定义: 印象:存留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的认 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 总是按照个体已往经验,将情境中的 人或事进行归类等,明确它对个体的 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 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第一印象 定义:亦称初次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个个 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有关第一印象的实验 给两组大学生分别看同一

3、个人的照片,但指导语不同:屡教不改的罪犯 Vs 著名的学者。 结果:第一组,“深陷的目光里隐藏着阴险,高耸的额头表明死不悔改的决心。”第二组,“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高耸的额头表明他在科学道路的探索上无坚不摧的坚强意志。”,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一)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定义: 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 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也较大,因为它在时 间上离认知者最近故称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的影响: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 的信息的理解、组织有较强的定向作用。个体对 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完成的。,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 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

4、的人之 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照 照 聪明的 片 嫉妒的 片 勤奋的 顽固的 冲动的 爱批评的 爱批评的 冲动的 顽固的 勤奋的 嫉妒的 聪明的,(二) 光环效应: 定义: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 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 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 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其他品质也 因光环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这类现 象叫光环效应。 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光环效应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光环效应往往是由于在掌握有关知觉对象信息 很少的情况下作出总体判断的结果,容易看待别 人时产生偏见。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 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由于它的作 用,

5、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 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三)刻板印象和定型 刻板印象的定义: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 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 看法叫刻版印象。 定型的定义:对某一群体成员特征的认知, 带有价值倾向的概括化印象即是 定型。 刻板印象与定型的作用: 积极作用:使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消极作用:容易形成偏见。, 出身定型效应 区域定型效应 同乡定型效应 性别定型效应 年龄定型效应 时代定型效应 文凭定型效应 职务定型效应 民族定型效应,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概念:最终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面, 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形成一个 总体印象。

6、 (一)加法模式:把各个特征的评价相加。 例如:认为某个人“正直的、友好的、有忍耐力的”, 并对特征打分: 正直的 +3 友好的 +2 有忍耐力的 +1 整体印象: 3 +2+1= 6,(二)平均模式: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 根据平均值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例如:认为某个人“正直的、友好的、有忍耐力的”, 并对特征打分: 正直的 +3 友好的 +2 有忍耐力的 +1 整体印象: 3 +2+1 3 如果增加了一项积极特征,如“谨慎的”,评价为 +1 整体印象: 3 +2+1+1 4,= 2,=1.75,(三)加权平均模式: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 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 断各种

7、特征的重要性。 例如: 认为某个人“正直的、友好的、有忍耐力的”, 并对特征打分:正直的 +3,友好的 +2,有忍耐力 的 +1。 但该个体认为“友好的”最重要,赋予权重为 3; “正直的”,权重为 2;“有忍耐力的”权重为1, 那么, 整体印象: 3*2 +2*3+1*1 3,= 4.33,(四) 中心品质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 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 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中心特征:处于知觉中心 边缘特征:处于知觉边缘 如:爱整洁的和工于心计的人。,四、印象管理 (一) 印象管理的概念 定义: 亦称印象整饰。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

8、 人对自己的印象。 与印象形成的区别: 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 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 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二) 印象管理的作用 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必须 符合社会期待。为了更好地适应,个体就要实 施有效的印象管理。 (三)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按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整饰自己; 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 色的社会规范; 投人所好。,第 三 单 元 归 因 一、归因的概念 定义: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 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

9、程,也是人类一种普遍 需要。 每一个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一)内因与外因 内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如人格、 品质、动机、态度、情绪等。 外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可称之为 外归因或情境归因。如背景、机遇等。 综合归因: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或 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 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二)稳定性与易变性 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和易 变性因素。 稳定的原因:如性格、能力等; 易变的原因:如情境、机遇、努力等。 (三)可控性 个体能控制其行为的动因的程度。 可控的原因:如个人的努力; 不可控的原因:如工作难度。 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

10、使其对未来行为 的预测相对准确。,表 所知觉的成就行为原因的分类 内在 外在 可控性 稳定的 不稳定的 稳定的 不稳定的 不可控的 能力 心境 任务难度 运气 可控的 经常的 对特定任 教师的 他人偶然 努力 务的努力 偏见 的帮助, 如何归因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前件 归因 结果 信息 从三个 情绪 信念 维度寻 期望 动机 找原因 行为 ,三、控制点(源)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 要点: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 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控制源理论既是归因理论,又是个性理论。作 为个性理论,认为知觉者之间存在一些稳定的个 别差异,这些个别差异影响了因果推论。, 分类:

11、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进 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人的内 部,称为内控者。 外控者: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 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的 结果。控制点在个人的外部,称为外 控者。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 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研究指出,控制源影响了对经验的知觉,如政治信仰、成就行为、对疾病和住院的反应、学习以及侵犯行为等等。心理学家认为,内在性外在性是因果归因的一个基本维度,也是个性的一种基本特点。,四、归因原则 (一)不变原则: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 的不变联系。 归因 A B O C D E,结果,原 因,(二)折

12、扣原则 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 A B O C D E,(三)协变原则: 人们试图找出一种效应是否由于各种条件的 规律性协变而产生的。 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 是否只针对某刺激客体做出反应。 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 是否相同。 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 是否一致。, 这三个维度是协同变化的立方体模型 一致性 行动者 共同性 时间与情景 客 体 特异性,1. 实体的归因,特 异 性,一致性,共同性,2. 对特定人的归因,3. 对时间或情景的归因,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一)社会视角的

13、影响:社会视角不同,对行为原因 的解释也不同。 如: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 (二)自我价值保护 :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 的方向倾斜。 成败归因: 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倾向 于外归因。 竞争条件下的归因: 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失败了, 则倾向于内归因。, 不过失眠患者往往有相反的归因倾向,即他们认为 失眠是内部的原因造成的。 (三)观察位置 人们观察事物时的空间位置不同,对事物的解释 和看法也会有差异。人们往往把事情的原因归于突 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 (四)时间因素 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 们会对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 行为主体和

14、刺激客体的原因。,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 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二、动机过程,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需要,三、动机的功能 (一)激活功能:动机激发个体行为,具有推动作用。 (二)指向功能:个体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因而 具有目的性。 (三)调节功能:个体行为在达到目标前,动机起维 持作用;如果行为受阻,某一动机可 能被其他动机所置换。 四、动机的分类 (一)按性质: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 自然动机:由人的自然属性使然,是以生理需 要、安全需要引发的原发性动机; 社会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是后天习得 的,因而是人类独有的精神性动机。 (二)按作用:优势动机和非优势动机。 强烈而稳定的称为优势动机; 微弱而不稳定的是非优势动机。 (三)是否意识到:清晰动机和模糊动机。,五、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倒U型曲线; 每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这种最佳水 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