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沂水县高中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总结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492480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沂水县高中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总结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山东省沂水县高中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总结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山东省沂水县高中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总结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沂水县高中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总结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沂水县高中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总结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和外交原则、方针:1.建国后的国内外形势:(1)主要特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2)资本主义阵营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壮大。(3)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4)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5)新中国刚刚成立,需要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总原则: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内 容含 义意 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

2、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思考:(1)中国当时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而不走“中间路线”?“一边倒”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因为当时两大阵营对峙,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而苏联则对中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援助;实行“一边倒”可以壮大社会主义阵营,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2)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

3、联,二者并不矛盾。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成就1:建国后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新中国与苏联结盟有何重大意义: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有重要意义。2.成就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原因、目的:发展同邻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2)过程: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再次提出。(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4)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

4、本准则。3.成就3:参加日内瓦会议(1)背景:朝鲜停战,美继续盘踞台湾海峡,企图在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3)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4)中国作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5)意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4.成就4:参加万隆会议(1)背景: 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内容: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3)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4)意义: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形成万隆精神;加强了中国

5、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有更多的亚非国家同中国建交。(5)求同存异的方针中,“同”是指什么?“异”是指什么?“同”: 共同的经历,即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共同的任务(共同关心的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异”: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总结:1.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因素:吸取历史教训国际形势正确的外交方针、政策国家独立、社会性质外交家努力国际地位的提高。2.分析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有什么认识? 本质区别:旧中国:实行屈辱外交; 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认识:(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2)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3)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认为解释变量是影响被解释变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这种变量关系是否确实存在或者是否明显,会在回归系数1的估计值中反映出来。-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