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曹植、鲍照、李白《白马篇》比较(陈文豪)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3393226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3曹植、鲍照、李白《白马篇》比较(陈文豪)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03曹植、鲍照、李白《白马篇》比较(陈文豪)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03曹植、鲍照、李白《白马篇》比较(陈文豪)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03曹植、鲍照、李白《白马篇》比较(陈文豪)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03曹植、鲍照、李白《白马篇》比较(陈文豪)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3曹植、鲍照、李白《白马篇》比较(陈文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曹植、鲍照、李白《白马篇》比较(陈文豪)(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植、鲍照、李白白马篇比较摘要:白马篇因曹植“白马饰金羁”句名篇,与名都、美女并列入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的齐瑟行,并云:“白马者,见乘白马而为此曲。言人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不可念私也。” 乐府诗集,郭茂倩编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其后文人多有仿曹植作白马篇者,如南北朝时孔稚珪、沈约、鲍照,隋时王胄、唐李白等。诸人之作皆多言游侠、边塞事,然各有异同。今限于篇幅而无法一一论述,故选取诸人中闻名且时代不同的曹植、鲍照与李白所作白马篇相比较并加以论述。关键字:白马篇 曹植 鲍照 李白 游侠一、曹植白马篇及对咏侠诗风气的开创(一)基本阐释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

2、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虽然没有有力证据,各种年谱中也基本没有白马篇的编年,但这首诗因其昂扬奋发的骨力有别于曹子建中后期的诗风,而历来被认为是诗人前期的作品。赵友安先生在曹植集校注通过对曹植生活时期民族关系的考察认为其作于曹睿时代,但诗中的“匈奴”、“鲜卑”不一定就完全是实指,毕竟有汉以来,匈奴一直是汉朝的公敌,而鲜卑族自

3、三国时猖獗。但不管如何,在白马篇吐露了曹植志趣与抱负、体现昂扬奋发的精神这一点上,基本是公认的。这首诗由表及里地塑造了一个昂扬向上、武艺超群、奋勇报国的游侠儿形象。清人方东树先生曾用“奇警”二字描述此诗的艺术刻画手法。“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诗句起首两句就犹如紧张的电影片头,随着航拍镜头由远及近地拉伸,一个骑着用黄金作马络头的雪白骏马的骑士的形象蓦然出现,而马蹄声“哒哒”的仿若敲击在心底。观者难免生出疑惑“这个潇洒的骑士是谁?”这时,画外音响起:“原来是游走于幽、并之间重义气、轻生死的游侠儿”。幽并二州地接边邑,自古民风勇悍,这位游侠更是其中翘楚少年时便离家游历,在环境恶劣逼人的边地闯下了

4、偌大的名头。诗人采用问答式和上下左右的铺陈,对游侠儿进行泼墨式的渲染,进一步将游侠儿能“扬声沙漠”的原因铺叙展开一方面固然是仰仗了精良的装备骏马、良弓、利矢,但更重要的是有着过人的技艺和身体素质。无论是左右开弓还是仰射俯射,游侠儿都能一举中的,既有如猛兽“豹螭”一般勇剽,又有如“猴猿”一般的敏捷机智想必只有在一次次枯燥的练习、凶险的争斗中,这样出众的本领才能够磨练出来。随着层层深入的描写,一个英武、机智、凛冽的游侠儿形象便已跃然纸上、颇动人心。但如果仅是这样,我们也就领略到了一番激情澎湃,其它的到此而止。然而,镜头忽然从这位游侠儿身上移开,转到(或许该说“转回”)也许是千里之外的边关信使来报,

5、那里胡虏已数次纵马劫掠,边城局势岌岌可危,亟盼勇将猛士援助解围。游侠儿依仗其过人的技艺,奔赴国难,愿为边地解围,更期望能如卫霍一般,长出塞外,封狼居胥,使匈奴、鲜卑为之战栗。然而战争就意味着杀戮,千秋功业必然建立在一个个生命逝去的基础上,谁能保证游侠儿就一定能活到最后?游侠儿却早已做好了刀尖上搏命的准备“置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既然已经“名编壮士籍”,便只能不顾个人安危,甚至将父母、妻儿置于身外,为了国难何惜此身,死亡不过也就是归去罢了!诗句从游侠儿外在的英武的描写而上升到了心灵的坚持和高贵,于轻生死的义气之外添加了英雄的气概和抱负。于是,这位游侠儿的形象得到了再次的升华,此诗的主题也被引向

6、了最高潮。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对这幽并游侠的外部形象和内心境界的铺陈描写,穿插在他接到告急文书而驱马驰往西北边境的叙述之中,而在叙事中又采用倒叙的手法,先推出他急驰向北的特写,再补叙他急驰的原因,使全诗层层铺叙,次第井然,而又波澜起伏,曲折生姿。笔墨精炼劲健,一个将义气寄于家国、将勇力效于天下,听之令人热血沸腾、视之使人倾慕不已、闻之让人欣然落泪的游侠儿形象熠熠生辉。(二)曹植白马篇与游侠诗传统“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的五:“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文中“游侠”、“私剑”并称,而“带剑者”的特征是“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太史公为游侠作传,以韩非子此说开篇。后世谈“侠”者

7、亦必谈太史公的史记.游侠列传:“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二十五史第五册史记.卷一百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传记中所记朱家、剧孟、郭解等游侠之所为,大致不出此范围。班固汉书仿太史公亦设游侠传,且增加了万章、楼护、陈遵、原涉等人的任侠行为,但是评判观点已有所变化,其后历代史家不再专为游侠列传。因此,从历史上看,侠的早期形象并不像人们现在意义上理解的那样光彩。如韩非就指斥“侠以武犯禁”,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评议曰“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正统社会上层统治者对游侠更一般

8、持贬抑态度,如太史公载景帝曾诛杀若干游侠,武帝曾斩杀郭解。然而任侠之风薪尽火传,从未真正消失过,纵然正史中自汉书之后不再专为游侠列传,游侠却一直为文人所钟情,文人在游侠形象的幻设创造之中,喜欢突出其正义人格、英雄色彩,创造出浸淫着文人理想的游侠形象和侠义精神,并使“侠”渐渐成为了一般民众甚至豪贵们崇尚、追求的人格和行为楷模。而历史上这样的文人,以其影响而论,曹植可称领言者。可以说,曹植白马篇塑造了一个经典的游侠形象,展现了游侠的人格魅力,也借游侠儿形象达到了诗人抒情言志的目的。1、 曹植白马篇承继了太史公咏侠言志的传统。太史公在史记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以诗意的笔法描绘先秦和西汉的游侠,热烈赞颂他

9、们的侠义品质,借以宣泄自身的情感。曹植在白马篇中选用了许多具有慷慨激昂色彩的词汇(如“连翩”、“扬声”、“长驱”、“弃身”等)和表现手法(设问、渲染、铺陈、夸张、反问),形成了刚劲有力的语言风格,诗中的游侠少年也呈现纵意挥洒、勇赴国难、充满悲壮和崇高色彩的形象。据三国志.魏书看,曹植年少轻狂时多有放荡恣肆之行,嗜酒好游乐,但亦曾“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 三國志卷十九.魏書陈思王曹植传.六年;并记载曹植曾上疏求自试,其中有语云:“臣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徇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铭着于鼎钟,名称垂于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 同3因此,白马篇与其说是

10、在歌咏“幽并游侠儿”,不如说是在书写曹植自身为国立功、不负此身的抱负和志向。2、 曹植树立了“侠行边塞”的诗歌模式。依靠这一模式,曹植树立了游侠的光辉形象,并为后世诗家所沿用。在白马篇中,曹植把游侠儿意气纵横、独立不羁的侠义气度与卫国情感相结合,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游侠英雄形象。也是从白马篇开始,侠义伦理向为国立功靠拢,侠的作用逐渐被渲染提升,更可能成为拯救民族危亡的英雄。如梁启超先生曾称:“夫天下之达道,曰智,曰仁,曰勇,侠者合乎勇,而实统智、仁而一也。是故雪大耻,复大仇,起毁家,兴亡国,非侠者莫属。”这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在于,白马篇提升了游侠的内在精神品质,更是给游侠们在继续对抗统治权威被打击

11、、诛杀甚或沦为草寇宵小与 完全地依附投靠权贵不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的两条路之间开辟了一条中间道路,即是侠行边塞。游侠儿一般有出手豪阔的习性,“一掷千金”,然而游侠们大多到处流浪,以四海为家,难以固定谋生和置产。这样,依仗其出众的技艺进行抢劫、偷盗或是替他人办事而充当刺客、打手便成为一般的选择太史公笔下的刺客们固然忠义悍勇,所谓“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口号也很有诱惑力,但毕竟难掩触法之实,不担更加招惹当权者的仇视,也使侠客本身处于时正时邪的状态,降低了侠义精神的高尚性,游侠的末流总是向盗匪靠拢。同时,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背景下,初期,不少有侠者风范的志士因义气或是求庇护、取功名的需要,纷纷依附

12、一方豪强,成为了左右天下割据势力存亡的重要力量,如关羽、典韦等人曾因义愤杀人而亡命天下,甘宁有“锦帆贼”之名,谋士徐庶亦曾效侠客之行。但是,等到天下局势相对稳定、政权相对稳固的时候,不能为我所用、颇有不羁色彩的游侠们就成了潜在的威胁。如何发挥其长处、限制其危害,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白马篇中隐隐透露出了这样一个观念游侠儿于边塞抗敌是侠义行于天下的模式一方面,游侠们确实可以建功立业、为国奋勇争先,将“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的侠义精神提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同时,在塞外疆场上,他们苦修得来的一身技艺亦有可用武之地,减少了意气之争。另一方面,游侠们仍然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未如效力于某方势

13、力、某些权贵或是某个人那样基本丧失了“游侠”这个词所代表的完全自由的人格。一直以来,游侠都是隐隐作为与权威、专制的统治者对立的形象而存在的,然而,曹植在白马篇中描绘的游侠形象,却对游侠理想及审美观念进行了重塑,在抵御外敌、护卫家国这一点上将游侠儿的价值取向与统治者的需求相统一。3、 行于边塞的游侠模式是游侠风气与文人审美与理想的结晶。这在以下两点上有所体现。一是文人的风雅传统与游侠生活的结合。一般来说,游侠们多有出生市井者,文化程度不一定高,经济和生活水平有限,审美观念应该更倾向于实用;身为武人,尤其是刀口舔血的武人,很可能是粗豪的形象。因此,真正的游侠是不太可能“白马饰金羁”的真金质软又十分

14、耀眼,其实不是很实用,生死搏杀中更容易成为被攻击的靶子;“良弓”、“楛矢”倒是游侠们期待能拥有的利器;真正的游侠也不一定有白马篇中的游侠儿那么招眼(另外,个人比武中,游侠们通常可以战胜训练有素的军人,但正面搏击的战场上,一百个游侠的组合很可能被一百人的军队打得溃败)。所以,白马篇与其说是描写了一个游侠,不如说是描摹了一个诗人想象中的游侠形象更为恰当诗人们没有真正单独经历过那样流离动荡的生活,出于崇尚风雅的文人习惯,于是将游侠的形象进行了审美化、艺术化的改造。二是,文人们通常“手无缚鸡之力”,因此以游侠作为称颂的对象,未尝没有对于武力值的期待。文人们自身难以真正上战场杀敌,因此将征战沙场的功业理想寄托在了审美化后的游侠身上,曹植白马篇正是文人济世情怀在游侠身上的一种升华,游侠诗成为了游侠风气与文人审美与理想的结晶。曹植之后多有咏侠之诗作,虽有不同之处,但白马篇的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