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385062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4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三中2019届高三文科8月考试历史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命题人: 考试时间:2018830一、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断绝【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书等成书年代比孔子更久远,这体现了儒学思想植

2、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B项正确。“五经”是经过孔子编订的,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排除。汉代儒学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故C项排除。儒学传统并未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点2.礼记中说:“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孝悌)。”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孝悌以尊长为前提 B. 孝是儒学核心内容C. 儒学强调三纲五常 D. 儒学维护封建等级【答案】A【解析】材料“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孝悌)”的意思是人们要先懂得尊敬

3、长辈,养济老人,然后才能做到在家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故A项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3.孔子曾周游列国10多年,但倍受冷落、狼狈不堪,你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 孔子地位低下,B. 孔子主张不能满足统治者需要C. 受其它学派打击D. 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了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倍受冷落、狼狈不堪的遭遇,其主要原因是儒家学说不符合当时列国争霸的需要,他的仁爱学说与当时各国君主试图争霸的意图背道而驰,所以不被各国君主采纳,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C 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考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点评

4、:材料说明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前所遭遇的尴尬,从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种思想能否成为正统思想关键在于其能否迎合统治者统治的需要而不在于其本身有多么正确。这一结论也可以从法家和道家学说主体地位的变迁中得到说明,其实儒家说明,法家学说和道家学派就其主张而言都有去合理性,他们也有相互吸收和融合的地方存在。4.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 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 礼制社会功能加强D. 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

5、文主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礼被运用到政治领域,统治者希望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进而维系统治,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A项表述题干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B项中原有的等级秩序已经崩溃,不可能恢复;材料未提及孔子,故D项无从体现。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礼制社会化5.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德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B.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 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掌握的情况。但这种主张对于限制统治者的残

6、暴,体贴民情起了一定的阶级作用,A正确;孔子所主张的“仁”,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并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不为统治阶级所认可,B错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是法家思想,C错误;“非攻”的思想主张属于墨家的主张,D错误。故应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孔子和儒学6.“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这一主张的根本意图是A. 以礼约束人们的言行以达到仁B. 以礼为工具恢复周王室的统治C. 重建周礼的权威以纠正时弊D. 利用礼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答案】C【解析】孔子针对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7、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根本意图”的要求,排除;孔子是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而不只是为恢复周王室的统治,排除B项;孔子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排除D项。点睛:礼乐制度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和加强统治,形成理想的社会秩序。7.“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则上尊而不侵。”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A. 以德治

8、国,反对刑罚B. 以法治国,厉行赏罚C. 无为而治,崇尚自然D.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则上尊而不侵”等信息可得出主张以刑罚治国,而不是反对刑罚,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治民无常,唯治为法”“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等信息可以得出应该是法家的思想,依法治国,厉行赏罚,故B项正确;无为而治属于道家的思想,与题意不合,故C项排除;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主张,故D项排除。8.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解为:“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达到“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的效果。这表明儒家的“无

9、为”A. 植根于道家的无为思想 B. 与道家的实施路径相同C. 始终以百姓的利益为重 D. 要求君主作为道德典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朱熹注解为: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说明儒家强调统治者的道德感召力,以道德典范树立崇高威望,让天下人景仰。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9.“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务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五行;好仁恶戾,任德远刑,若阳阴;此之谓能配天。”该思想提出者是A. 荀子B. 韩非子C. 董仲舒D. 王阳明【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务当其义,若四时若五行任德远刑,若阳阴;此之谓能配天”反映出,君王

10、必须既做伦理榜样,又做政治权威,才可以成为治世之君,即 “配天”,这体现出天人感应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故C项正确;A项主张礼法并施,排除;B项主张严刑峻法,排除;D项主张致良知,排除。10. 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凶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材料表明A. 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B. 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C. 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D. 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提及“韩子引绳墨,

11、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可见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有渊源,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尊儒”,B项排除;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排除C项;材料强调法道的渊源,不是诸子百家,D项排除。11.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 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B. 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C. 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D. 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答案】C【解析】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

12、荡,导致当时的名士们思治而不得,苟全性命于乱世,对文化、思想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最主要的原因”的要求,排除ABD项。12.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大体上,儒家对佛教,排斥多于调和,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不相调和(道教徒也有主张调和的)。”材料中的现象出现于A. 春秋战国时期B. 汉武帝时期C. 魏晋南北朝时期D. 明末清初【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讲的是儒家思想、佛教、道教之间的关系,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佛教、道教之间不同程度的融合,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和汉武帝时期道教还

13、没有产生,故AB项排除;明末清初,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排除。【点睛】材料“儒家对佛教佛教对儒家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体现出儒道佛之间关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13.冯天瑜教授认为:“唐代的三教(儒学、道教、佛教)并行造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人们不以一教为尊,亦不必以自己的信仰去屈从于一尊意志。”这种“三教并行”政策A. 导致唐朝统治思想混乱B. 导致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C. 使佛教成为统治思想D. 使道教取代了儒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这种政策使道教和佛教得到发展,甚至因此使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故B项正确;唐朝的

14、统治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故ACD项错误。14.唐代张彦远在其美术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品评绘画的标准分为五等,即“自然”、“神”、“妙”、“精”、“谨细”,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这反映出张彦远的绘画理论A. 强调以山水画为精髓B. 与文人画的思想一致C. 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D. 重视绘画的教化功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张彦远品评绘画的标准分为五等,其中“自然”为最高艺术要求,这反映了道家的“自然”观渗透,对画家的影响;一方面是画家主观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旨在营造自然之美,故C项正确。

15、材料主旨体现张彦远推崇“自然”之美,排除A。文人画是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与材料主旨体现张彦远推崇“自然”之美不符,排除B。张彦远的绘画理论没有体现重视绘画的教化功能,排除D。所以选C15.下图漫画一团和气乍一看好似一位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而细观之弥勒佛左耳处有一道冠老者,右耳处有一方巾儒士,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A. 隋唐时期形成了思想体系B. 使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C. “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D. 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答案】D【解析】【详解】漫画体现的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趋势,这种趋势推动儒学到宋代发展到理学阶段,故D项正确,A项排除;儒学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在西汉,故B项错误;漫画所示“佛、道、儒三教的人物于一图之中”并不能反映出“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故C项排除。16.程颐说:“克己则私心去,自然能复礼,虽不学文,而理意已得。”这句话反映的思想是A. 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