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2009年度市场主体分析报告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3348436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昌市2009年度市场主体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宜昌市2009年度市场主体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宜昌市2009年度市场主体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宜昌市2009年度市场主体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宜昌市2009年度市场主体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宜昌市2009年度市场主体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昌市2009年度市场主体分析报告(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宜昌市2009年度市场主体分析报告宜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二一年三月市场主体分类及统计口径的说明 1、内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国有出资或控股的有限公司及股份公司。 2、私营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自然人出资或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公司。3、外资企业:包括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4、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一人公司。本报告中所述企业数量包含子公司、分公司、分支机构户数。宜昌市2009年度市场主体分析报告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省委、市委关于扩内需、保增长

2、、调结构、促转型、抓改革、谋发展、惠民生的一系列部署,各类市场主体在“最为困难的一年”里化危为机、迎难而上,积极谋求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一、市场主体发展基本情况和特点(一)市场主体发展总体向好,企业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数118280户,比上年增加11935户,增幅为11.22%。其中:内资企业10248户,增加25.12%,接近全省5.15%平均增幅的5倍;私营企业12783户,增加15.03%,高于全省12.6%平均增幅2.43个百分点;农民专业合作社771户,增加226.6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66.29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940

3、12户,增加8.62%,约低于全省平均增幅;外资企业466户,其中法人215户,减少14.68%。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和经营资金(不含外资)总额合计615.3757亿元,比上年增加32.75%。其中,内资企业407.1523亿元,增加78.97%;私营企业173.7524亿元,减少18.53%;个体工商户28.5485亿元,增加33.74%;农民专业合作社5.9224亿元,增加322.93%。外资企业注册资本总额12.6251亿美元,增加12.17%;投资总额24.248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9.6%,其中外方认缴8.323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5.45%。与全省同类型市场主体总量对比,我市内

4、资企业户数比重7.50%,在同等经济规模城市中居襄樊、黄冈之后列第三位;注册资本比重5.85%,居第一位。私营企业户数比重5.54%,居襄樊之后列第二位;注册资本4.05%,居第一位。个体工商户户数比重6.8%,居黄冈、荆州、襄樊之后列第四位。1、内资企业发展活跃迅速,注册资本比重首次过半。全市内资企业10248户,在各类市场主体总量中的比重增长较为明显。受重点建设项目开工以及国有企业完成改制后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内资企业户数比重从上年的7.73%提高到本年的8.75%;企业注册资本在总额中的比重从上年的49.22%大幅提高到本年的66.80%,近五年来首次超过私营企业注册

5、资本和个体工商户经营资金的总和。从增长产业分类上看,内资企业户数主要增长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了62.86%和34.37%;注册资本则在第一至第三产业中均有不同幅度增长,分别为34.94%、33.51%和124.55%。2、私营企业增长显著,注册资本规模缩减。私营企业一改上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全年新设立2614户,同比增加了3.2倍,总户数比上年增加1662户,增幅14.94%。从增长行业上看,私营企业在三个产业中分别增加了198、716和748户。其中,在第二产业里几乎全部集中在制造业,计707户;在第三产业里则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最为突出,计621户。与上年相比,私营企业注资总额减少3

6、9.54亿元,户均资本从上年191.79万元减至135.92万元。从减资结构上看,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分别减少57.33%和47.67%。表现出私营企业在面对农业和服务业竞争性趋强、风险增大的市场环境下在注资上的规避倾向。3、个体工商户稳步增长,从业人员数量增加。全市个体工商户94012户,比上年增加7466户;经营资金28.5485亿元,比上年增加7.2亿元;从业人员192229人,比上年增加26449人。万人保有量(在城市常驻人口每万人当中拥有的个体户数量)从上年的211.08户提高到229.29户,居全省同等城市首位。从主要增长行业上看,制造业增长30.54%,批发和零售业增

7、长31.72%,住宿和餐饮业增长45.71%。户数比上年减少的主要行业是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业。4、外资企业数量下降,外资利用率有所提高。尽管全市外资法人企业比上年减少了14.68%,但本年度仍新增外商投资企业法人16户,新增投资额3.239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0.6727亿美元,增幅26.2%;注册资本1.7946亿美元,同比增加了0.6502亿美元,增幅56.82%;外方认缴额1.2205亿美元,同比增加了0.5069亿美元,增幅71%。从新增投资主体来源看,香港投资6户,较上年减少,但仍居龙头地位;台湾投资4户,日本投资2户,均比上年增加;韩国投资2户,与上年持平;澳大利亚、新加坡各1

8、户。从产业结构看,新增企业仍以制造业为主,涉农、电子电缆企业明显增多,制造业9户,养殖2户,科技服务、咨询、住宿、港口、销售各1户。(二)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变化,发展侧重第一和第二产业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在三个产业中的布局出现较明显变化,总体发展方向承续了上年发展趋势,继续侧重于农业和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比例为3.64:12.17:84.19。与上年相比,第一、第二产业市场主体分别增加了0.85和1.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相对下降1.97个百分点。尽管市场主体在第一和第二产业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但各类市场主体在其中的增减程度不同。1、第一产业市场主体全面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尤为突出。各类市场主

9、体合计4293户,同比增加44.59%。其中,内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增长数同比分别增加了62.80%、38.00%和20.10%。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上年的236户猛增到771户,同比增加了2.26倍;出资总额5.922421亿元,同比增加了3.22倍,其中货币出资占出资总额的69.37%。从业务范围上看,从事种植、养殖和销售业务类合作社增幅较大,特别是种植业比上年增加347户,增幅达2.39倍。从成员组成结构上看,农民成员12746人,同比增加2.28倍;非农民成员588人,同比增加2.62倍,企业51户,同比增长1.04倍;首次有11户事业单位和13家社团组织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 2、

10、第二产业由制造业带动发展,采矿业数量减少。各类市场主体14291户,同比增加21.89%;注册资本(金)245.48亿元,同比增加46.20%。由于受国内扩大内需政策拉动以及燃料、原材料价格短期下降等因素刺激,制造业改降回升,市场主体同比增长34.39%,内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增长了60.78%、35.70%和30.58%;注册资本(金)锐增114.67%。与此相反的是采矿业,内资和私营企业双双下降,同比共计减少239户,减幅分别为43.00%和7.00%;注册资本共计减少17.32亿元,减幅分别为28.38%和65.39%。3、第三产业发展总体平稳,内资企业表现最为活跃。各类市场主体

11、99230户,同比增加8.56%,其中内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增加了34.37%、10.35%和6.60%。在第三产业,内资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增幅较大,而且注册资本增幅也十分显著,比上年增加了124.55%。从行业上看,内资企业在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几个行业上同比增幅较大,分别为108.42%、244.44%、113.65%和153.17%;从注册资本上看,内资企业在交通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以及公共设施管理业当中,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倍增。(三)鄂西文化生态旅游圈建设步伐加快,市场拉动力显著随着鄂西

12、文化生态旅游圈建设规划付诸实施,“宜巴高速”、“平湖半岛综合开发区”、“龙盘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启动,全市旅游业企业122户比上年增长6.08%,新增星级以上宾馆2家。据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全市旅游总收入78.5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6.3%;国内旅游收入75.95亿元,同比增长24.5%。文化生态旅游圈建设不仅促进了旅游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对建筑、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市场主体发展拉动力较为显著。建筑业市场主体1325户,同比增长15.01%;注册资本33.53亿元,同比增长63.40%。交通运输业继续保持企业化、集团化整合趋势,个体运输户大幅下降,尽管该行业市场主体3768户

13、同比减少36.74%,但注册资本向企业聚集达到23.26亿元,同比增长89.41%,企业运营能力显著提高。住宿餐饮业12185户,同比增长43.58%。此外,重点建设项目对我市批发零售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村第三产业市场主体发展均有直接或间接的拉动作用。 (四)融资环境得到改善,中小企业是股权质押融资主体新设立小额贷款公司3户。全市工商登记机关办理企业股权出质登记188件,共有111户企业通过15.43亿元股权质押获得金融机构贷款15.55亿元,股权出质件数、出质总额、融资金额三项数据居省内同等城市首位。从融资企业资本上看,注册资本在1千万元以下的企业63户,1千万以上5千万元以下的44户,

14、5千万以上的4户,表明当前中小企业是融资主体。从融资企业行业上看,制造业企业34户位居首位,其后是批发零售业28户,交通运输业11户,电力燃气生产供应业7户,采矿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各6户,农业5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户,科研技术服务业2户,住宿餐饮业1户。表明当前制造业和商业是缺乏流动性资金的主要行业。从融资金额上看,制造业企业5.66亿元位居首位,其后有采矿业3.64亿,电力燃气生产供应业2.71亿,批发零售业1.31亿元,其余行业不足亿元。表明资金缺口最大的是第二产业。从地域上看,城区融资登记企业55户占总数的50%,主要是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县市区融资登记企业50%,主

15、要集中在夷陵、当阳、宜都三地,以农业、采矿业和制造业居多,表明融资活动主要集中在经济较活跃市区,城乡差异较为突出。总体来说,股权质押融资方式已被我市企业普遍接受,并通过融资切实缓解了流动资金不足的矛盾。(五)企业规范化程度有所提高,市场竞争力有所增强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一是公司类企业持续增长。全市公司制企业数量达到18346户,同比增加35.51%,占各类企业总数的79.65%,同比提高9.55个百分点。与此同步,公司注册资本的总体规模显著放大,总额512.87亿元,同比增长54.93%,占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86.75%。二是规模企业持续增加。全市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2325户,1千

16、万元以上的1439户,5千万以上的289户,亿元以上的124户,同比分别提高了18.92%、16.70%、23.50%和26.53%。三是企业商标数量持续增多。全市注册商标4320件,同比增长11%。其中,农产品商标1198件,同比增长11%;地理标志5件,同比增长67%,占全省29.4%;著名商标65件,比上届增长38.3%,占全省的11.23%;驰名商标9件,占全省的18.8%,其中行政认定7件,占全省的21.9%。注册商标总数、地理标志、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件数均居全省同等经济规模城市首位。二、当前市场主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与同等经济规模城市相比,市场主体总量不够。一是在绝对数量上发展还不够充分,特别是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诸如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上还有较大上升空间。二是部分中小企业没有项目并未开展有效经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