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348210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古史是从尧舜时期开始逐渐明晰的,尚书的 便是尧典。先秦诸子都对尧舜 ,虽然说法时有 ,但都对他们的真实性深信不疑,基本史实亦甚清晰。A. 开篇 津津乐道 歧意 B. 首篇 乐此不疲 歧意C. 首篇 津津乐道 分歧 D. 开篇 乐此不疲 分歧【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有实词成语和熟语的能力,注意啊考核近义词辨析。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题中“开篇”,指弹词演唱故事之前加唱的短篇,为正书的引子;后用来指小说等作品的开端;也指

2、开始写作,开始写某一篇(作品)。“首篇”,指第一篇,多用来指有多篇作品构成的集子中的第一篇作品,如劝学是荀子的首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而尧典是其第一篇作品,而非一个作品中的开头一部分。所以,“首篇”更准确。“津津乐道”指很有兴味地谈论。“乐此不疲”指特別喜好做某事,而不以为倦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此处是对“尧舜”,对人,而不是对事,侧重谈论。“分歧”指(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歧意”指贰心,不忠诚。此处主语是“说法”,应选“分歧”。故选C。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 谈笑间,

3、樯橹灰飞烟灭B. 意北尚可以口舌动也C.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D.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核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考纲规定的常用的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和反复,有人也把对比列入到修辞的行列,注意明确修辞的特征,然后具体的区分,题中D项,“绳墨”为借喻手法,用木工打直线的墨线,比喻规矩、准则、法度、法律。“樯橹”代指曹操水军;“口舌”代指言语;“户牖”代指家。故选D。3.下列对联不适合悬挂在府衙的一项是A. 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 听窗外鸭啼雀噪恐有冤民B. 善恶施报,莫道竟无前世事 利名争竞,须知总有

4、下场时C. 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D. 但愿民安若堵 何妨署冷如冰【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B项,为戏台联句,上联指戏台上演绎前世善恶恩怨,启发警示今人;下联写戏剧终究会结束,演员终究会下场。且“前世事”强调往事“总有下场时”不符合府衙角度立联。A项,“恐有冤民”,C项,“与百姓有缘”“不负斯民”,D项,“愿民安”都反映主政官员对百姓应有的情感态度。故选B。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一只蝴蝶只顾嬉戏,

5、撞在蛛网上。一只蜜蜂忙着采蜜,撞在蛛网上。它们挣扎了许久,被蛛丝越缠越紧,再也动弹不得。蝴蝶叹口气说:“都怪讨厌的风,使我没能掌握方向!”蜜蜂叹口气说:“都怪那眩眼的阳光,使我没能看清蛛网!”A. 不能只埋头工作,还要抬头看路。B. 沉迷游戏常常会陷入危险的境地。C. 外部环境往往会影响事物命运。D. 遇到问题,要主动从自身找原因。【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有拟写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概括并评价材料的内容、下定义等几种类型。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原因

6、、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叙述类注意事件的过程;说明类注意提取物件的组成、作用,议论类注意提取论点,寓言类注意虚构的内容对应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此题要求提炼材料要点,本语段重点在“只顾嬉戏”“忙着采蜜”“都怪讨厌的风”“都怪那眩眼的阳光”,这是强调客观原因而忽视主观原因,故选D。5.下列选项中,对下面邮票图案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邮票画面中的钢笔象征记者原有的报道手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钢笔正被录音笔、摄像机等其他先进器材挤压并代替。B. 两侧的半圆形图案分别代指地球和现代网络体系,表示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媒介所呈现出的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C. 画面中

7、麦克风、摄像机等形式各异的采编设备图标,结合卫星及地面发射站等元素,突出了当代记者巨大的社会影响力。D. 钢笔和两侧的半圆形图案共同组成了振翅飞翔的蝴蝶形象,寓意记者追求至善至美,在探访报道中传播时效信息。【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核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要求分析邮票的图案和寓意,注意邮票画面中的钢笔象征了记者秉持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的专业精神。故选A。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游黄山日记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主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

8、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髲,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夭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

9、,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晴。”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

10、。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节)【注】髲,毛发。矼,石桥。枵,肚子饿。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觅导者各携筇上山 筇:竹杖B. 公等何由得上也 由:由于C. 余急于光明项、石笋矼之胜 胜:美景D. 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 跻:攀登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黄山松树特点鲜明,树身不高,树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奇山之中的奇品。B. 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了天门。C. 智空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帮他安排了登山路线、午饭时间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D.

11、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先伏后起,像是两截,在山坳里突出悬空,上面还长着松树。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2)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9. 徐霞客凭借什么成功登上黄山?请简要概括。【答案】6. B 7. B 8. (1)(我们)从左面往上攀登,石峰环绕相夹,那里的石级被积雪铺平,满眼望去就像白玉一般。(2)您如果还有力气,可以先登上光明顶,然后再吃中饭,那今天还可以抵达石笋矼,在这位禅师(师傅)处住宿。 9. 客观上:天气好,有帮助,有工具;主观上:心态积极(意愿强烈),体力充沛,讲究方法

12、。【解析】【6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B项,“何由”是宾语前置现象,“由”在此处的意义应该理解为“从”。故选B。【7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了天门”游踪概括错误,结合文章第二节游踪可知,作者“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然后“凿冰上跻

13、,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故选B。【8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1)句中“从左上”的“上”是方位名词作动词,“一望如玉”句中的“一”是“满”“全”的意思。“为积雪所平”是被动句式。(2)句中“可先登光明顶而 后中食”的“中食”是“吃中饭”,“宿是师处”句中的“宿”是“住宿”意,该句是状语后置句,在“宿”和“是师处”之间省略了介词“于”。【9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概括徐霞客凭借什么成功登上黄山的,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

14、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概括主客观因素。【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参考译文】初六日,天色很晴朗。寻觅到一位向导,各自拿着竹杖上山,经过慈光寺。(我们)从左面往上攀登,石峰环绕相夹,那里的

15、石级被积雪铺平,满眼望去就像白玉一般。透过稀疏的(覆盖着雪的)茸茸树枝,仰望黄山群峰盘绕,唯独天都峰巍然向上挺立。走数里路后,石级更加险峻,积雪更加深厚,那些背阴的地方积雪已冻结成冰,坚硬光滑,不容脚踩稳。我独自一人上前,拿着竹杖凿冰,凿出一个孔放置前脚,再凿一个孔,来移动后脚。跟从我的人都依循这一方法得以通过。往上走到平冈,看见莲花峰、云门峰等山竞相奇秀,就像是天都峰的簇拥护卫者。从这里进去,全都是怪异的松树悬空盘结,高的不满一丈,矮的仅有几寸,平平的树冠短短的松针,树根盘绕,树干弯曲如虬龙,越是短粗的越是苍老,越是矮小的越是奇特,没想到这神奇的山里还有这样神奇的品种啊!在奇松怪石交相辉映之间,一群僧人仿佛是从天缓缓而降,向我们慢慢走来,都合起掌说:“我们被雪阻隔在山中已三个月,现在为了寻觅粮食才勉力走到这里。各位是从哪里上来的?”又说:“我们前海各庵的僧人,都已下山;后海的山路尚未通行,只有莲花洞的路可以走了。”后来从天都峰侧面攀援上去,穿过山峰缝隙下来,向东转就是去莲花洞的路了。我急切地想游览光明顶、石笋矼的胜景,于是顺着莲花峰向北走,上上下下好几次,到达天门。天门两边有刀削般陡直的石壁相夹,中间宽仅能摩肩而行,高达数十丈,仰着脸向上攀登,阴森得令人毛骨悚然。天门里积雪更深,凿出冰洞然后向上攀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