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下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及借鉴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3341662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动性过剩下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及借鉴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流动性过剩下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及借鉴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流动性过剩下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及借鉴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流动性过剩下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及借鉴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流动性过剩下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及借鉴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动性过剩下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及借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动性过剩下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及借鉴(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动性过剩下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及借鉴 摘要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展现了 现代 金融 风险错综复杂的特征。反思危机,本文认为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为追求利润的持续快速增长,商业银行很容易出现过度竞争,放松信贷标准,盲目扩大贷款客户群体,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品种和业务创新。对照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宏观形势,流动性过剩也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持续盈利和 发展 的一个外在因素。因此,借鉴美国次贷危机,作者提出以下建议:密切关注客观 经济 形势;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强化审慎合规经营理念;高度重视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加速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和推广,有效分散信贷风险;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严格信贷标准和要

2、求等。 毕业论文 关键词美国,流动性过剩,次贷危机,商业银行,博弈 毕业论文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从简单的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面更广、涉及主体更多的“次级债风波”。令我们震惊的是,这次危机对那些国际上实力雄厚和管理先进的大型金融机构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花旗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同样未能幸免。无论是商业银行 理论 研究 者还是实际经营者,对此都深感困惑。但是,从商业银行视角系统地剖析,尤其是在解释为什么花旗等国际大型商业银行也深陷次贷危机方面, 目前 相关的学术研究并不多见。我们力图从流动性过剩这一视角,剖析该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过度竞争和经营模式变化,探讨商业银行风险与收益的博弈机理,试图从中发现商业银行风

3、险不断积累的原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一、流动性过剩下商业银行过度竞争导致信用风险快速膨胀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不足会引发商业银行挤兑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商业银行破产。而银行流动性过剩也会带来很多 问题 , 影响 商业银行的竞争行为和模式,容易导致过度竞争。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为缩减滞留在体内的过剩资金,往往盲目地追逐大户,非理性地降低贷款条件和贷款利率,容易放大银行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最终对银行的经营产生不良的影响。 毕业论文 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及其危机正是美国银行业过度竞争的结果。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刘克崮

4、,2007),但是真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是在2l世纪初。尤其是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02004年,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并从2003年6月26日2004年6月30日期间保持了1年多的时间。美国的长期低利率政策导致了流动性过剩,造成了美国房地产行业的持续繁荣,推动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过度竞争。 毕业论文 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过度竞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竞争者纷纷进入市场。为了争夺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一些国际投行纷纷大举收购中小银行和住房抵押贷款公司。2003年汇丰控股收购国际住房公司,2006年德意志银行

5、收购IT抵押贷款公司,以及摩根士丹利、美林、萨克森资本管理公司分别对贝尔斯登、第一福兰克林、安可信贷公司的并购,都是为了迅速进入美国房贷市场(金季,2007)。同时,受高额的利润回报所驱动,贷款经纪人队伍增长迅速。二是贷款标准越来越松。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多,可贷对象少,于是大胆创新贷款品种,竞相放宽房贷标准。美国次贷市场出现了许多新的房贷品种,例如,只付息贷款、3年或5年可调整利率贷款、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等。更有甚者,由于房贷市场竞争激烈,无首付、只付息、可调整利率等诱惑性利率不仅用于次级贷款,甚至发展广泛用于次优级、优级房贷。20052006年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中有50%具备上述“创新”特征

6、(金季,2007)。结果,拿不出收入证明或抵押品不足的家庭也拿到了贷款。 过度竞争使得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快速膨胀。为积极争抢优质客户和降低风险,一些金融中介机构开始运用成熟起来的资产证券化工具,拼命降低融资成本,采取低息战略展开恶性竞争。结果,整个市场的定价机制被扭曲,差异化高质量服务的成本根本无法通过利率调整来负担,信用风险也就越积越大(孙立坚、彭述涛,2007)。在宏观经济较为有利的情况下(房价上涨,利率下调等),过度竞争导致的“信用风险膨胀”问题就暂时被“虚假的繁荣”所掩盖。但是,这种过度竞争下外延式的发展方式存在致命弱点,那就是无法抵挡系统性风险的冲击。一旦利率上升或楼价下跌,

7、借款人的套利活动就无法获益,金融机构的资金链也很容易断裂,风险随之而来。 二、流动性过剩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发生的新变化带来了新风险 论文代写 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影响。一是存款的持续增长和信贷增长的乏力,导致银行的利差收入明显下降。二是流动性过剩和长期的低利率使传统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非常低,甚至出现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和存款利率倒挂的现象。在追求盈利动机的驱使下,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和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信贷模式新变化 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美国商业银行信贷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寻求高收益的同时也面临较高的风险,具体体现在银行的贷款对象、贷款品种和贷款运作模式等方面。

8、论文代写 论文代写 1.贷款对象日趋多样化。商业银行积极开拓零售业务,甚至把那些不完全符合信贷标准的个人客户也纳入到服务范围里来。同时,还积极给证券公司、私募基金、对冲基金、渠道公司和结构性投资公司等发放贷款。这些公司通过股权质押或债券质押,从银行获取大量资金。 2.贷款品种出现了新变化。近年来,金融机构针对次级贷款申请者大多收入水平较低的特点,开发出包括可调整利率贷款在内的多种新贷款产品。 3.贷款运作模式出现了新变化。目前,金融市场上的一个结构性变化是新交易模式占比越来越大。以往,银行发放贷款大多将贷款资产留存于本行表内账户。如今,特别是那些大的、活跃的国际化银行,越来越多地转向“原生分销

9、”模式,即先发放信贷资产,再把它们卖出去,通常是卖给银行体系外的投资者。通过转让信贷资产,银行又为发放新贷款创造了空间。 (二)投资模式的新变化 毕业论文 美国流动性过剩和长期的低利率使传统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非常低,因此商业银行多余的资金纷纷流向高收益的证券或“另类投资”(如次级房贷)等金融衍生品。 1.证券投资。美国的银行可以投资的证券种类较多,包括政府债券、政府机构债券、市政债券、按揭抵押债券、资产抵押债券、股权投资等等。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美国商业银行纷纷调整证券投资结构,按揭抵押债券等投资占比逐渐增加。目前,美国花旗集团、美国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美联银行等银行都将投资重点放在按揭抵押债

10、券市场,大多银行的按揭抵押债券投资量都占到证券投资总额的80%左右。除了按揭抵押债券投资之外,美国商业银行还投资各类资产抵押债券,包括信用卡应收账款、房屋贷款、汽车贷款等等。截至2006年年末,在上述几家美国的银行中在资产抵押债券领域投资占比最高、金额最大的是花旗银行,其比例为10.52%,金额为270.9亿美元(胡斌,2007)。这也为2007年爆发的次级房贷抵押债券事件中花旗银行遭受重大损失埋下了伏笔。 论文代写 2.“另类投资”。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资产长期的低收益迫使华尔街寻找比传统投资回报更高的品种,“另类投资”应运而生。所谓另类投资,指传统的股票、债券和现金之外的金融和实物资产,如

11、房地产、证券化资产、对冲基金、私人股本基金、大宗商品、 艺术 品等,其中证券化资产就包括了以次级房贷为基础的债券以及这些债券的衍生金融产品。在美国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设有专门的另类投资部门。以花旗银行为例,2007年年末其另类投资部管理的资产共592亿美元,其中自营105亿美元,代客487亿美元。 论文代写 三、流动性过剩下商业银行的收益与风险博弈 论文代写 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在资产价格重估泡沫中权衡好收益和风险,权衡好发展和风险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作为经营和管理风险的 企业 ,商业银行始终在与监管机构和市场进行着博弈,始终在平衡风险和收益的过程中决策。 论文代写 (

12、一)商业银行与监管机构的博弈 毕业论文 作为世界上风险管理最先进和完备的金融机构,美国大型商业银行不可能不知道次贷及其衍生品投资的风险。明知次级贷款有风险,明知另类投资风险高,为什么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仍长时间地乐此不疲?其中一个原因正在于“格林斯潘期权”。期权相当于一种担保机制,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错误由别人承担后果,显性或隐性的担保引起投资者行为的异变,容易引发道德风险。“不怕另类投资出问题,到时美联储不会不管”,在这种信念支配下,美国商业银行集体“绑架”美联储,因此更加大胆地卷入高风险的投资活动。 (二)商业银行个体与市场的博弈 按照行为金融学的 分析 ,金融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

13、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下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单个银行经营决策层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追求 时尚 与盲从心理便是最突出的特点。这种“从众心理”也称“羊群效应”。在“羊群效应”的驱动下,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和风险控制往往会出现认知偏差或选择偏好。因此,单个商业银行要与整个市场和潮流博弈,可能会承担更大的风险,需要更大的勇气和耐心。 (三)商业银行收益与风险的博弈 毕业论文 在与监管机构的博弈中,商业银行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追求高收益、高风险的客户和业务;在“羊群效应”的驱使下,商业银行很容易扭曲决策标准,放松信贷条件和要求。除此之外,美国华尔街金融机构的内

14、部治理结构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董事会结构和薪酬制度安排容易导致金融家更富冒险精神,更偏好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成功了,不但可以带来很高的收益,而且可以带来个人成功荣誉;金融创新失败了,金融家还可以换个单位继续工作。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传统金融资产收益率逐渐走低,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不断繁荣,商业银行在收益与风险的博弈过程中,往往容易放松风险管理的标准。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贷准则。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金融机构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面对房价不断上涨,贷款人重点考虑抵押住房的市场价值,而忽视住房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亦即借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面对资本市场的持续繁荣,贷款人重点考虑抵

15、押债券或股权的市场价值,而忽视了对冲基金、特殊投资实体、证券公司等借款者的杠杆风险和信用风险。一旦利率提高,一旦市场流动性抽紧,这些抵押物的价值将急剧下跌,甚至存在流动性危机,从而给银行带来巨大风险。 毕业论文 2.防火墙原则。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理应建立防火墙,但是,在实际执行中,防火墙原则常受到冲击,美国的商业银行就是如此。商业银行为其投资银行部门开展的资产证券化、次级债券承销、杠杆融资等业务提供信用增级或贷款担保等,在投资银行部门赚取大量利润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业务自身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因此,证券化分散出去的风险,又通过商业银行证券投资、承销、担保、信贷额度、融资承诺等表内外业务,重新回到了商业银行体系内。 3.全面风险管理原则。随着 金融 市场之间的不断融合和各种业务的相互关联,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相互交叉和 影响 ,跨市场、跨行业的风险更为突出,表内、表外业务风险相互影响甚至转移。因此,以信用风险为主的风险管理应向涵盖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转换,这要求商业银行从风险管理文化、风险战略定位、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