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安徽省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含解析】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3270480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安徽省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届安徽省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届安徽省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届安徽省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届安徽省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安徽省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安徽省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届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 第三次模拟考试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人行道上车让行人

2、本是交规,然而长久以来的落实情况却很不乐观:新交规一经出台,就如汤沃雪,使车让行人蔚然成风。 你是个不求回报的大方之家,你就像是随叫随到的知心大姐姐,只要朋友需要,你一定会全力相助,从来不去衡量利弊得失。 这里虽然气候条件恶劣,但富硒土地较多,在专家的帮助下,大家克服各种困难,大力发展科技型园艺,方寸之地开辟出了独具特色的致富路。 在安徽省宿松县拍摄的大山之恋讲述了一对青年大学生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故事,他们放弃瓜田李下的甜蜜,体现出当代青年的高尚情操。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绿公司”年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我们现在每一天都如履薄冰。十年以内BAT未必在,可能三年内就不在了。” 电影听

3、说成功的秘诀在于不法常可,它并没有像许多电影那样用第一人称来叙事,而是大胆地选择用背景音乐来打破沉默的画面。A. B. C.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跳出教条的藩篱、突破程式化思维,多察实情、多听心声,拥抱广阔的社会生活,我们把握的将是多元多变的现实,迎来的则是更有价值的人生。B. 从艺术角度来看,我们很难说乡村爱情故事不优秀,但其真实、接地气的艺术追求,还是得到了不少观众的认可,也得到了市场最直接的反馈。C. 大学文学教育的目的需要体现大学精神,不是以把文科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市场需要的大众写手为目标,而是要成为高雅文化的守护者和引领者。D. 我国科学家表示,不反对研究复

4、活已灭绝的物种,但没必要执著于此,而应该将前沿的生物技术更多地投入到维护生物多样性、挽救濒危物种。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美感作为感觉,是在对象化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不能超脱的诗人,总是执著于某一些特殊的对象。他们的心灵固结在美感上, 。 , , 。 ,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最大的祸害莫过于执著于某些特殊的对象了。他们不能成为美感的主人他们的美感又固结在这些特殊的对象上美感就失去寄托反而让美感受对象的役使心灵就会遭受致命的打击一旦丧失这些对象A. B. C. D. 第II卷(非选择题)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双向互动:

5、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主流文化是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能够为该社会确立价值导向,并能整合和引领其他文化的文化,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包含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髓的,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内涵的部分,西方外来文化中合理与科学的部分,以及大众文化中中有益的、先进的文化。 流行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按一定的节奏,以一定的周期,在一定的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被不同阶级所广泛分享的信仰、行为和将他们组织在一起的事物,如时装、流行文化作品、流行音乐及其他流行艺术等,当代中国流行文化,是指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并受市场规律支配,以城市大众为主体和主要消

6、费对象,以流行和时尚为突出特征,并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新型文化形态。 主流文化作为一种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在价值目标上必定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的,以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流行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文化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一个社会亚文化系统越发达,就意味着这个社会越开放。这种发达是建立在高度开放与自信的社会文化心态之上,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度、开放度的重要文化指标。 流行文化也是思想的力量,它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张扬个性,富有朝气,崇尚科技创新,有助于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不成熟性,社会的正确引导与教育是必需的外部力

7、量,进行主流文化的教育能够使其价值选择在坚持主流文化与主导价值观的前提下有鉴别地吸收流行文化的合理元素,充实自我、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流行文化总是试图从文化的边缘走向社会主流文化的中心,走向文化的未来,承担起推动文化发展的重任,以证明自己社会价值的存在意义,主流文化也总是在时代的变迁中以崭新的姿态寻求文化的“落差”,将流行文化视为自己的“对应物”,而调整着前进的方方向,构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既要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又要通过流行文化多样性丰富资源的选择、吸收、创新,形成具有时代特色与创新发展的文化体系。 (节选自张连梅关于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的

8、价值契合与功能互动,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主义文化是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内涵的,是合理与科学的,是有益与先进的,因而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B. 中国流行文化是新型文化形态,是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并受市场规律支配的文化。C. 流行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一个社会的亚文化体系发达与否,是衡量这个社会文明度、开放度高低的重要文化指标。D. 时代总在变迁中,主流文化也会把流行文化视为自己的“对应物”调整着方向走向流行文化,成为流行文化。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两段对“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概念

9、及它们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B. 文章从流行文化是衡量指标、思想力量以及它的推动作用三个方面,论证了两种文化互动的必要性。C. 文章提出,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是有帮助的,但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也不可或缺。D. 文章认为,流行文化存在的意义在于走向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中心,取代并超过社会主流文化。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流行文化是有时空限制的,在这个时空下是流行文化,在另外一个时空下就不一定是流行文化,除非是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文化。B. 流行文化如果具备和主流文化一样的意识形态、目的和宗旨,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主流文化。C. 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

10、人格,需要在坚持主流文化与主导价值观的前提下有鉴别地吸收流行文化的合理元素。D. 构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使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形成双向互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听海的心迟子建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了一对特殊的看海人。那该是一对母子吧?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上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

11、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摈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

12、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做彩云了;而一条

13、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院子里的狗!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

14、;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蕾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不忍离去。蕾切尔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蕾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荡在我们耳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

15、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蕾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选自青年博览2017年第19期,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对母子动作神态做了精细描写,以中年男人精神的萎靡来反衬盲人老妪精神的昂扬,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也凸显了本文的主旨。B. 文章说“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这一思想洋溢着“万物有灵”的神秘气息,给本文带来了瑰丽的神话色彩,令人神往。C. 文章看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