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普宁市怡昌学校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doc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3189892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普宁市怡昌学校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东普宁市怡昌学校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东普宁市怡昌学校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东普宁市怡昌学校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东普宁市怡昌学校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普宁市怡昌学校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普宁市怡昌学校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怡昌学校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骤然(zhu) 分歧(q) 凝视(nn) B模样(m) 煎熬(jin) 堕落(du) C休憩(x) 腻烦(n) 惩罚(chn)D反省(xn) 瞬间(shn) 谷穗(su)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我们要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年华。B李老师遇事总能明察秋毫,谁都别想在他面前蒙混过关。C实现中国梦,我们任重道远,只有不懈地努力,才能早日圆梦。 D一声动人心弦的巨响,把正在睡梦中的人们惊醒了。3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只要你用心品味汉字,就一定会发现它的神奇魅力。B为了促进两岸的交流合作,祖国大陆将采取15项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C我读的书越来越多,我的语文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改善。D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热情。4默写填空。(12分)(1)常记溪亭日暮, 。 (2) ,志在千里。(3)论语十则中,表达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这一意思的名言是: , 。(4)观沧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5)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 , 。 , 。(6)钱塘湖春行中表明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诗句是:_,_。5.上课铃声响了,某位同学还慢

3、吞吞地往教室走,进教室后,依然不紧不慢地走到座位上,此时老师笑着对大家说:“某位同学真是一个听话的好学生,上次他在楼道里乱追乱窜,老师批评了他,你看他现在稳重多了,连打了上课铃,依旧沉得住气,都不快走两步。”教室里爆发出大声哄笑。 读了这段文字,你认为老师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说?(4分) 言外之意: 你说的话: 二、阅读与鉴赏(48分)(一)阅读论语(节选)完成6-9题。(14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4、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 (4)不逾矩( )7翻译下列句子(3分)(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_(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8“吾日三省吾身”从 _、_、_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_的修养。(4分) 9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3分)_(二)阅读春片段,回答

5、问题。(10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

6、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10.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文中春花

7、和春雨的特点。(2分)春花:_ 。春雨:_ 。11.文中“盼望着,盼望着”连用,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2分)_12.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钻”字改成“长”字好不好?为什么?_“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中“赶趟儿”有什么表达效果?_13.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在写春风时,通过人的哪几种感觉来写的?请就第一句做具体分析(3分)_(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8小题。( 14分 )八月的阳光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池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小夏一

8、封,小秋一封。两人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对方的。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兄弟俩将半个月来的焦躁一起用欢笑发泄起来。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楞。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的钱?”母亲只叹了口气。八月,棉花还没到上市的季节。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回家,所筹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空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母亲只后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那天,他们去了学校。校长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

9、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办法。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 ,父亲捧着由乡政府出面借的2000远贷款回靠家里,一下子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个世纪的硬汉子也趴下了。上学的费用还不够一个人用的 ,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了一张汇款单,1000元,学校来的。附言栏里只有几个小字:“祝贺!全体教师捐赠。”父亲从床上爬起,母亲赶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蠕动着,发不出声音。费用还只够一个人的,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三个人的目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父亲忽地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也都懂事了,自己决定吧。要不,抓阄也

10、行。”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这时谁也没注意到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统治书,撕了个粉碎。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200元路费出了门,他去南方打工。父母欠下了许多债,小秋在学校还要许多开支。八月的阳光下,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14.阅读全文,结合小夏的言行,在空白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4字以内,2分) 筹借学费 外出打工15.小说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主要有哪些作用?(3分) 16.“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7.从全文看,标题“八月的阳光”,除了指八月的烈日以外,还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