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频发射机与接收机-高频实验报告教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179555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频发射机与接收机-高频实验报告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调频发射机与接收机-高频实验报告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调频发射机与接收机-高频实验报告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调频发射机与接收机-高频实验报告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调频发射机与接收机-高频实验报告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调频发射机与接收机-高频实验报告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频发射机与接收机-高频实验报告教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 频 实 验 报 告 2014年11 月实验1、 调幅发射系统实验一、 实验目的与内容:通过实验了解与掌握调幅发射系统,了解与掌握LC三点式振荡器电路、三极管幅度调制电路、高频谐振功率放大电路。下图为实验中的调幅发射系统结构图:本振功率放大调幅信源 2、 实验原理:1、 LC三点式振荡器电路:LC三点式振荡器由放大器加LC振荡回路构成,反馈电压取自振荡回路中的元件,与晶体管发射极相连的两个回路元件,其电抗性质必须相同,不与晶体管发射极相连的两个回路元件,其电抗性质相反。对于上图LC三点式振荡电路,由5BG1组成的振荡电路,和由5BG2组成的放大电路构成。5D2是一个变容管,5K1是控制端,控

2、制反馈系数的大小。V5-1为示波器测试点,接入扫频器观察波形。通过以三极管5BG1为中心所构成的电感三点式LC振荡电路产生所需的30MHz高频信号,再经下一级晶体三极管5BG2进行放大处理后输出至后面的电路中以进行工作。2、 三极管幅度调制电路:图T5-4为三极管基极幅度调制电路(幅度调制电路),能使高频载波信号的幅度随调制信号的规律而变化的电路。调幅电路有多种形式,根据调制信号接入调制调制器电路位置的不同,调幅电路可以划分为基极调幅电路、集电极调幅电路和发射极调幅电路。原理:输入30MHz的高频信号和1KHz的调制信号分别经隔直电容7C9,7C8加于三极管的基极经幅度调制电路调幅后,得到所需

3、的30MHz的已调幅信号并输出至下一级电路中。3、 高频谐振功率放大电路:高频谐振功率放大电路,多用于发射机的末级电路,是发射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甲类谐振功率放大器、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等几种常用类型。上图中输入信号为经上一级晶体三极管调幅后的30MHZ调幅信号,分别通过两级三极管6BG1和6BG2进行放大后得到所需的放大信号。4、 调幅发射系统:原理简要分析:信源产生信号经放大电路放大后输出并送至调制器;本振1产生一个固定频率的中频信号,输出也送至调制器;调制器输出是已调制中频信号,该信号经滤波后与本振2信号混频;混频器输出信号经带通或低通滤波器滤波,功放级将载频信号的

4、功率放大到所需发射功率后通过天线进行发射。3、 实验方法与步骤:1、 LC三点式振荡器电路:a. 调节静态工作点:调节5W2使5BG1管射极电流即流经5R8的电流约为3mA。b. 调节5C4使输出稳定成正弦波且最大不失真。c. 从V5-1观测到频率约为28MHz的正弦波。2、 三极管幅度调制电路:a. 调节静态工作点;将7K1打开高频信号源输入端并接入30MHZ 100mVpp ,用示波器测试V7-2, 调节7C10直至使示波器波形最大且不失真;b. 从7K1输入30MHZ 100mVpp的高频载波。c. 从7K2接1KHZ的调制信号。d. 测数据并记录。3、 高频谐振功率放大电路:a. 将电

5、流表打到200mA档串入电路,信源输入处输入30MHZ 400mVpp单载波。b. 在信号源处将幅度调到300mV,每次增加100mV,观察电流表示数,当电流突变到20mA以上时(小于等于60mA),可以调节波形。c. 将6K1打到50档,调节6C5,用示波器观测V6-2的波形,使之达到最大不失真。d. 调节6C13,使V6-3处示波器中的波形输出最大且不失真。4、 调幅发射系统:连接各个电路板前检查每部分的输出无误,然后逐次连接,需要注意的是I60mA.4、 测试指标与测试波形:1 LC三点式振荡器电路:1.1、 振荡器反馈系数kfu对振荡器幅值U L的影响关系:表1-1: 测试条件:V1

6、= +12V、 Ic1 3mA、 f0 28MHz kfu = 0.10.5 名称单位12345kfu5C6/(CN+5C6)U LV P-P振荡器的反馈系数kfu-U L特性结论: 1.2、 振荡管工作电流和振荡幅度的关系: IcUL表1-2: 测试条件:V1 =12V、 kfu 0.4、 fo 30MHz、 Ic1 = 0.5 6 mA数据值 项 目5BG1电流 Ic (mA)0.512345ULV P-PfoMHz振荡器的IcUL特性结论: 1.3、 LC三点式振荡输出波形:测试条件:V1 =12V、 kfu 0.4、 fo 28MHz、 Ic1 = 3mA实验实测波形粘贴处波形特点与测

7、量值分析结论: 2 三极管幅度调制电路(基极):2.1、 IC值变化对调制系数m的影响关系:“IC - m”表1-3 测试条件:V1 = +12V U= 1kHz/0.1 Vp-p Ui = 30MHz/0.1 Vp-p名称单位U= 1KHz/0.1VP-P Ui = 30MHz/0.1VP-PIcmA12345Usm (A)VP-PUsm (B)VP-Pm%IC值变化对调制系数m的影响的结论: 2.2、 三极管幅度调制电路(基极)输出波形:测试条件:V1 = +12V U= 1kHz/0.1 Vp-p Ui = 30MHz/0.1 Vp-pIc=3mA实验实测波形粘贴处波形特点与测量值分析结

8、论: 3 高频谐振功率放大电路:3.1. 输入激励信号与输出信号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输出功率与工作效率表1-4 测试条件:V1=V2=12V、fo=30MHz/0.5-0.8 Vp-p、RL=50、(Ic不得超过60mA)级别激励放大级器(6BG1)末级谐振功率放大器(6BG2)测量项目注入信号Ui(V6-1)激励信号Ubm(V6-2)输出信号U0(V6-3)未级电流IC(mA)峰峰值V P-P有效值V电源输入功率PD: Ic = mA、 PD = mW高频输出功率P0 : Uo = Vp-p RL = P0 = mW电路工作效率: %3.2.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负载特性: RL- Uo表1-

9、5 测试条件:V1=V2 =12V、 fo=30MHz Ubm= 34Vp-p RL= 50-150RL5075100125150Uo(Vp-p)(V6-3)Ic(mA)(V2)结论: 4 调幅发射系统实验实测波形粘贴处结论(给出实测波形以及各单元模块接口信号参数并分析): 实验2、 调幅接收系统实验一、 实验目的与内容:通过实验了解与掌握调幅接收系统,了解与掌握三极管混频器电路、中频放大/AGC电路、检波电路。下图为实验中的调幅接收系统结构图:中放/AGC混频低噪放本振检波2、 实验原理:1、 晶体管混频电路:信源信号和本振信号分别从2K1和2K3输入,载波信号经隔直电容2C5加于晶体三极管

10、2BG1的基极上,本振输入(调制信号)经隔直电容2C6加于晶体三极管发射极,载波信号和本振信号经三极管2C6混频,得到固定频率的中频信号,再经选频网络滤波,得到所需的不失真混频信号。2、 中频放大/AGC和检波电路:分析中频放大/AGC和检波电路的原理图,工作原理:输入经上级三极管混频后的中频电压,利用晶体三极管3BG1和选频网络3B1组成的中频放大器进行放大;输出放大信号输入AGC反馈控制电路,利用AGC控制前级中频放大器的输出增益,使系统总增益随规律变化;在经过最后一级二极管检波电路实现解调,将中频挑夫信号变换为反映传送信息的调制信号, AGC是自动反馈增益控制器,起作用时产生一个负反馈电压给输入端,消除扰动信号的干扰。AGC的特点是输入一定范围的信号,输出一固定信号。主要指标有动态范围和线性度。3、 调幅接收系统:从天线接收传递信息的载波信号,经过低噪放完成初级放大送入混频器,与本振信号混频的到455kHz的中频信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