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邶风.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114526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邶风.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诗经邶风.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诗经邶风.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诗经邶风.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诗经邶风.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经邶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邶风.(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经 邶风【作品】燕燕(诗经邶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勗寡人。【鉴赏】这首诗是庄姜去送情同手足的娣妾,一同伤悼死去不久的桓公,自然百感交集,难舍难分,故作这首燕燕 第一章,燕:燕子。于飞:在飞翔。差池:指“双岐如剪”的燕尾。之子:指戴妫。这一章是说:燕子啊,飞来飞去,尾巴像参差不齐的剪刀。我这妹妹啊就要回娘家了,我把她远远送到了荒郊。翘首以望啊望不到了,眼泪像雨点一样落了下来。 第二章

2、,颉:是鸟飞向上。颃:是鸟飞向下。将:送也。 第三章节:上下其音,指燕子飞上飞下地叫着。送于南,因陈在卫的南边。这两章与第一章意思大体相似,都是描绘送别时的情景。用燕子起兴,是别且匠心的。燕子这种候鸟,常被人们当做感情的寄托物。那春来秋去的燕子,不正像那来而复归的娣妾吗?你看她,张开参差不齐的羽翼上上下下地翻飞着,高高低低地鸣叫着,她是多么舍不得离去啊!是的,这里曾有过她的丈夫,她的爱子,她青春的年华。然而这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她是怀着一颗受伤的心离开这里的。她的离别是多么凄凉啊!只有我这个姐姐,这个朋友,远远地将她送出城外,来到南边的荒野上。瞻首以望,佳人的身影渐去渐远,望不到了。我久久地伫

3、立在山岗上,想到昔日的手足情谊,想到一同度过的荣辱忧患,生离死别,甜酸苦辣一齐涌上心头,怎不令人“泣涕如兩”!这既是为戴妫洒下惜别泪,也是想到自己同样不幸的命运而洒下的辛酸泪。我这拳拳送别之心是多么苦啊!送别曲反复咏唱,真是一声一哽咽,一步一回头,读来催人泪下。 第四章,仲氏,是戴妫的字。任:信任。塞:秉性诚实。渊:用心深长。温:和气。惠:柔顺。淑:和善。慎:谨慎。先君:指死去庄公。勗:勉励的意思。寡人:寡德之人,是庄姜的谦称。大意是,戴妫是那样值得信任的一个人啊,她的心很诚实,很深远,又和气又柔顺,又善良又谨慎,临别之时,还用死去的丈夫和种种好处劝勉我这个寡德之人呢!这里,追念戴妫的美德,感

4、其情重,更加深了依依不舍之情。古来写送别的诗何止千万,然而写得这样缠绵悱恻,委婉动人的,却不多见。此诗出于三千多年前一位女子之手,更见其才华横溢,不容小觑绿衣(诗经邶风)【作者介绍】卫庄姜(公元前755年前后),齐庄的女儿,卫庄公的妻子。诗经项人一篇,详细描绘了她出嫁时的盛况。诗中赞美了她出身的高贵、容貌的俊美、服饰的华丽和车驾的铺张。然而,她的婚姻生活却很不幸。丈夫性情暴戾,反复无常。出于她没有生子,就更得不到丈夫的宠爱。长期的失宠和寂寥,使庄姜郁郁寡欢。但她贤淑温和,仅以吟诗作歌抒发心中的块垒。她的诗深沉婉曲,情韵悠悠,读来令人为之动容。【作品】绿衣(诗经邶风)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

5、,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矣,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忧兮。絺兮络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鉴赏】封建社会的女子,丈夫便是生活的全部依托。失去了丈夫的爱自然非常不幸,如果是宠娣妾而弃嫡妻,其苦自更不堪言。庄姜就是这样一位痛苦的妻子。尽管她出身显赫,美貌非凡,仍逃不脱疏而见弃的命运。幸而她还是一位才女,借吟咏诗歌来排遣郁积,聊慰愁肠,便有了这首绿衣。 古代的颜色是颇为讲究的。黄色为中央正色,代表着尊贵;绿色为不正的闲色,代表着卑贱。无奈这里一切都颠倒了:绿色作衣面,黄色人作衣里;绿色作上衣,黄色作下衣。这不是嫡庶易位,主次不分吗?怎么叫庄姜不“心之忧矣”

6、,无从排遣呢?诗的前二章以绿衣作为形象的比喻,情不自禁地发出深深的叹息;衣服的颜色还有正闲、里外、上下之分,庄公啊庄公,你不该将我弃之一旁,叫我这满腔的忧怨何时有完? 此诗的才情是显而易见的。且看那借物抒情,抚衣自伤之状,是多么凄恻感人;叠章复唱,重叠之中又富于变化的句式,造成一种一咏三叹,余音袅袅的效果。全诗情深意挚,语极凄切,使人们对这位不幸的才女油然而生同情钦慕之心终风(诗经邶风)【作品】:终风(诗经邶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鉴赏】卫庄姜本人和她的

7、作品一道成了诗经的经典,诗人的形象,奠定了中华民族女性审美观的基础。此女只应天上有。然而,这位秀外慧中的贵族妇女,生活却并不快乐。左传隐公三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诗序说卫庄公“惑于嬖妾”。卫庄公后来娶了陈国之女厉妫,生孝伯,不幸早死;再娶了厉姒的妹妹戴妫,生公子完;又与“嬖人”生子州吁。庄姜将厉妫与戴妫视同姊妹,将公子完视如己出,后公子完之母戴妫亡,完被立为太子,后来即位为卫桓公。但卫庄公却更加宠爱与“嬖人”所生的州吁,左传记载州吁“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虽经石碏劝谏,庄公却未听从。后来庄公死后,州吁弑兄自立,最终被卫人所杀。这是庄姜生

8、活的家国背景,而终风一诗则凸现了其夫妻之间的感情纠葛。 这首诗相传是卫庄姜失宠于庄公而伤心所作。诗中用风来比喻卫庄公性情的暴戾怪僻、喜怒无常、来去不定。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云:“篇中取喻非一,曰终风曰暴,曰霾曰曀,曰阴曰雷,其昏惑乱常、狂易失心之态,难与一朝居。”高贵、美丽的背后或许会有哀愁。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 (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

9、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按 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 孙子仲:当时卫国的元帅。 平:集传:“平,和也。合二国之好也”。有说当时陈、宋二国作乱,孙子仲平之则“平”应为“平伏”,或不战而使蕃国归顺,并不是两个平等的国家

10、缔结和盟。孙子仲当时是“天子师”的出兵,不是卫国战争。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传:“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笺:“不还,谓死也,伤也,病也。今于何居乎?于何处乎?于何丧其马乎?”爰音yuan2,即哪里。 契阔:离合。马瑞辰通释:“契当读如契合之契,阔当读如疏阔之阔。契阔与死生相对成文,犹云合离聚散耳”。契即合,阔即离。 成说:通释:“成说即成言也。传训说为数者,盖为预有成计,犹言有成约也。”即已有约定。 洵(音xun4):远。 信:即“言而有信”的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极,信、极连读,犹言终古。按通篇意旨,均不从) /“丧其马”与“不还”相对,马应是比兴,借指宁静的田园生活春秋诗经

11、邶风式微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要不是为了养主人的贵体,我怎么会呆在这泥水中呀!出典春秋诗经邶风式微注:1、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2、注释:邶:音贝,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躬:身体。3、译文1: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译文2: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不是因为君上的缘故,何必会顶着霜露!夜已黑夜已黑,为何不即归家去?

12、若不是因为主子的差遣,又怎会在泥泞中!译文3:暮色昏暗天将黑, 为何不能把家回? 不是为了官家事, 怎会顶风又饮露!暮色昏暗天将黑, 为何不能把家回? 不是为了老爷们, 怎会污泥沾满身!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由于“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因此实际为305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计40篇。诗经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雅”又有

13、“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民间乐歌,由官方搜集和整理,并对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制作乐歌。经过修改后,这些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易于记诵,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

14、名,后二者取姓氏)。东汉以后,毛诗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放到现在来说,诗经在交际应用方面虽然没有那么重要了,但对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却依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5、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

15、。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