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课程实验剖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071051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课程实验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课程实验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课程实验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课程实验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课程实验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课程实验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课程实验剖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一、 实验目的1 观察冷变形后金属的显微组织2 了解金属冷塑变形后与再结晶退火后显微组织3 了解冷加工变形度对再结晶晶粒大小影响4 讨论再结晶退火温度对退火晶粒大小影响二、 概 述1 显微镜下的滑移线与变形挛晶金属受力超过弹性极限后,在金属中特产生塑性变形。金属单晶体变形机理指出,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为滑移和孪晶两种。所谓滑移时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借助于金属薄层沿滑移面相对移动(实质为位错沿滑移面运动)的结果。滑移后在滑移面两侧的晶体位相保持不变。把抛光的纯铝试样拉伸,试样表面会有变形台阶出现,一组细小的台阶在显微镜下只能观察到一条黑线,即称为滑移带。变形后的显微姐织是由许

2、多滑移带(平行的黑线)所组成。在显微镜下能清楚地看到多晶体变形的特点:各晶粒内滑移带的方向不同(因晶粒方位各不相同),各晶粒之间形变程度不均匀,有的晶粒内滑移带多(即变形量大),有的晶粒内滑移带少(即变形量小);在同一晶粒内,晶粒中心与晶粒边界变形量也不相同,晶粒中心滑移带密,而边界滑移带稀,并可发现在一些变形量大的晶粒内,滑移沿几个系统进行,经常看见双滑移现象(在面心立方晶格情况下很易发现),即两组平行的黑线在晶粒内部交错起来,将晶粒分成许多小块。另一种变形的方式为孪晶。不易产生滑移的金属,如六方晶系镉、镁、铍、锌等,或某些金属当其滑移发生困难的时候,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将发生的另一形式的变形,

3、即晶体的部分以一定的晶面(孪晶面或双晶面)为对称面;与晶体的另一部分发生对称移动,这种变形方式称为孪晶或双晶。孪晶的结果是孪晶面两侧晶体的位向发生变化,呈镜面对称。所以孪晶变形后,由于对光的反射能力不同,在显微镜下能看到较宽的变形痕迹孪晶带或双晶带。在密排六方结构的锌中,由于其滑移系少,则易以孪晶方式变形,在显微镜下看到变形孪晶呈发亮的竹叶状特征。对体心立方 结构的a一Fe,在常温时变形以滑移方式进行,而在0以下受冲击载荷时,则以孪晶方式变形,而面心立方结构大多是以滑移方式变形的。2、变形程度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变形前金属为等轴晶粒,轻微量变形后晶粒内即有滑移带出现,经过较大的变形后即发现晶

4、粒被拉长,变形程度愈大,晶粒被拉得愈长,当变形程度很大时,则加剧剧了晶粒沿一定方向伸长,晶粒内部被许多的滑移带分割成细小的小块,晶界与滑移带分辨不清,呈纤维状组织。由于变形的结果,滑移带附近晶粒破碎,产生较严重的晶格歪扭,造成临界切应力提高,使继续变形发生困难,即产生了所谓加工硬化现象。随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硬度、强度、矫顽力、电阻增加,而塑性和韧性下降,本实验的任务之一就是测定不同变形程度的aFe,的硬度变化,从而建立变形度对性能影响的关系曲线。3、形变金属在加热后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加工硬化后的金属,由于晶粒破碎,晶格歪扭、位错密度、空位和间隙原子等缺陷的增加,使其内能增加,金属处于不稳定状

5、态,有力求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趋势加热则之创造了条件,促进这一过程的进行。变形后的金属在较低温度加热时,金属内部的应力部分消除,歪曲的晶格恢复正常,但显微组织没有变化,原来拉长的晶粒仍然是伸长的。这个过程是靠原子在一个晶粒范围内的移动来实现的,称为回复。这时金属可部分地恢复舰械性能,而物理性能,如导电性,几乎全部恢复。变形后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时,发生再结晶过程,显微组织发生显著变化。再结晶使金属中被拉长的晶粒消失, 生成新的无内应力的等轴晶粒,机械性能完全恢复。如变形60的a黄铜经270再结晶退火后, 其组织是由许多细小的等轴晶粒及原来纤维状组织组,温度继续升高,纤维状组织全部消失为等轴晶粒

6、,此后温度再升高,就发生积聚再结晶,温度愈高,晶粒愈大。在a黄铜组织内,经再结晶退火后能看到明显的退火孪晶,是与基体颜色不同、边很直的小块。退火孪晶的产生是再结晶过程中,面心立方结构的新晶粒界面在推移过程中发生层错观象所致。对于立方晶系的金属,当变形度达到了7080以上时,最低(开始)的再结晶温度与熔点有如下关系:T再0.4T熔化(绝对温度计)金属中有杂质存在时,最低的再结晶温度显著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杂质均使再结晶温度升高。为了消除加工硬化现象,通常退火温 度要比其最低再结晶温度高出100200。变形金属经过再结晶后的晶粒度,不仅会影响其强度和塑性,而且还会显著影响动载下的冲击韧性值。再结

7、晶后晶粒的大小,不仅与再结晶退火的温度有关,而且与再结晶退火前的变形度有关。在同一再结晶退火温度下,晶粒度的大小与预先变形程度的关系,如图51所示。当变形度很小时,由于晶格歪扭程度很小,不足以引起再结晶,故晶粒大小不变。当变形度在210范围内时,金属中变形极不均匀,再结晶时形核数量很少,再结晶后晶粒度很不均匀,晶粒极易相互并吞长大,这样的变形度称“临界变形度”。大于临界变形度后,随着变形度的增加,变形愈均匀,再结晶时的形核率便愈大,再结晶后的晶粒便愈细。在进行冷塑性变形时,应尽量避免在临界变形度下变形,而采用较大的变形度,以获得较细小的品粒,临界变形度,因金属的本性及纯度而异,铁为715,铝为

8、24。4. 退火温度对再结晶后晶粒大小影响多数情况下,晶粒都会随退火温度的增高而粗化,这是因为实际退火时都已发展到晶粒长大阶段,这种粗化实质上是晶粒长大的结果。退火温度愈高,再结晶完成所需时间愈短,在相同保温时间下,晶粒长大时间更长,高温下晶粒长大速率也愈快,因而最终得到粗大的晶粒。 5. 保温时间对再结晶后晶粒大小影响在一定退火温度下,保温时间增加,晶粒逐渐长大,但达到一定尺寸后基本终止,所以在一定的温度下晶粒尺寸都会有一个极限值。若晶粒尺寸达到极限值后,再提高退火温度,晶粒还会继续长大,一直达到后一个温度下的极限值。这是因为原子扩散能力增加了,打破了晶界迁移与阻力的平衡关系;温度升高可使晶

9、界附近杂质偏聚区破坏,并促使弥散相部分溶解,使晶界迁移更易进行。6. 加热速度队再结晶后晶粒大小影响加热速度快,再结晶后晶粒细小。这是因为快速加热时,回复过程来不及进行或进行得很不充分,因而不会使冷变形储能大幅度降低。快速加热提高了实际再结晶开始温度,使形核率加大。此外,快速加热能减少阻碍晶粒长大的第二相及其他杂质质点的溶解,使晶粒长大趋势减弱,这也是加热速度对多相合金更为敏感的原因三、实验任务1、测定20钢再结晶盾晶粒大小与变形度的关系;2、测量工业纯铁不同变形度(0、14、56、81)试样的硬度;3、观察aFe显微组织特征,并拍摄组织照片,分析形成原因。四、实验方案 1、实验设备和材料(1

10、)金相显微镜;(2)手动拉伸机;(3)布氏硬度计或洛氏硬度计;(4)箱式电阻加热炉、切割机、砂轮机、抛光机、吹风机。 (2)实验用品:游标卡尺、不同粗细的金相砂纸一套、抛光磨料、硝酸酒精溶液、无水酒精。(3)实验试样:退火状态20钢试样若干。2、实验步骤实验前预习布氏硬度计和洛氏硬度计的原理,构造和操作,并阅读实验指导书。(1)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5块试样的初始长度,然后将试样放在压力试验机上进行压缩变形,变形量分别控制在15%,50%,80% *2(四块)左右,压缩后再次分别测量试样长度,计算实际变形量分别为14%,56%, 81.5% *2(四块)。在压缩机上分别将试样压缩到所要求的尺寸,压

11、缩时试样的长度方向必须平行于压缩方向。表1变形度与变形后长度关系图试样编号12345要求变形度0145681.581.5变形后长度1815.58.13.343.34(2)对变形量分别为14%,56%, 81.5% (取一个)的试样分别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和硬度测试(HRB),硬度测试时每块试样打三次硬度后求平均值,分析不同形变度对组织和硬度的影响。(3)取两个变形量为81.5%的试样沿径向分别切开,得到4小块相同大小的试样,分别进行再结晶退火,退火温度分别为550,600,650,保温时间均为50min。(4)对再结晶退火的试样分别进行显微组织观察。显微组织最均匀且等轴晶粒最多的试样,取其退火温度

12、为最佳再结晶退火温度。(5)对经上述处理的三块试样分别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和硬度测试,分析再结晶退火保温时间与组织、硬度的关系。(6)将变形后的试样集中起来,打磨、抛光、腐蚀,观察金相组织五、实验结果分析5.1形变量对组织和硬度的影响(1)原始组织间图2,塑性变形组织见图3、图4、图5。图2、20钢 原始组织 400X图3、20钢 变形14% 400X图4、20钢 变形度56% 400X图5、20钢 变形度81.5% 400X变形后硬度测量如表2表2硬度(HRB)形变度(%)平均硬度1493.85695.881.597.5结果分析:从不同塑性变形显微组织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变形度的增加,晶粒沿变形方

13、向逐渐伸长,到60%左右的变形度时,变形后显微组织拉长成为非常细长的形状。随着变形度不断增加,材料的硬度逐渐升高,即产生了加工硬化现象。加工硬化主要是由于随变形度增加,晶体中位错线通过运动与交互作用,呈现纷乱的不均匀分布,并形成位错缠结。随变形度进一步增加,大量位错聚集,并由缠结的位错形成亚结构。5.2不同温度退火后的组织将冷却后试进行宏观腐蚀,用0.3%的硝酸酒精溶液浸蚀,腐蚀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擦干后即可看出晶粒。观察金相组织图,分析再结晶温度对再结晶晶粒大小的影响效果。退火后组织见图6、图7、图8.图6、550 81.5% 50min图7、600 81.5% 50min图8、650 81

14、.5% 50min结果分析:20钢在550退火50min下,对比原始组织其晶粒已明显消除了点伸长形状,但仍然显示着伸长形状,即退火不充分;600下退火50min时组织比550的已有带胞状,但依然不是完全再结晶;650时其组织已较均匀且等轴晶粒达到最多,故650为20钢的最佳再结晶温度;随温度继续升高,到710时,晶粒长大。根据约翰逊-梅厄方程及再结晶速度的阿累尼乌斯方程可导出,在相同结晶度下,再结晶时间,温度的关系为:1/t=A0exp(-Q/RT)。实验数据基本符合理论趋势。六、实验结论:20钢,在同一变形度同一时间下,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再结晶完成程度越大,在650时晶粒长大的趋势更明显。经过分析:20钢再结晶50min时的最佳温度为650,此时,再结晶退火后的显微组织最均匀,等轴晶粒最多,且晶粒未明显长大。在相同温度下再结晶退火,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退火时间的增长,晶粒不断长大,硬度下降,塑性韧性上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