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和美术的精神特质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306216 上传时间:2017-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48.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和美术的精神特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文化和美术的精神特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文化和美术的精神特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文化和美术的精神特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文化和美术的精神特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和美术的精神特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和美术的精神特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中国文化和美术的精神特质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是文化把同一民族凝聚起来,是文化把不同民族区别开来,每个民族的文化对本民族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共同心理,文化的独特性表明了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但什么是文化,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至今有关文化的概念不下 200 种。在这里,我们没必要沉迷其中,避开它的最好办法是先看一看文化是什么。英国学者阿雷恩鲍尔德温在文化研究导论中写道:“文化可以指莎士比亚或超人漫画,可以指歌剧或足球,也可以指在家里刷盘洗碗的人或美国总统办公室的组织结构。文化既可在你的本地街区、在你自己的城市和国家中发现,也可以世界的其他角落找到。小孩、少年、成人

2、和老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文化,但他们也许会共享一种文化。 ”1照此看来,我们经常夸奖某人说, “他是一个文化人 ”并不准确,因为我们都是文化人。第一,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大的文化系统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继承人类文化的结果,我们的思想观念,衣食住行,哪一个不是文化呢。你徘徊街头,听到远处传来熟悉的冰糠葫芦叫卖声,眼前浮现出一串串红黄斑驳,青橙晶莹冰糖葫芦的形象,便满口生津,你循声奔去,递上五元钱,并没任何的言语,仅伸出一个指头示意,大爷就笑嘻嘻地取一串给你。叫卖声、冰糖葫芦、手指符号、大爷对你的理解、微笑传递的信息等等,这一切都是文化传承所形成的共识,让我们顺利完成这次沟通。第二,我们在继承文化

3、、享受文化的同时,还在创造文化,你在公司里有一个新想法,你伏案写作或绘画,你和朋友在交流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博客里你写上一段人生感悟,一切的一切,我们都是在一边分享文化,一边创造文化。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单单把有学问的人叫“文化人”呢?实际上,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用的狭义上的文化。广义的文化就是上文阿雷恩鲍尔德温所说的文化,既有物质形态的,比服装手饰、文物古董、建筑雕刻、商品产品等,也有精神形态的,比如思想观念、节日宗教、科学哲学、社会制度等。狭义的文化则仅指精神文化或观念形态,包括与精神生产直接有关的现象,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的思想观念的生产活动及1 【英】阿

4、雷恩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 ,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 4 页。其产品。但精神文化又离不开物质形态的文化,比如宗教、哲学、艺术往往以是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寺庙建筑、宗教文物、艺术作品等都表现了特定时期人们的观念意识。就拿战国时代的编钟(图 4-1)来说吧,从形态上看,它是物质,但其铸造工艺、造型艺术、演奏方式、音质音色等,任何一个细节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科学、艺术信息,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我们如果要研究希腊时期的审美意识,除了阅读希腊的哲学、艺术著作外,不是还要研究那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雕塑、建筑、工艺、绘画、文学诗歌吗?也就是说,精神形态的文化是以物质形态文化的存在

5、为基础。图 4-1 战国编钟1978 年夏天出土于湖北随县。全套编钟包括钮钟 19 件,甬钟 45 件,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钟,共 65 件,总重量二千五百多公斤,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 8 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均铸有篆书铭文,共二千八百余字,其内容全面地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乐律学达到的高度水平。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套编钟。第二节 中国艺术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儒家、佛家、道家的思想内容及三者的完美结合。中国文化不仅仅作为知识存在,而且作为感悟和体验存在。中国文化不仅仅是逻辑系统,更是一个生活情感的集合。因此,中国文化是审美的、感性的、鲜活的,

6、是一种“审美化”的存在。中国传统的哲学、历史、教育思想,甚至艺术理论都是以艺术的方式呈现。只有带着一颗审美的心灵,才能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传统。尽管中国文化内容浩如烟海,但中国艺术精神内核就是儒家、道家和佛家学说,以及这三家在人们生活和心灵里的有机融合,对这些中国传统思想中国人崇尚的认识方式是“体悟”和“感悟” 。中国传统儒、释、道三种主导文化,不同时期,三种文化所占势头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时期,各艺术家所受文化影响也很不一样,中国艺术风格多元,形式多样。比如魏晋时代,儒学衰落,黄老思想盛行,再加上佛教进入中国,中国艺术家逃避社会,亲近自然,追求艺术的超越性,在文学界出现了山水诗派,山水画也独立

7、成科。总体情况来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多着眼社会,钟爱帝王、人物画,如阎立本以帝王图 (图 4-2)去表现君主尊严与庄重;受佛道思想的,多藻绘山水,如宋代的山水画家,其意境追求多是在道家的隐逸思想和佛教的空灵境界激发创造的。图 4-2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历代帝王图始作于唐朝初年,唐太宗时期著名画家阎立本所作,是表现帝王生活的人物画,又称古帝王图。又称古帝王图。此图绢本,设色,纵 51.3 厘米,横 531 厘米。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全卷共画有自汉至隋十三位帝王的画像,从画像来看,虽仍有程式化的倾向,但在人物个性刻画上表现出很大的进步,不落俗套,而显得个性分明;画中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处理

8、人物的大小。历代帝王图用重色设色和晕染衣纹的方法,有佛教艺术的影响。一、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对中国人精神和内心的影响几乎达到了“宗教”的程度,承担起了宗教的功能和责任,因此又被称作“儒教” 。其特点如下:1, 重视人的世界,不够重视自然客观世界;2, 重视今生今世的世界,不够重视生前死后的世界;3, 它不是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而是比较零散的生活指导。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持续关注和了解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对自然很感兴趣,但不是“认识和改造” ,而是讲究天人合一,和谐共存的兴趣。这与西方文化大不一样:西方人构筑了一个庞大、严密、分工明确的科学体系,

9、全面地解释世界的结构和来龙去脉。因而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对客观世界系统论述的缺乏,造成中国文化缺少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虽然中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但这并不是中国文化具有“科学精神”的证明,而是表明了中国人对现实生活的重视,这是因为这些科技发明的发明和目标不在于对解释客观世界的向往,而是出于对现实生活里实际困难的克服。儒家学说不是要求人们讨论观点、清理逻辑或构建体系,而是要求“信徒们”跟随大师的指导,在现实生活里身体力行,在实践里实现那些指导和行为要求,达到人生的高超境界。儒家思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即“仁” 、 “义” 、 “礼” 、 “智” 、 “信” 、 “中” 、 “和”

10、 等。“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决定了其基本范围和根本方法:“仁者,爱人”一切从对他人的理解与同情开始,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里的关键就是由己推人,重视对方,这就是仁。以儒家的理想看来,只要大家都按此行事,整个社会将进入幸福美满的“大同世界” 。只是可惜,这理想建立在了未经证实的“人性本善”的观念之上。“义”是仁的进一步引申:“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义”是处理人与群的关系。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冲突时,要损己利人,这是“仁” ,当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冲突时,舍己而利群,这就是“义” ,这也是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浩然之正气” 。“礼”的基

11、本意思是“礼貌” 、 “礼仪” ,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迎来送往的礼节,以此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等级,进而引申为人的职位、等级、尊卑、亲疏的象征和标志。孔子通过对“礼”的重视,强调社会的层次、等级,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等级和职位行事。而这些身份、等级等等人与人之间的区别,都要有制度的规定的来保证落实。于是,在“礼”的基础上,儒家学说引申出一系列的制度并越来越严格,变成“三纲五常” ,成为“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智”就是智慧,指的是学习能力;“信”指的是“诚信”和“信义” ,这也是儒家推崇待的做人的标准与人格要求。“中”是提醒个人的修养要追求含蓄、平和、适度、恰当,不偏激、不张扬。“不

12、偏不倚谓之中” ,这也是儒家追求的“文质彬彬”的气度和风采。“和”即“和而不同” ,承认多样性,和自己不一样的也是合理的存在,追求共存共融、和谐发展。因为不同而多彩,因为和谐才平安, “和”的思想是人类追求和平的最高指引,这一思想在当下仍具有价值与意义。二、佛家追求佛家的基本思想可以用“苦集灭道”来概括。佛家以为“人生皆苦” 、 “苦海无边” ,但“回头是岸。所谓岸就是“入灭” 、 “涅磐” ,即获得“解脱” ,而造成痛苦的根源叫“集” ,而解脱的方法就是“真谛” ,佛家的真谛就是“修行” 。早期的佛教重视个人的修行与解脱,后来又逐渐由救个人转向就救大众,即“普渡众生” 。词霸普渡众生比寻求自

13、我解脱宏大,所以,后者叫“大乘佛教” ,前者叫“小乘佛教” 。佛家强调以“空”求解脱,古称“空宗” ,但又担心“一切皆空”会把佛国也空掉,于是提出“万法唯识” ,即世间诸法都空无自性,但作为诸法本质的“识”则是真实的,这就是佛教所称的“有宗” 。佛教自公元前 6-公元前 5 世纪产生于古印度,西汉末年逐渐传入中国。印度佛教讲求的是我们的世界分为两个,一个是浑浊的、庸俗的、苦难的世俗世界,另一个是清净的、超越的、自由的心灵世界,而要获得佛教所指引的救赎,就必须通过艰苦、渐行的修行,抵御世俗世界的污染和引诱,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惩罚、自我教育,斩断七情六欲、跳出五行三界,达到超越境界。但佛教在中国逐

14、渐发生流变,认为一切都是“虚幻” ,连世俗、苦难、修行都是虚幻,因此抵抗也是空的而变得没有必要,所以, “佛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此岸就是彼岸,人人心中有佛,无需剃度,只要发动慧根,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瞬间“悟道成佛”意念的一个转向,就完成了大彻大悟这就是“顿悟” 。如此一来,一个从印度舶来的强调苦修的宗教信仰,在中国演变成了“精神信仰” ,而“顿悟”就成为这个精神信仰里的法门,并被引入审美领域,开创了中国审美理论的新面貌。 三、道家境界图 4-3 弘仁黄海松石图此图构图奇妙,以俯瞰角度取景,气势贯通,欲动于静。诗意美、画境美与音律美妙相生发,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禅境与艺术境界的高度和谐统一。“道家

15、”的思想开始于春秋时期,是百家争鸣时代的一个思想流派。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拥有道家哲学思想的文人士大夫有很高的精神地位,被称为“隐士” 。隐士不同于道士, “道士”是道教信徒为了彻底实现道家理想中的境界,隐迹山林,修建庙观,艰苦修行,期盼得道成仙的宗教行为的实践者。道士的水平有高有低,有的是哲学大师、文化名流,有的就是装神弄鬼, “道术”有炼丹、画符、念咒、驱鬼等,是道士们为成仙升天、长生不老而尝试的实验或骗人的把戏。道家学说概括而言有三点:1.崇尚清净无为,推崇无用之用;2.提倡亲近自然,追求天人合一;3. 渴望纵情山水,达到物我两忘。道家的最主要概念是“道” 。道是一个终极存在,是万物之母、

16、万宗之源,是一个整体性的不能言说的概念,无始无终、不受局限,是一个一直流转变化的过程,是整体与过程的统一。道家和儒家都讲究修养,强调个人和宇宙自然的契合无间。道家追求的是自由的精神和人生的超脱解放,解除外在物欲及功名利禄的束缚。只有不在乎外在东西的时候,人们才能获得生命与精神的自由。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人行为和人生境界上,一直有两条线并行发展,一条是儒家正统,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条是老庄的道家学说,讲求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大道如浮云、随风各飘散。千百年来,中国人惯于以天下为己任,同时也向往优雅、从容、幻想、散漫的无拘束的生命状态,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是每个中国古代士人的生存信念。拓展阅读:1、关于中西哲学差异,可以参考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 ,人民出版社,1995 年。2、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 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见宗白华全集第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