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二学时)

上传人:km****68 文档编号:113060043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二学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二学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二学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二学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二学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二学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二学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 题爱莲说 周敦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对托物言志手法和衬托手法运用的理解。教学类型讲读课(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追忆感悟: 读了陋室铭这篇文章,你认同他的追求吗?为什么?二、自主互动:(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语设计。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

2、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叙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2、展示学习目标。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2)理解衬托的运用;3)掌握“蕃”“染”“植”“鲜”等重点词的意义,并自译课文(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检查预习情况。甚蕃(fn) 淤(y)泥 濯(zhu) 清涟(lin) 亵(xi)玩 噫(y) 鲜(xin)有闻 不蔓(mn)不枝 2、让学生介绍收集到的作者的有关资料。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3、,历任州县地方官吏,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创始人,古代著名哲学思想家。后人将他的著作编为周元公集。这篇“说”,是他在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南康知军)时写的。在此期间,他曾亲率属下在府署(军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3、音频播放,让大家轻声跟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导学提纲:1)声情并茂,读通文意。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3)翻译全文。三、聚焦点拨: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整理:2、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蕃 染 濯 妖 中 蔓 枝 亵玩 隐逸 鲜 予 2)重

4、点语句的翻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3、参考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

5、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四、探学导航:1、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请思考:由莲(物)是如何推及人的?2、根据印发的第二课时 “导学提纲”提示,熟读课文。五、测评反馈:1、填空:(3分) (1)爱莲说的作者是 。他是北宋的 家

6、。爱莲说中的“说”是一种 的古代文体。 (2)陋室铭的作者是 ,他是 代的文学家。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者 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2、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是( ) (2分) A谈笑有鸿儒(r) 无案牍之劳形(d) B花之隐逸者也(y) 惟吾德馨(xng) C可爱者甚蕃(fn) 苔痕上阶绿(ti) 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xin)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 。3、下列与课文不一致的是( ) (1分)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C菊花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D台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4、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水

7、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多)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新鲜的,滋味美好的)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有学问的人) 5、翻译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分)第二课时一、追忆感悟:1、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请思考:由莲(物)是如何推及人的?2、学生讲评上一节课的“课堂测评”。二、自主互动:(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语设计:2、展示学习目标。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2)理解衬托的运用。(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导学提纲1)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

8、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2)作者赋予莲、菊、牡丹三种花的不同的象征意义,试分析。3)课文题目是爱莲说,为何写了莲还要写菊和牡丹? 作者因三种花而感慨什么?4)比较阅读:比较陋室铭与爱莲说两文的异同。三、聚焦点拨: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整理: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以莲的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的品质;以莲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9、;以莲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喻君子美名远扬;以莲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以菊喻志向高洁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的人;以牡丹喻贪慕荣华,追名逐利之人;以莲喻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 本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赞美君子清廉正直的美德,鄙弃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了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3、写菊和牡丹在文中是用来陪衬莲的。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作者因三种花而感慨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作者

10、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主题深刻。4、陋室铭爱莲说相同点文体议论文主题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现手法衬托手法,托物言志不同点主题作者消极遁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的清白节操立意以反向立意的方式,达到了抒怀的目的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文体“铭”“说”句式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线索以“惟吾德馨”贯穿全文以“爱”为线索,四、探学导航:1、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2

11、、根据印发核舟记第一课时 “导学提纲”提示,熟读课文。五、测评反馈: (一)、请你写出一句有关战争的诗句(或名言): (1分)一个有关战争的成语: 。(1分)(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事。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乏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德声远播。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2下边是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爱牡丹的人多,而作者的知己少。” B贪慕富贵的人多,而品德高尚的君子少。C爱牡丹的人多,更说明牡丹的珍贵。 D.作者借此讽刺追名逐利的世态。 3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 (2分)答: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以上文字写莲的可爱形状是为了反映 ( ) (2分)A作者敬重品德高尚之土,鄙视不学无术之徒的感情B作者对菊和牡丹的厌恶之情 C作者洁身自好的品德和情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