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木兰诗》之“揣摩内心感知形象”

上传人:km****68 文档编号:113006148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木兰诗》之“揣摩内心感知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木兰诗》之“揣摩内心感知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木兰诗》之“揣摩内心感知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木兰诗》之“揣摩内心感知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木兰诗》之“揣摩内心感知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木兰诗》之“揣摩内心感知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木兰诗》之“揣摩内心感知形象”(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木兰诗教案曙光中学 王丽娜教学目标:1、 通过联系课下注释和老师提供的字词读音,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的读音,熟读课文,为课堂的重点分析人物做好铺垫。2、 通过排列“木兰从军”邮票的顺序,理清故事的情节。为课堂的重点分析人物做好铺垫。3、 通过仿写句子,体悟字词,反复朗读,揣摩木兰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感悟木兰的形象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少女情怀,而木兰的少女情怀是最耐人寻味的文学特征之一。(1) 通过品读“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句子,感知木兰英勇形象,矫健雄姿。并以此句为切入点,学习“互文”这种修辞手法。(2) 通过品味“愿为市鞍马”中的“愿”与“愿驰千里足”的“愿”所包含的不同情感,理解木兰身为

2、女孩急于归家而不是建功立业的心理。(3) 通过“重音轻读”的朗读方式,进一步感受“愿”包含的无奈的选择,坚定的信念等丰富的心理活动。(4) 通过品味反复出现的“我”字,感知木兰归家之后精神上的自由以及卸下重担的喜悦。(5) 通过明快轻松地读动词,重音突出读“我”字,进一步感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中木兰喜悦的心理状态。(6) 通过男女生合作朗读的方式,感受父母唤女声、黄河流水声、战马嘶鸣声交织在一起,对木兰复杂内心世界的营造作用。4、 通过对比木兰归家场景中“我”字的反复出现和木兰征战场景中“我”的形象的缺失,感受民歌创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家庭生活的向往。

3、明白英雄含义是丰富的,他不是高高在上的,更是一种责任的担当,真实的自我的追求。教学重点:理解木兰身上的女儿情怀,品味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难点:理解木兰身上的女儿情怀,品味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明白英雄含义是丰富的,他不是高高在上的,更是一种责任的担当,真实的自我的追求。教材分析:木兰诗是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的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继续学习精读,调动起体验和想象,体味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所以本民歌的情境在“传奇”色彩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另外木兰诗具有乐府民

4、歌的独特风格,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好感。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她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关爱双亲,多愁善感,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普通少女,但当她不得不承担起“阿爷”应承担的责任时,她又义无反顾地奔赴疆场,立下赫赫战功。诗句间有大量的“空白”,可以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进入当下的情境,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不太喜欢 “严肃”的文言文,他们对节奏明快,情节清晰,人物形象鲜明的叙事诗更有兴趣。而木兰诗不但具有这些特点,还具有简明易懂的特点。根据107班的语文老师反映,该班级学生思维活跃,有个别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

5、法,喜欢朗读的同学较多。所以可采用让学生设计朗读节奏的方式切入文章,用排列邮票顺序的方式感知情节,以多次朗读,多形式朗读的方式回归文本,以合理联系和想象的方式感受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 互动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是第二次见面了。老师拜托班长保管的信物还在吗?你们打开过了没有?遵守约定,由班长打开吧。写了什么?班长你读给大家听吧。一加一等于几? 从数学角度来说,老师这个问题有点低能了。但是从语文角度来说,一加一的背后有无限的可能。不相信?让我们通过这节课,将这个式子填写完整!目标:以“信物”的方式,消除师生距离感,引导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奥秘。二、 关注预习反馈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我们先来检测

6、一下。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读通顺,读正确。谁对自己的朗读能力没有信心举举手?来,就你吧。老师听的出来,你读的很认真,如果能把个别字音读正确就更好了。哪几个需要纠正一下?同学们的耳朵很灵敏啊,就让我们全班大声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吧。读着读着,这首叙事民歌就宛如一幅画卷在眼前铺展开去了。老师的一个朋友就很喜欢木兰诗的情节,他买了一套邮票,却把顺序弄乱,不知道怎么排列才好。你能对照课文的情节发展,帮助他按照顺序排列好吗?原来这个传奇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啊,谢谢你帮我朋友解决了一个麻烦。欣赏了邮票,也阅读了文章,你们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木兰吗?目标:1.学生单独朗读课文,学生群体纠正字音,起到了检测

7、生字词的作用。再班级齐读课文,一则巩固字词读音,二则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2.设计情境排列邮票顺序,起到了检测生字词意思和整体感知情节的作用。由于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人物形象分析,所以此环节用时较短。三、研讨木兰形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四十多个同学有四十多个木兰形象。花木兰最广为人们传颂的是她的什么形象呀?(生战士!英雄!)好,我们就先来说说她的英雄形象。(一)英雄的形象哪里体现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请同学们在书本上划一划。1预设:第四段写道:“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百字说明战争次数多,十年说明征战时间长,在这么惨烈的情况下木兰还能活着回来,她一定是作战勇敢的,是一个英雄。应对意外举措

8、:如果学生“百战”、“十年”不理解为虚指,可以提出问题:这里说“十年归”和后文的“同行十二年”时间上好像有矛盾啊,是诗歌创作者把时间记错了吗?这的确不是确指,类似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是虚指,表示战争的次数多,时间长。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在翻译的时候,注意到了百战和十年都是虚指,不是确数,表示战争的表示次数多,时间长。这位同学说的有点道理。不过我发现,这句话有点奇怪,将军和壮士经历了战争之后,将军都死了,壮士都回来了。这可能吗?现实中战争结束了,战士和将军的命运应该是怎么样的?预设:有的将军死了,有的将军活着,有的壮士死了,有的壮士还活着。嗯,你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语句对仗工整啊!

9、按照这个同学的意思,这句话应该是“将军壮士百战死十年归,壮士将军十年归百战死”。这句话显得多么冗杂呀,所以作者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更加精炼。应该翻译成将军和战士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有些人战死沙场,有些人胜利归来。试着比较一下,翻译互文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预设: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互相补充,互相见义同学们发现没有,这篇课文还有好几处互文的修辞,找一找呢。(预设:找到以下三处的任何一处,谈谈理解)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同学们在课后还可以细细品味其他的使用了互文修辞的句子的妙处。2.还有划其他句子的同学吗?(

10、由于时间关系,以下谈到一点即可)预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行军速度很快你抓住了 “赴”、“度”这两个动词,嗯,很有针对性。预设: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战争条件艰苦,侧面衬托木兰勇敢你懂得从环境的特点来分析人物,真不错!预设: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哦,我似乎看到了可汗脸上那不可思议的表情和木兰坚定的目光,谢谢你!同学们画出来的句子都集中在第4段和第5段,相较于整篇文章而言,对木兰作为英雄形象的描写并不算多。其他段落中的木兰,是什么身份呢?预设:女儿/女孩目标:通过画关键句子,抓关键字词,感知木兰英雄形象。以“将军

11、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为切入点,学习互文这种修辞手法,领会互文的妙处,知道翻译此类句子时要注意上下文互相补充见义。(二)女儿/女孩的形象还原一个人物,最好还原当时的场景。所以老师是这么读木兰的形象的。这是一个_的女儿(或者女孩),你看_。她在想,_。老师读出的内容是:例如:这是一个孝顺的女儿,你看,她无心劳作,停下织布机,呆呆地望着门口,眼里满是愁云,声声叹息不绝于耳。她在想_。1.关键词孝顺她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一起读出来吧。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你觉得我们刚刚读的怎么样?预设:不好,“十二”应该读重音,“卷卷”一字一顿

12、得以突出。恩,老师也觉得有所欠缺,不如请你按照同学的朗读指导方案来读一读吧。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好多了,老师感受到了木兰有点伤心有点忧愁。请坐。“愿”是什么意思?她真心甘情愿吗?预设:是被逼无奈的选择。老师发现,文章还有一个“愿”字,“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两个“愿”包含的感情有什么区别吗?预设:“愿驰千里足”“愿”:迫切归家,义无反顾 迫切到什么程度?木兰不用尚书郎 男同志们,一般情况下,你们面对高官厚禄和还乡归田的选择时,你们会做出怎样的抉择?是啊,木兰的这个“愿”字,除去担心女儿身被识破之外,

13、更体现了她作为女儿的心态,她就是想着早日回家和家人团聚!所以在朗读的时候,“愿驰千里足”的“愿”要读的预设:重,坚定相较于这个“愿”,“愿为市鞍马”的“愿”就包含了更多的复杂的心绪,为了突出这个字,我们还有一种处理的方法,就是重音轻读。那么,木兰既然作出了决定了要去战场,她就不会再犹豫了,所以“从此替爷征”这句的语气就该预设:坚定这位同学,老师想请你再来读一遍好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从此替爷征!读的真好,是啊,女儿的心事真复杂啊!这就是老师读出的木兰的形象。目标:1.通过品味“愿为市鞍马”中的“愿”与“愿驰千里足”的

14、“愿”所包含的不同情感,理解木兰身为女孩急于归家而不是建功立业的心理。2通过“重音轻读”的朗读方式,进一步感受“愿”包含的无奈的选择,坚定的信念等丰富的心理活动。通过“从此替爷征”反复朗读,体会木兰选择的坚毅。3.通过同一位同学的两次朗读,从起点看发展,可见落实朗读后对情感的演绎。2.关键词思念家乡(1)现在,能请你们来谈谈,读出了怎样的木兰形象吗,可以仿照这个例子。这是一个_的女儿(或者女孩),你看_。她在想,_。预设:思念父母,恋家;描述木兰在黄河边在燕山下的场景;父母的情况如何你能否读出这种思乡情?如果你是木兰,这可能是你第一次离开家,和一群不认识的男子前往遥远的,不可预知的战场,你可能

15、会有很多顾虑担心,你还会有什么想法?预设:担心自己会不会死在战场上,自己的身份会不会被识破,担心爹娘和小弟生活的好不好等。木兰的内心世界原来是如此丰富。我们班有几个同学的朗读设计就把这种内心世界表达了出来。能请男生和女生有声有色地读一遍吗?(男女生对读)(合)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合)不闻爷娘(女)唤女声,(女)唤女声。(合)但闻黄河流水(男)鸣溅溅,(男)鸣溅溅。(合)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合)不闻爷娘(女)唤女声,(女)唤女声,(合)但闻燕山胡骑(男)鸣啾啾。(男)鸣啾啾。老师发现这几位同学把四种声音停顿突出了,“鸣溅溅”“鸣啾啾”,以及两处父母的“唤女声”,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预设:以声音来衬托木兰的心事复杂。是啊,滚滚的黄河,历来勾起思乡之情“明月黄河夜,寒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