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教设木兰诗

上传人:km****68 文档编号:113004485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教设木兰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教设木兰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教设木兰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教设木兰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教设木兰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教设木兰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教设木兰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8、木兰诗课时:40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了解古诗中修辞用语的特点,并熟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过程与方法1、结合语境,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中的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2、学习诗歌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花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教学重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2、赏析语言,修辞。教案撰写者:姚 诗 海 备注:第一课时一导入: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花木兰在中国是

2、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魅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学常识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词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就是当时的北方民族的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浑,热烈质朴.2教师范读3学生全班朗读,了解木兰从军的事迹.4正音鞍鞯(n jin),金柝(tu),辔头(pi tu ),云鬓(bn),可汗(hn)。

3、5再读课文.三整体感知1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这个故事.2概括性复述: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每段的大意.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准备出征-行军途中-十年征战-天子赏封-辞官回家-喜迎英雄-恢复女装3握文章的结构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第一部分(12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3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45段)凯旋而归。第四部分(第6段)结尾附文。4三次朗读课文,准备背诵.第二课时一读课文二细析文章,以读带析1第一段(第1至3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

4、而且技巧娴熟。)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2第二段(第4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

5、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后两句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3第三段(第5至6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官不就。这

6、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4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是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5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革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

7、中速。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4第四段(第7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悦的气氛,节奏最快。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

8、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直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歌者赞辞: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三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第一部分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

9、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

10、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

11、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分析第二部分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

12、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分析第三部分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

13、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

14、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3、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4小结木兰形象。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第三课时一结构分析:本诗写木兰从军,但是它的详略是如何分布的?详写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和战后归来的情况,战场上反而没有详细写。1为何略写征战中木兰的英勇?这种写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木兰的机智勇敢无须赘述,一句策勋十二转,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