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七下第四课《孙权劝学》

上传人:km****68 文档编号:112997973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8.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语文七下第四课《孙权劝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语文七下第四课《孙权劝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语文七下第四课《孙权劝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语文七下第四课《孙权劝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语文七下第四课《孙权劝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语文七下第四课《孙权劝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语文七下第四课《孙权劝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孙权劝学*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2.掌握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3.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4.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2.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他少年成名,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依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认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没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 【作者简介】司马光(1

2、0191086),字君实,谥号文正,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文体知识】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称“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书名为“资治通鉴”。【新课讲授】(一)整体感知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课文。2.找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所表示的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

3、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3.归纳文言字词。(1)古代的称呼。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2)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谓曰:对说。(3)古今异义词。但:但当涉猎(只) 今义:表转折。往事:见往事耳(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4)一词多义。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见:见往事耳(知道,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识别)(5)积累并运用成语。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凡学识大进,地位由低攀高,从穷困变富有,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以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造句:性格内向、不善言语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都对他刮目相待。4.结合课下注释及前面归纳的文言用法,翻译课文。5.再次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鲁肃对此叹服不已,并且与吕蒙结为朋友的故事。(2)请同学们踊跃发言,理清课文思路。生1: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并“结友而别”。生2:我想用“学”字作一线穿珠式的概括,即“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

5、”。生3:文章是用对话组材,借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的,抓住“劝”“议”即可。(二)问题探究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显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由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

6、殷切。(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地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现。(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的才略长进感到自豪。2.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是怎样劝学的?由此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孙权以自身为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层层劝解。他可以和部将就非军事、非政治的话题进行交谈。由此可见,孙权平易近人。他对部将严格要求,为提高大将吕蒙的素质而对其

7、谆谆教导。他具有王者的风范。3.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的关系。请问二人的对话描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4.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赏识吕蒙的才略,表现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以及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和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

8、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文章脉络】第一部分(开头至“蒙乃始就学”):写孙权劝吕蒙学习。第二部分(“及鲁肃过寻阳”至结尾):写吕蒙就学之后,他的才略大有长进。【写作特点】1.剪裁精当。文章重点写了孙权劝学及劝学的结果,对于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则一笔带过。先写孙权劝说吕蒙要努力学习,然后通过鲁肃赞学来侧面表现吕蒙学习成果的显著。这样写既节省了笔墨,又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2.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侧面展示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鲁肃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现在与过去进行了纵向的对比,突出了吕蒙的“变”,从而写出孙权劝学和吕蒙就学的效果。【课堂小结】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以对话刻画人物,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课后作业】1. 背诵全文。2. 写出吕蒙读书对你的启示。【板书设计】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劝学(恳切)不学吴下阿蒙又劝(关心)就学刮目相看议论(惊赞)结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