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台阶》自读课

上传人:km****68 文档编号:112997588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台阶》自读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台阶》自读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台阶》自读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台阶》自读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台阶》自读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例名称台阶自读课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初一学生课时一课时执教者广东中山黄圃镇中学李丽一、教材内容分析1、“小人物”叙事单元:本节课所学习的台阶位于阿长与山海经老王等教读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整单元都是讲述小人物平凡的故事,不平凡的人生。教材鼓励学生抓住细节,适当做批注。2、课程认知:本课篇幅较长,写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住在浙东的父亲改造台阶的故事。家乡独特的建高台阶风俗,父亲固执的造台阶目标,造好台阶的失落感,构成了这篇散文味的小说。父亲最大的失落是建好台阶后并没有得到尊重,得到心灵的满足,这是文章理解的重点和难点。二、教学目标1、深入细节,读懂人物。2、多角度理解主题。三、学情分析1、预习水平

2、分析:课前把台阶自读自学纸发给学生训练,一方面,整体感知情节的问题学生回答得很好,另一方面:学生提问最多的问题是“造好的新台阶为什么让父亲感到不自在呢?”“造好新屋后为什么父亲的改变如此大?”“为什么父亲花了半辈子去造台阶?”这些问题都指向了小说的主题和人物要素。2、学生存在问题:A、未能读懂小说的主题B、未能理解父亲形象C、对小说结尾不理解四、教学方法1、批注法2、启发式教学法3、自主、合作、探究方法五、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自读课文,通过做预习题,了解对文本的掌握情况。2、教师准备:做好预习题答案分析,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结合本课要求做好PPT。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3、及资源准备一、情景导入文本二、引出教学目标三、梳理预习问题四、批注人物描写细节。(重点)五、归纳小说主题(难点)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导入:有一种高度叫海拔,有一种海拔叫父亲。2、展示自读材料一:作家简介1、检查课前预习纸2、归纳教学目标:读懂人物和理解主题 梳理在课前预习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请学生尝试解惑。例:1、既然父亲觉得九级的台阶坐得不踏实,那为什么不试着建四级、五级、六级的台阶呢?想要台阶高,造个楼梯在家门口不就好了吗?(蕴希) 2、为什么父亲要花半辈子来造台阶?虚荣心吗?(欣欣、梓杰) 3、造好的新台阶为什么让父亲感到不自在呢?(杰杏等19个同学) 1、引导学生进行批注,老师先示

4、范批注老王中的细节描写。2、教师点评、补充、拓展学生的批注。 倾听学生的批注成果,并相机指导学生正确的分析思路。1、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结尾: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抛出问题:父亲是一位可悲的父亲吗?2、展示补充材料。3、解决学生在预习中提到最多的问题:造好的新台阶为什么让父亲感到不自在呢?主要因为父亲渴望“尊重”的追求没有实现,他的精神没有得到满足。1、比较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和台阶中父亲的人物形象的异同。2、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一位老实厚道、坚韧不拔、渴望尊重的父亲,我们读懂了作者对父亲既崇敬又怜悯的情感。我们对当时农民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目标有了新的思考。通过批注阅读法,我们关注到了人物细

5、节,细节背后往往就是人生。今后我们也要在读书中多运用批注法,咀嚼文本,发现精彩,品味人生!A、看图片,进入情景,联想父亲B、观看、思考、朗读课后的预习提示学生思考、讨论、回答1、阅读和思考,学生进行一次批注,抓住细节。2、第二次批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3、第三次批注:小组代表展示批注成果。思考、聆听、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学生阅读名师读后感、作家写后感。思考、回答、聆听学生思考,勾起回忆,进行对比。聆听、思考图片导入,展示作家简介,了解作者擅长塑造“农民”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梳理预习题目,明确本节课所讲的目标及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学方法:批注阅读法。从问题入手,了解学生在预习中的真实困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简单的问题,生生讨论解决,有争议的问题,待学完再解决。 巩固学过的批注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把握细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提升自读课的自学水平。 在分享交流环节,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理解了小说结尾,就理解了小说主题。 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让学生通过补充阅读,拓宽认识,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基于学情的教学,集中火力解决疑问,从而帮助学生真正读懂主题。学生实战演练,巩固所学的内容,并迁移技能。加深学生印象,从整体上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同时在设计上使整堂课首尾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