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河津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2994943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河津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西省河津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西省河津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西省河津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西省河津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河津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河津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无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河津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注意: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这

2、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42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

3、国诗歌史上的盛举。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发现最早的修禊诗文是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写修禊之时,

4、习家池风景无限。“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则写禊饮者的神态和曲水流觞的场景。记载比较详尽的一次习家池修禊是清道光五年(1866),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是日,习家池松簧交翠,桃柳夹岸,泉涌石洑,潺湲邅回,七十多位嘉宾、耆旧、士人、幕僚列坐池滨,曲水流觞,大家各赋诗一首。可惜这些诗今日未能目见。从周凯其它诗中我们约略可见,“盈盈水一泓,清浅鉴毛发”“胜事不可追,兰亭久消歇”“烹泉坐池上,默默问残碣”,便勾勒出当时的情景。这次修禊,成为襄阳历史上传为美谈的盛事。孟浩然诗曰:“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襄阳,胜迹如林,修禊之事为何独情于习家

5、池?习家池亦称高阳池,乃东汉初襄阳侯习郁所修建,为中国私家园林鼻祖。此处藏气聚风,名士辈出,为文人骚客垂青偏爱。高僧曾在此“弥天”,孟浩然有涧南居;李太白且醉池上亭,杜工部清思汉水上;李商隐曾共山翁把酒时,皮日休十宿高阳忘却回;白居易赋诗借良驹,欧阳修醉翁亭记续新词。习家池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最好的山水环境。他们的逸志闲情,往往在乐山爱水中,托酒而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习家池有“醉酒诗千篇”美誉也。习家池修禊,在乎山、在乎水、在乎酒、在乎意境矣!(习家池的修禊习俗刘克勤)1下列对修禊习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从诗经及相关

6、资料来看,修禊是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成后来带有节日性质的活动的。B兰亭集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活动,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为此作兰亭集序,字如蛟龙之舞,成为天下第一行书。C到了两汉时期,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完全消除,祭祀只是象征性的。D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举行的三次“红桥修禊”活动影响巨大甚至波及全国,由名士主持,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2下列对襄阳习家池的修禊情况的介绍不当的一项是( )(3分)A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很有可能源于东汉,也可以说是从习家池修建起来便渐渐开始有了修禊习俗。B襄阳习家池举办的修禊活动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比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男巫掌望

7、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就是记载习家池修禊仪式的。C唐代孟浩然的襄阳公宅饮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了习家池修禊习俗的文献,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D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是文献记载比较具体的一次修禊活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修禊活动产生后形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但直到清代都保留了洁身、饮酒作诗、游春踏青等高雅趣事的习俗。B到了宋代修禊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喜好随意增减,原本作为节日余兴的活动成为了主要内容,人们常常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游春踏青、赏览春光。C襄阳习家池为历代文人骚客所垂青偏爱,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

8、并且修禊习俗活动的举办为他们提供了抒发性情的平台。D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和兰亭修禊一样也仅仅是一次文人名士集会,此外没有其他的缘由。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甲)于是论次【注】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

9、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注】论次:论述编次。)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乙)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节选自报任安书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幽于缧绁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借指监狱B思来者 思:使动用法,使思考C放

10、失旧闻 放失:散乱丢失D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搜集、归纳5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报任安书中“书”是古代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给谁的信,如“报书”、“答书”等。B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如“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中“仆”字就是自称的谦词。C通假字是古文言中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如选文中加框的“底”“失”“愠”“责”字均为通假字。D孔子所作之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迁所作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6.结合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

11、项是( )(3分)A甲文中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作者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B甲文中“身毁不用矣”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也传达出内心的抑郁不平。C乙文中作者表明史记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D乙文中“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这句话透露出司马迁对任安不能理解自己的选择,还请自己“推贤进士”的不满。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5分)(2)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

12、无愠色。(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昭君怨 金山送柳子玉 苏轼谁作桓伊【注】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桓伊三弄,桓伊,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曾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8、该词上阕后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5分)9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飞絮送行舟,水东流”在艺术手法上妙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生离去之后,无限烦恼压抑在崔莺莺心中,【收尾】中以“ , ”两句,将抽象的“烦恼”具体化,与董西厢中“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

13、”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王实甫长亭送别)(2)司马迁认为,古来被历史遗忘的尊贵者众多,唯有对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并被后人称道的语句是 , , 。 (司马迁报任安书)(3)段祺瑞执政府有令说“刘和珍们”是“暴徒”!接着还有反动文人说她们是受人利用,面对这样的流言,鲁迅先生以愤怒的心情写到:流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女校长的刚烈 (王开林) 民国史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 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190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

14、学习。19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1913年,她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1918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1922年,杨荫榆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女学究,受到章士钊的赏识。两年后,她荣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也许是不幸的婚姻遭遇破坏了杨荫榆的心境,这位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的女学究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总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再加上他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当时,一般男女都对她敬而远之。 身为大学校长,杨荫榆强调校风校纪,反对女生

15、分心于功课之外,这并无大错。但她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办学手法欠缺灵活,独开招怨之门。她撰文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一时间这句话被女生当成笑谈,暗地里讥讽她为“国民之母之婆”。 1925年8月1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先是以校评议会的名义开除女师大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然后招来军警,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科甲、乙两部的4个班级。北洋政府教育部更是火上浇油,命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女子大学取而代之,此举彻底激怒了北京学界众多知名人士(鲁迅、马裕藻、沈尹默、李泰菜、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杨氏惹火烧身,成为头号“标靶”,遭到口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