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上传人:km****68 文档编号:112993739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教学辅助教具: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一、

2、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二、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

3、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板书:一、沧海桑田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

4、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学生活动: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

5、成功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活动: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

6、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2。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

7、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板书)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

8、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课后作业: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课后提高:思考: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目的:为今后学习岩石圈打下伏笔。课后心得: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