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课堂教学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2992072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下课堂教学(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上海市首届名教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导师 程 华,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 (发言提纲),一、新课程的几点认识 1、课程界定的思考 2、新课程实现三大转变 3、目前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 二、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 1、事实层面上的“教什么” 2、技术层面上的“怎么教” 3、价值层面上的“为什么” 三、新课程下的教师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 2、教师的知识结构 3、教师的能力结构,新课程的几点认识,课程界定的思考 课程的历史沿革 课程的界定 课程界定的几点共识 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 新课程实现的三大转变 课程政策 教材编制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新课程的几点认识,课程界定的思考 (1

2、)课程的历史沿革 唐孔颖达:“ 救护课程,必君子监之, 乃得依法制也 ” 。宋朱熹: “宽着期限, 紧着课程” 、 “ 小立课程, 大作功夫 ”。 这里课程主要指:工作程度、学习范围、 教学研究等,与现在对课程的理解略有差 【唐孔颖达】 异。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英、俄等国才出 【宋朱熹】 现“课程” 一词。 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学科,出现得更早。孔子的六艺:礼、乐、射、衘、书、数,陏唐的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易、礼、春秋等。古希腊的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新课程的几点认识,课程界定的思考 (2)对课程界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关于课程的讨论,无论中外

3、都进行了数百年。课程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迄今也已接近百年。但中外学者对课程的定义五花八门,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学校旨在帮助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而准备的有计 划的一切经验。 学校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以课的方式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 学校一切工作的总和。 课程是提供学生奔跑并且对学生发展有益的跑道。,课程界定的思考 (3)不管如何界定,有几点是一致的: 课程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过程,从理想课程到现实课程有五个阶段:意识形态的计划课程;列入计划的正式课程;编写教科书的感知课程;教师备课、上课的操作课程;学 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体验课程。 计划水准 课程是有计

4、划,没有计划不是课程。 实施水准 课程是强调过程的,课程的意义在实施。实 施可从以分成两类,一是教学、二是变革。 结果水准 课程还是强调结果的,要从学生素质的变化, 看课程改革的成败。,新课程的几点认识,新课程的几点认识,课程界定的思考 (4)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 课程领导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在我国受到关注,当前进行新课改中, 学校的课程领导更是重要。课程领导是: 实践方式 引领、统领课程改革和开发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系统 凡是发生课程改革和开发的地方,国家、学 校和课堂都需要课程领导。 管理模式 旨在摆脱自上而下的科层式管理思想和官僚 体制的监控 、 管制,体现一种民主、开放

5、、 沟通、合作的新理念,领导者和所属人员共 同探究课程改革和开发。,新课程的几点认识,新课程实现三大转变 课程政策:集权分权 教材编制:学科中心主义社会建构主义 教学方式:传递中心对话中心 社会建构义的主要观点 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的知识背景。 科学学习不是现存知识、信息的简单接受,而是在原有 经验基础上的重新建构。 学习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教育源于生 活、回归生活、高于生活。,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 课堂中只有学生的声音 一切教学必须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一切知识都需要学生探究出来 课堂只有热闹的活动,新课程的几点认识,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事实层面上的“教什么

6、” “教什么”和“怎么教” 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 校本课程的独立开发 技术层面上的“怎么教” 课堂教学的一定之规 课堂教学的五个关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价值层面上的“为什么” 少一点新口号 少一点跟风 少一点“量尺子”,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事实层面上的 “教什么” (1)“教什么”和“怎么教” 教学既科学也是艺术,“ 教什么”属于科学范畴,具有可以重复和可以迁移的特点。“怎么教” 属于艺术范畴,具有个性化和即时性的特点。只关心“怎么教” 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学,只是关心“教什么” 的教学是没有肉体的教育。 改革说到底是一种选择,内容与形式上的选择 。“ 教什么 ” 是教学内容的选择, “ 怎么教

7、 ” 是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比教学方法改革更强烈、 更重大的改革 。,事实层面上的 “教什么” (2)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 国家标准不动,基本结构不改,动的是让课程更符合实际,改的是让课程更适合学生。 一是关注教材的理解,把握难点和重点, 二是关注学生的盲点和兴奋点,把握兴趣和爱好。 这是二次开发,不是重新编一套教材。目的是使国家课程更适合学校和学生,适合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 例如:更新型开发、幅射型开发、调正型开发、综合型开发。,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事实层面上的 “教什么” (3)校本课程的独立开发 校本课程的独立开发,不是开发类似数学、物理那样的国家课程,

8、而是从微型课程入手,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例如:社会实践课程、技能兴趣课程、情感体验课程、基础型课程的补充和完善。,技术层面上的 “怎么教 ” (1)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一定之规 教会还是学会? 从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 从文化传统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文化, “浸泡”了我们每位教师的教学观念,久而久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传递式教学观念。 从职业传承看,每位教师都受教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课堂教学。走上了教师岗位后,也模仿起先辈教学的行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传递式教学观念。 这种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已经固化了的“东西”,改变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技术层面上的 “怎么教 ”

9、 (1)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一定之规 独占还是开放? 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 以学为本的课堂,就是要把课堂的时空更多地向学生开放。从过去的教师独占课堂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让他们动起来,动脑,动手,动眼,动耳,动嘴,真正做到解放学生。 让学生参与课堂,不是简单地从“满堂灌”到“满堂问”。解放学生的过程也是体现教育智慧的过程,其中就蕴含着具体而微妙的教育智慧,也体现践行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品格。,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技术层面上的 “怎么教 ” (1)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一定之规 对手还是伙伴? 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 课堂教学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教学要素之间关系的重新调整,比如教师

10、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教师与教材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首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课堂中的主导者到新课堂下的指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角色转换不会一开始就拿捏得非常得体与准确,但这种转变的确是新课堂下教师必须完成的蜕变。,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技术层面上的 “怎么教 ” (1)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一定之规 实现了理念深度转型的策略: “吃”是指“行动”,“尝”是指“提高认识、观念转型”。 “先吃后尝”策略 在行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 悟中提升认识。 “边吃边尝”策略 进行尝试性改进,定期总结与反思。 “先尝后吃”策略 组织观摩和学习,从感性认识逐步上 升

11、为理性认识。,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技术层面上的“怎么教” (2)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五个关系 教育与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要阵地,发挥课程和学科的育人功能是课堂教育的灵魂,所以科学合理、全面准确的课堂教学定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在正确处理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能力的同时,更要注意情感和责任方面的培养。 一堂好课,必然是 “教学” 和 “教育” 的有机结合。,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技术层面上的 “怎么教 ” (2)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五个关系 预设与生成 对课堂教学目标、内容、进程、条件的“预设”是成功 的基础,体现了教师的价值追求,是长期经验积累的

12、表 现。 教师对学生差异性与发展性的预测不可能绝对正确 , 所以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 “ 生成 ” 的空间、给学生享受 “ 生成 ” 的权利 。 一堂好课,必然是 “预设” 和 “生成” 的完美整合。,技术层面上的 “怎么教 ” (3)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五个关系 接受和探究 接受学习是最有效、最准确、最经济的向学生传递知识 的方式。也是知识信息量在传递过程中衰减最少的方式之 一。 运用讲授法教学不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不易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 一堂好课,必然是 “接受” 与 “探究” 的相互兼顾。,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技术层面上的 “怎么教 ” (2)

13、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五个关系 自主和合作 我们看重学生 “ 独立思考 ”的能力和方法,也注重学生的 “ 自主学习 ”的意识和行为。但现代社会更关注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素养的培养。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包括合作的需求、角色的分工、成果的共享等。应该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担负个人责任。 一堂好课,必然是 “自主” 与 “合作” 的相辅相成。,技术层面上的 “怎么教 ” (2)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五个关系 工具和教育 人类在传递、获得、积累和应用各种知识或文化的过程中,最早是甲骨文和木石等原始工具,后来有了纸、笔、墨,再后耒有了粉笔、黑板,这些称为实体媒介、实物工具

14、。人类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新的工具不断产生,特别最近几十年,电脑、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和虚拟工具出现,人类的生存状态己经开始彻底改变了。 科学技术可以促进人的发展,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文化薰陶的长久过程。 一堂好课,必然是 “工具” 与 “教育” 的互相促进。,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技术层面上的 “怎么教 ” (3)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知识的储存与提取,贯穿学习、教学的整个过程。 有效课堂,既不是简单的提髙知识储存的效率,也不是简单的提髙知识提取的效率,而是两者的综合考虑。要将提取知识的方法和策略,融合到学生原有知识储存的方法和策略之中。 效果 储存知识的能力。 效用 提取知识

15、的本领。 效益 储存知识与提取知识的综合考虑。,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价值层面的 “为什么” (1)少一点新口号,多一点草根式研究 一些理念被遗忘后又重新提出时,它就是新。 一些理念从模糊变成清晰时,它就是新。 一些理念从旧背景走向新背景时,它就是新。 教育的真谛不是“所谓新理念”,而是扎根实践的 “草根式研究”。草根式研究是 : 立足学校 扎根课堂,研究教和学的方式。从不顺手处 入手,从细微处突破。 为了学校 研究教育中的真问题,不是高深的学问,不 是单纯的理论,却可直接作用于学生。 在学校中 研究的主体是学校的教师和校长。,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价值层面的 “为什么” (2

16、)少一点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 “从心所欲,不逾矩” 。是孔子经过一生的历练,七十岁时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这七个字有双重标准,个人的道 德标准和社会的制约标准。 转型期社会是新、旧规则并存、交织的社会,体现在理 念上是“似是而非”的观念太多。 校长必须少一点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 用自己的眼 睛看,用自己的脑袋想,用自己的话说,让 “洋理论” 中 国化、本土化、常态化、生活化。,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价值层面的 “为什么” (3)少一点“量尺子”,多一点“照镜子” 教育评价从 “尺子” 走向 “镜子” 。 “尺子” 的功能是度量,即把不同亊物放在一个维度作出比较,分辨出它们的高低。而 “镜子” 的功能是照像,即把事物的形象全方位反映出来。 教育评价不是每次都要求对学生区分 高低的,更多时候要反映学生的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