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专题八-第四讲-文言文断句-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专题八-第四讲-文言文断句-Word版含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三事忠告二则张养浩治官如治家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
2、矣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答案A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需要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充当谓语的动词和形容词等;还有要保持句意的完整性。根据句意可知:“何预我事”不可断开,可排除B项;“自苦奚为”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D两项,故答案为A项。参考译文治官如治家管理官府如同管理家庭,古人常常有这样的教导。一家的事,不论缓急大小,都是应该知道的。有不知道的,就不能治理好。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要做的事多得如草丛,如学校,如驿站,如粮库,如监狱,如农田水利,如桥梁堤坝等,凡要做
3、的事很多。观察时机揣度实力,破旧的修葺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原来没有的谋划它。如果说:“它们没有被整治,与我有什么相干,人生苦短,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产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被毁。所以前辈讲,对公家的事物一点不尽心,就是用不当的手段获得利禄,得罪天下。二、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_麾_下_数_十_人_遁_入_山_谷_保_险_自_固_郡_邑_患_苦_之_江_阴_侯_吴_良_承_诏_求_寇_已_移_檄_旁_县_兵_且_集_召_德_基_计_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
4、未晚也。”(选自宋濂吴德基传)答案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解析首先关注句中的名词:两个主要人物吴良、德基,还有一个承前省略的人物易俊原,泛指人物“麾下”“寇”“兵”;一个具体地名“江阴”,三个泛指地名“山谷”“郡邑”“旁县”。句中的动词主要有“遁入”“保(险)”“固”“患”“苦”“承(诏)”“求(寇)”“移(檄)”“集”“召”“计(事)”,可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参考译文唯独万夫长易俊原依仗自己骁勇善战,带领手下数十人逃入山谷中,占据险要位置自保,周围的乡邑担心这件事,江阴侯吴良奉诏追讨贼寇,已将
5、公文发布到周围的县里了,军队即将集合出发,召吴德基来商议这事,吴德基说:“易俊原没有反叛的迹象,为什么要刺激他使他走向极端呢?不如先用计招他来,如果他真的反叛了,(再)用军队讨伐(他)也不晚。”三、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知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取材于中论修本)答案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
6、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解析在整体通读的基础上,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故”一般放在句首,“也”一般放在句尾,“行善者”“为恶者”作为叙述对象应在句子开头;还可利用本语段句式比较整齐的特点,如“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等,加以断开。参考译文天下太平之时,做好事的人获得福报,做坏事的人得到灾祸;等到天下动乱之时,做好事的人不能获得福报,做坏事的人得不到灾祸,这是不合常规的现象。有智慧的人不因为不合常规的现象就怀疑一般的规律,所以遵循福报自然来到的方法,防止灾祸所来到的途径。
7、得志还是不得志,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一个人只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就行了。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馀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汝谐属焕条奏。
8、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重,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须索绝矣。于是治并缘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岁旱,常平使分择官属振恤,得上虞、馀姚二县,无复流殍。改知婺源,三省类荐书以闻,遂通判舒州。闲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为忧。卒,丞相周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焕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自恕,常曰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以言学。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焕之友舒璘字元质,奉化人。璘乐于教人,尝曰:“师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节选自宋史沈焕传,有删改)注长贰:指
9、官的正副职。言路:指言官。山陵:此指营造陵墓。并缘:相互依附勾结。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B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C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D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先通读语段,然后再比较各选项。比较四个选项,第一个“乎”是句末语气词,所以“乎”后可以停顿;但是第二个“乎”相当于介词“于”,
10、所以后面不能停顿,排除B、D;比较A、C“耻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在“耻”前停顿,排除C,选择A。参考译文沈焕,字叔晦,是定海人。考进太学,开始同临川陆九龄成为朋友,跟随他学习。乾道五年考中进士,授任余姚县尉、扬州教授。被召为太学录,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学生(学习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长官副长官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适逢充任殿试考官,唱名那天在庭下按次序站立,皇帝觉得他仪表堂堂,派宦官问他的姓名,众人越发忌恨他。有人劝他姑且钻营官职,因为道尚难推行,沈焕说:“道与职能够分成两个吗?”引用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官认为是讥刺自己,要求贬黜他,在官才八十天,调任高邮军
11、教授而离京。后来充任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营造高宗陵墓,百官休息处所供设帷帐酒饭的花费,供给很多,沈焕急切地对安抚使郑汝谐说:“国家有大悲事,而臣子宴饮作乐自由自在,安心吗?”郑汝谐嘱托沈焕分条上奏。充修奉官,移送文书给御史,要求明确说明丧事本意,使得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草屋薄膳自然安适,用不着弹劾而使勒索绝迹。于是整治相互依附勾结做坏事的,索还任意收取的,支出费用顿时减少。这年天气干旱,常平使分别选属官救济,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县,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改任婺源县知县,三省都向皇上写推荐书,于是任舒州通判。闲居时虽然抱病,还没有中断读书,挂念母亲年迈、担忧善良之辈沦落。沈焕去世,丞相周必大听
12、到后说:“追想立身朝廷不能够推举贤能称扬良善,我愧对沈叔晦,益友有三人,沈叔晦没有对不起我。”沈焕人品高尚,而他的内心不安,不随便宽容自己,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儿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卜测,两方面都没有亏心事,才可以谈到学问。他去世后被追赠直华文阁,特赐谥号为端宪。沈焕的朋友舒璘字元质,是奉化人。舒璘乐于教诲他人,他曾经说:“在师道尊严上,我不如沈叔晦,如果说启发后辈,那么我不敢太谦虚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嘉靖十二年,县令王釴令犯罪轻者种桃柳为赎,红紫灿烂,错杂如锦。后以兵火,砍伐殆尽。万历二年,盐运使朱炳如复植杨柳,又复灿然。迨至崇祯初年,堤上树皆合抱。太守刘梦谦与士夫陈生甫
13、辈时至。二月作胜会于苏堤城中括羊角灯纱灯几万盏遍挂桃柳树上下以红毡铺地冶童名妓纵饮高歌夜来万蜡齐烧光明如昼。湖中遥望堤上万蜡,湖影倍之。(选自张岱西湖寻梦)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二 月 作 胜 会 于 苏 堤 城 中 括 羊 角 灯 纱 灯 几 万 盏 遍 挂 桃 柳 树 上 下 以 红 毡 铺 地 冶 童 名 妓 纵 饮 高 歌 夜 来 万 蜡 齐 烧 光 明 如 昼答案二月/作胜会于苏堤/城中括羊角灯/纱灯几万盏/遍挂桃柳树上/下以红毡铺地/冶童名妓/纵饮高歌/夜来万蜡齐烧/光明如昼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针对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
14、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还要关注时间、地点、人物等记叙要素。如“二月”“苏堤”分别表示时间和地点,要在其后断开。参考译文嘉靖十二年,县令王釴要犯罪轻的人栽种桃树柳树当作赎罪,堤上红花紫叶鲜艳耀眼,交织在一起如同锦缎。后来因为战争,桃树柳树几乎被砍光。万历二年,盐运使朱炳如又种上杨柳树,堤上又恢复了鲜艳耀眼的景象。到崇祯初年,堤上的树都有两臂环抱那么粗。太守刘梦谦跟文士陈生甫一班人当时来到这里,到了农历二月,在苏堤举办盛会。从杭州城中搜集羊角灯和纱灯几万盏。挂在堤上所有桃树柳树上,树下铺上红毡,招来妖艳歌童名牌歌女,纵饮高歌。夜来了,将几万支蜡烛一齐点燃,光明大放,使西湖的夜
15、晚如同白昼。从湖中遥望堤上的几万支蜡烛,发现它们在湖中的倒影更加亮堂,数量好像是堤上的两倍。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赞曰:朋党之成也,始于矜名,而成于恶异。名盛则附之者众。附者众,则不必皆贤而胥引之,乐其与己同也。名高则毁之者亦众。毁者不必不贤而怒而斥之恶其与己异也同异之见岐于中而附者毁者争胜而不已则党日众而为祸炽矣。(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有删改)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毁 者 不 必 不 贤 而 怒 而 斥 之 恶 其 与 己 异 也 同 异 之 见 岐 于 中 而 附 者 毁 者 争 胜 而 不 已 则 党 日 众 而 为 祸 炽 矣答案毁者不必不贤而怒而斥之/恶其与己异也/同异之见岐于中/而附者毁者争胜而不已/则党日众/而为祸炽矣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先诵读全文,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断句时,可借用句首、句中、句尾的一些标志性词语来辅助断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者、也、矣、哉、耶(邪)、乎、焉等。本句中的“也”就是断句的标志词。参考译文赞曰:朋党的形成,开始于顾惜名声,而形成于憎恨异己。名声大则依附他的人就多。依附的人多,不一定招致的人都有德才,喜欢他们和自己的做法合拍而已。名声响则诋毁他的人也多。诋毁者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