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2987058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2018-2019 学年高二第二学期学年高二第二学期 3 3 月(总第二次)模块诊断月(总第二次)模块诊断 历史试题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80 分钟 考查范围:古代政治、近代政治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计 64 分) 1.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 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 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2.战国中期,诸侯国君对各

2、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 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 调遣军队等。这说明战国中后期 A. 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 B. 经济发展推动官僚制度改革 C. 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 D. 国家统一开始取代封建割据 3.秦律规定,有事必须以公文的形式书面请示,不得口头请示或托人代达。这一规定 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国家统一的行政手段 B确保行政信息的真实性 C构建君主专制的纠错机制 D保障政令畅通无阻 4.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 13 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

3、的是 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B. 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 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 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 5.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面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北宋前期,机 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同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 行。古代封驳制度 A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 D.限制了皇权滥用 6.下表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者的比例 时期宰相中科举出身人数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人数占比 (%) 唐宪宗时期2956 唐文宗时期2475 唐武宗时期1580 唐宣宗时期2387 - 2 -

4、 据此可加,唐代科举制 A.影响了唐朝的政治生态 B.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C.利于提高官员道德素养 D.推动官员选拔趋向公平 7.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的氏族志 ,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的 惯例,而是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 下来。这种做法 A利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 B扭转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8.公元 997 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 年后,宋真宗在此 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A削相权以加强君权 B改变地

5、方割据局面 C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D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9.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诏书)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 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皇帝自宮内直接发出批示,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 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这种设计 A. 使宋代君主权力受到相权的严重制约 B. 表明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相当完善 C. 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D. 使皇权受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制约 10. 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 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A. 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

6、强 B. 元朝时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加强 C. 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D. 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 11.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 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按时令人朝,官位为正三品,但由于辅官皆来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难以娴熟, 故而该官职在设立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当时四大辅官的设立 A为中枢机构改革提供了借鉴 B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权力空白 C体现了明初官僚机构的膨胀 D 极大地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12.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 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

7、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 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一做法 A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 B为后世完善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经验 C加强了皇帝的君主专制权力 D正确吸取了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13. 罗马共和国早期,祭司们为了永远垄断法律的解释权,常常把法律的“奥秘”处记载成 册,藏于密室。公元前 304 年,罗马官员弗拉维乌斯首度公布了民事诉讼程序。这一官员的 做法 A开始限制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B使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C维护了罗马全体居民的合法权益 D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 3 - 14. 亚里士多德指出“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有现代学者指出“雅

8、典 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作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 和共同善业之下。”这说明 A城邦注重保护个人自由 B公民个人自由受限制 C直接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 D民主与自由密不可分 15. “自然法之父”西塞罗认为上天赋予了每个人平等和理性的潜力,但同时也认为平等并 不都能实现。全部权力都在人民手中,即使公正行使权力,结果也会出现不平等。雅典人由 于没有确定的等级区别,未能保持它的良好声誉。由此可知,西塞罗 A.肯定等级制度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B.认为人人平等是无法实现的幻想 C.批评轮番而治造成雅典政治腐败 D.不赞成在雅典社会实行民主政治 16. “光荣革命”后英国由

9、少数贵族掌管政权。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 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这说明光荣革命 A. 只是确立了民主的基本原则 B. 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大潮流 C. 正式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 D. 未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 17. 托克维尔指出:“假如美国总统犯了叛国大罪。这时,先由众议院弹劾总统,接着由参 议院宣布罢免他的职务。然后他才到陪审团出庭受审,只有陪审团可以剥夺他的自由或生命。 ”据此,托克维尔强调美国 A总统受到国会和法院制约 B三权分立体制已发展完善 C政治审判的程序较为严格 D最高司法权集中于陪审团 18. 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国会

10、议员候选人在参选时必须是所选区居民,同时参议员年龄 不得低于 30 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 9 年以上,众议员年龄不得低于 25 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 7 年以上。这一规定 A. 适应了移民为主体的现实国情 B导致了国会议员的数量减少 C.增强了参议院在两院中的权威 D协调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19. 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 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 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对材料理解最 正确的是 A. 共和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 B. 总统对国

11、会负责避免盲目行动 C政府分权和制衡影响行政效率 D. 猜疑的实质是权力的相互制衡 20.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 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上述引文的基 本观点是 A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团结,保证社会安定 B人民享有结社与言论的自由 C君主代表公意指导社会,实行开明专制 D每个人都应当尊重公共意志 21. 法国大革命中制定的人权宣言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它在 政治和法律领域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指 A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B以法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权利取代封建特权 - 4

12、- C将启蒙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D 人权宣言成为法国 1791 年宪法的序言 22. 英国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国家,继承中包含着渐变,这种交融和渐变在 18 世纪体 现在 A既保留了宗教信仰又断绝了与罗马的关系 B既保留了国王又使其处于“统而不治” C既保留了议会又使内阁权力超过议会 D既保留了下院又不断减弱它的权力 23. “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 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 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 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A

13、. 精明强干B. 不谙近代外交 C. 不顾自身利益D. 软弱无能 24.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 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 A. 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B. 迎合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C. 顺应世界潮流发展趋势D. 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 25. 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 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而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 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这说明 A. 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B. 向

14、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 C. 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D. 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 26. 1857 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后,在两广总督府发现了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 等条约的批准文本,这些应该由中央朝廷保管的重要文件却在地方官府发现。这主要是因为 当时 A. 条约涉及广州便于执行B. 传统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C. 交通不便条约就近存放 D. 条约丧权辱国不敢上奏 27. 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在“剿夷”与“抚夷”的问题上曾摇摆不定。如果说(清政府) 对外的“抚”字在鸦片战争初起时还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让步,而到 19 世纪末几乎已成“降” 的同义词。“抚”字含义的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15、 A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博弈 B民族危机的加剧与深重 C清政府国际地位的下降 D不平等条约的发展延伸 28. 1900 年 6 月 21 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 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 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 29. 五四运动时,北京上海的学生派代表去找国民党,希望国民党能组织领导这场运动,但 国民党领导人以“无力参加”为由拒绝了学生的请求。这表明 A国民党反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 B新政治力量兴起具有必然性 - 5 - C五四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D国民党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30. 改革开放后,有研究者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文章说:“在被涂抹和丑化的民国元勋 和领袖人物中,第一个就是袁世凯。”批驳该观点的证据是袁世凯 A.逼清帝退位建立中华民国结束帝制 B.签订辛丑条约让国家利益受损 C.出卖维新派加速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