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龙口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2974439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烟台市龙口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东省烟台市龙口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东省烟台市龙口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东省烟台市龙口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东省烟台市龙口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烟台市龙口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烟台市龙口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烟台市龙口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请将第卷答案和第卷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第卷 (选择题 50分) 1、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

2、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2.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这说明孟子()A背离孔子理念 B具有民本思想C推崇德治主张 D倡导人性本善3.论语中,“仁”字出现六十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孔子赋予“仁”以不同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克制,可算作仁或者接近于仁;出于环境的需要,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叫做 杀身以成仁。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仁的学说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孔子主张优先解决人生实际问题C体现了儒家思想广泛的群众基础D仁的学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内涵4.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后裔张鲁以“大道”名义所发布的大道家令戒强调谨守伦常,要求

3、道民“当户户自相化以忠孝,父慈子孝”。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儒学对佛道思想产生较大影响B儒学在道教冲击下趋势更新C道教官方化宣扬儒家伦理观念D道教自我调适吸收儒家纲常5.下表是西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 这反映了两汉时期()A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B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C儒学并未取得思想的统治地位D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6.东汉献帝时,就重臣伏完与其女(系汉献帝的皇后)相见的礼仪展开争论,最后采纳郑玄意见: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并在1123年高丽(今朝鲜)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成功逼迫仁宗外祖、权臣李资请谦让

4、步遵从。这表明()A礼乐制度发扬光大B中朝关系源远流长C君臣矛盾得以化解D儒家伦理影响深远7.汉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据此可知,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A否定了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的理念B标志着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C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D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8.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这说明()A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B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C

5、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D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9.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A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B是西学东渐的产物C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D是理学思想的创新10.南宋孝宗年间,左相陈俊卿向孝宗皇帝上奏,直言其“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此举()A体现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B履行了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C意在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D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11.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城出现了一批“异儒”(出自旧唐书)思潮,对以前的儒家

6、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说明唐代()A儒学主流地位严重动摇B学术氛围比较宽松C儒学的发展趋向平民化D儒学信仰有待于重构12.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A扼杀人的自然欲求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促进儒学的世俗化D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13.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由此可知王阳明()A

7、注重道德实践 B提倡心性修养C强调重义轻利 D批判虚假说教14.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这表明()A专制皇权日益膨胀B群臣思想保守顽固C传统文化力量强大D改革面临政治风险15.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应予以改革,强调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广大百姓的快乐与否。由此可知,当时中国()A儒学统治地位已动摇B儒学出现了趋时更新C正在酝酿着社会转型D君主专制逐渐被削弱16.李贽的思想特别朴实,接地气,说出人世诸多真相,可谓“童言

8、无忌”,而著名的“童心说”正是他提出的。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下列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正确的是()A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B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C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D体现了发展独立个性的愿望17.明代思想家顾炎式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人也。”其中“败坏”的主要含义是指()A学术研究脱离实际B人们思想受到严格限制和禁锢C涉猎范围空前狭小D读书人的游手好闲,不学无术18.汉朝虽已发明了造纸术,但两汉官方书写的材料主要还是简帛,直到东晋末年,官方才明确下令用纸代简。官方书写材料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东晋末年()A简帛

9、退出了书写领域B造纸技术的不断进步C书写原料来源的广泛D实现了书写材料革命19.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20.宋以后是戏曲的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C市民文化需要世

10、俗神化英雄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21.在苏格拉底之前,希腊的哲学家都偏重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体的研究,苏格拉底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这表明苏格拉底()A拓展了哲学的研究范围B提高了民众道德水准C纠正了哲学家认识偏见D开启了人文主义先河2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提出:“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所以因人而异,视个人的感觉官能而有所不同。任何超人性的真理,连同宗教的真理都是不存在的。”由此推断该哲学家()A肯定人的尊严 B否定神灵存在C强调理性至上 D推崇绝对真理23.有学者指出,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虽然抬出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来祭拜,但他们不过是借尸还魂,借他人的酒来

11、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而已。这些思想家“心中的块垒”是想()A挣脱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束缚B恢复古代人们的传统生活习俗C摆脱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D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更大的突破24,15世纪学者曼内蒂说:“这个世界和它的所有美好事物看来是有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然后人们接受了它并使之更美丽、更荣华与更典雅”。据此可知,曼内蒂()A倡导宗教信仰自主性B表达了新兴阶层的价值取向C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D开创了人文主义思潮最高峰25.著名思想家但丁(12651321)强烈主张通过政教分离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与繁荣。马尔西略(约12751342)更加系统地论证了世俗政权对教权的独立性,并主张俗权至高无

12、上。这反映了()A文艺复兴时期对民主的追求B宗教改革家强调“教权高于王权”C世俗统治者对权力的渴望D人文主义者要求建立主权民族国家2018年10月高二历史试题第卷(非选择题 共50分)2、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摘编自何怀宏世袭社会: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材料二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

13、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治国的制度体系发生怎样的变化?面对春秋时期出现的新局面,孔子提出怎样的治国思想?(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并简述孔子

14、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10分)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载舟,水则覆舟。” 摘编自孟子 材料二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各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