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评级公司如何跟标普穆迪争夺话语权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2958373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评级公司如何跟标普穆迪争夺话语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评级公司如何跟标普穆迪争夺话语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评级公司如何跟标普穆迪争夺话语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评级公司如何跟标普穆迪争夺话语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评级公司如何跟标普穆迪争夺话语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评级公司如何跟标普穆迪争夺话语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评级公司如何跟标普穆迪争夺话语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评级公司如何与标普穆迪争夺话语权.txt33学会宽容,意味着成长,秀木出木可吸纳更多的日月风华,舒展茁壮而更具成熟的力量。耐力,是一种不显山石露水的执着;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诚。中国评级公司如何与标普穆迪争夺话语权 作者:bobert_sun 提交日期:2004-4-23 16:39:00 事实证明,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在中国市场的门口徘徊近10年之后,作为先行者的惠誉至今仍然忙于结束与中诚信信用管理那并不愉快的合资姻缘。熟知整个过程的业内人士说,穆迪和标普要比惠誉幸运,因为它们都没有选择设立合资公司。穆迪现在成了介入中国市场程度最深的国际评级机构。2001年,穆

2、迪北京办事处成立;2003年,穆迪独资的北京穆迪风险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成立。截至今日,在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中,只有穆迪一家在中国设立了子公司。据了解,评级行业一直都不属于限制外商投资的行业,在我国加入WTO的相关协议中,也没有关于评级业的开放时间表。那么为什么国际评级机构当时还要选择合资等曲线道路呢?知情人士给出的答案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确定监管权归属,所以各个部门都要管,程序上的障碍使得当时独资运作打算如同海市蜃楼;其次是由于中国的债券市场规模太小,几大评级机构都怀着先看一看的心理来寻求合作。在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独资的浪潮中,专业类的国际评级公司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今年年初,国际基金评级的权威

3、机构晨星公司把中国公司的总部设在了深圳,并在3月份首次推出了中国基金业绩排行榜。“经营上我们必须坚持独资,在具体的项目上可以与国内公司合作。”晨星资讯(深圳)有限公司基金研究中心主任黄晓萍说。中国评级业短暂的合资与合作历程就这样戛然而止了。知情人士透露,在合资和合作中,除了中外双方企业文化的严重分歧之外,安达信丑闻等事件提醒了三大评级机构,评级风险的防范成为了一个尤其要考虑的因素。这些因素无疑都强化了三大机构的独资冲动。另据了解,多年以来,三大评级机构在亚洲的分支机构一直都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对于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债券市场,它们并不急于通过合资等方式分食少得可怜的国企人民币债券业务。“我们考

4、虑的是10年、20年,甚至更远的市场。”惠誉中国首席代表邬润扬说。水浅难以养大鱼 水池里的水之所以被搅浑,往往不是因为搅水的人多,而是因为水池太小。中国评级业的困境和混乱,根源于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太小。“就算把发改委每年批准发债的十多个项目只给一家大的评级公司,从中获得的收入也不能支撑这家公司的运营。”中诚信国际副总裁何敏华女士说。据调查,从1990年以来,中国共发行各类企业债券超过2200多亿元,大多集中在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内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平均下来,每年只有200亿至300亿元的债券发行,并且发行债券的企业数量一般就维持在十几家左右,这些企业都是国有大型企

5、业。一位三大评级机构的人士说,他需要经常费力地向国外的老板解释,为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国,市场的规模却如此之小。1990年代初的时候,债券的发行曾在当时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下达到一个“黄金时期”。1992年的发债规模达到684亿元,是历年来最高的。在债券市场的催生下,各种主管部门下都纷纷设立了评级公司,最多时据说达到了90多家。转折点是1999年,国家把散落在各地人民银行机构手中的发债审批权集中到了当时的国家计委手中。审批权回收的理由就是要由国家计委对1993年实行的企业债券条例进行修改。由此也带来了评级行业的一次震荡和洗牌,但现在评级公司的数量依然保持在四五十家左右。债券市场的狭

6、小加剧了评级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评级公司纷纷压价竞争。业内的人说现在企业评级就像在招标,谁给的评级高,谁的价格低就给谁评。一位中国证监会的高管曾评价说:“中国的评级机构就像是要饭的,券商发行30亿的债券,评级机构才收费35万元。”据调查,现在国内评级机构的收入主要来自对寻求银行贷款的企业的评级,这一收入占到了评级机构总收入的80左右。赢利不足制约了中介机构的良性发展,无法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就是一个大问题。据了解,国外一个成熟的评级分析师拿到的薪水完全可以与中国最优秀的投行从业者媲美。“必须有好饭吃,才会有好评级机构。”惠誉中国首席代表邬润扬说。但在中国,评级业的价值尚未得到市场的认可。统一监管中

7、外评级机构的共识 在债券发行政策并未看到松动迹象的时候,呼吁统一的监管成了中外评级机构双方的共识。“这已经是一个需要上升到最高层面讨论的问题。”一位来自三大评级公司的人士评价说。1999年,人民银行将发债的审批权转交给当时的国家计委之后,逐渐出现了企业债券市场多头管理的局面。负责发债审批和企业债券法规制定的是国家发改委;负责债券利率制定的是人民银行,去年,人民银行又成立了专门的征信管理局,这一机构将如何介入债券市场还未见分晓;负责券商发债和审批的是证监会;负责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的是保监会。知情人士透露,一直议而不决的新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多次会签不过,各部门对评级业的监管权归属依然充满争议。

8、较大的几家中方评级机构的态度是,希望有了统一的监管机构之后,能够设立评级业的进入门槛,对于债券发行等高端业务进行评级机构资格认证,并且能对国外评级机构的参与方式有所限制。与之对应的外资机构的态度是,希望统一监管形成之后能避免注册审批手续上的繁琐,迅速在中国开展独立的业务运作。据悉,现在三大评级机构均不能在国内承接有偿的人民币债券评级业务。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机构,对于评级机构的有效监管就一直未能建立起来。在关于是否需要进行评级机构的严格认证,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中外评级机构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我国的政策还是一片空白。(编辑:祝乃娟)“三大评级机构”地位震荡2005年04月08日 16:55作者: 袁铭

9、良 关键词: 评极机构;新财富;标准普尔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地位震荡 评级机构目前的核心业务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冲突:被评定的客户向这些评估机构付费购买自己的信用等级,但使用这些评级结果的却是投资者。袁铭良/文 2002年1月15日,出于对美国零售商Kmart公司财务状况的担忧,信用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将Kmart的信贷评级降至“B-”,只较“CCC”高一级,并表示将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倾向。同时,穆迪亦调降该股评级。此举导致了Kmart股票剧烈震荡,1月15日当天,投资者恐慌性的抛售,令 Kmart股票暴跌了13.9%,收于2.84美元。评级机构之于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在国

10、际资本市场,以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和惠誉国际(Fitch IBCA, 2002年1月29日更名为Fitch Ratings)为代表的3大信用评级公司,一直扮演着守护投资者利益的“看门狗”角色。“穆迪”擅长主权国家评级;“标准普尔”擅长企业评级;“惠誉国际”擅长金融机构与资产证券化评级。历史上的金融危机是促进信用评级发展的重要因素:“三大”尽管成立时间各不同,但业务发展均起步于20世纪初的美国铁路公司倒闭事件,并在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发展壮大。对于这一成长历程,中诚信国际评级公司CEO邬润扬作了

11、形象的比喻:信用风险是一个“幽灵”,依随着资本市场全球化,它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蔓延。而信用评级业和评级机构,正是作为对全球风险进行揭示和监控的政府手段和行业约束手段的补充,才得以快速发展。评级重要性被夸大许多投资者发现,信用评级被政府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监管,但这种监管模式曾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暴露了以下问题:评级机构可能会因官方的支持和认可,而去提高那些已陷入困境的借款者的信用评级,这无疑鼓励了道德风险的发生。评级结果一般包含政府明示或隐含的担保,且大家普遍有一种观念“机构大而不倒”,这就使得评估结果对国有银行有利它们得到的评级往往高于合理级别。信用评级机构对金融稳定的挑战日益严重。任何商业活动和资

12、产价格都会经历经济周期,而评级活动的参与,有可能强化这种周期的作用,使处于周期中萧条阶段的经济恢复更加缓慢和困难。危机时,萧条的经济背景会增加信用评级机构降低评定等级的可能性,而这自然会加剧经济萧条的影响,因此在设计资本充足的框架中采用评级,会扩大这些因素对市场的负面影响。投资者把评级机构的重要性夸大了。将评级结果用于监管,虽强化了评级业中协调好同业竞争与评级质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但国际清算银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认为,评级机构经常步市场的后尘。评级机构有时也会前后不一致,且各机构间的评级结果常有显著差异。例如在1997年对韩国的主权评

13、级中,评级机构对风险因素的前后并不统一;当标准普尔将南非评为投机级别时,穆迪却维持了它的投资级别;评级机构对欧盟主权货币联盟的有效性评级采取的方法也截然不同,穆迪着重税收收入和债务偿还使用同一货币,因此在1999年1月后给予欧元标价的债务以更高的国内评级,而标准普尔与惠誉正相反,强调政府丧失了获得中央银行的帮助,为防止违约应持降低外币评级的观点。此外,改变主权评级是否影响市场价格和信用的可用性还值得争论。三大评级公司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初还未能发出警告,而在其后的降级中却过于激进和恐慌。业务拓展引发市场公正质疑为寻求业务的更大发展,穆迪已脱离邓白氏(Dun & Bradstreet

14、),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分拆上市。评级业的另一巨头标准普尔也不甘落后,上市步伐逐步加快。纵观业界,信用评级机构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开拓新的收入来源。作为特殊的商业实体,评级公司的作用在于以一种准规章的形式左右全球借贷市场。如某种债券被评级机构认定为“低投资级别”,那么养老基金及其他机构投资者对该债券的投资就会受到限制。可以预计的是,信用评级机构对法规制定和市场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银行监管的法规中有一条新规定:评级机构对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将决定银行对其贷款所备有的法定准备金数额的大小。由于市场监管者和投资人都希望持有对公司信用质量进行合理评估的连续记录,新的竞争者很难在评级业实现突破,

15、行业进入壁垒很高。虽然近年来惠誉通过收购IBCA、Thomson Bankwatch和 Duff & Phelps Credit Rating等小型评级机构,拥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穆迪和标准普尔这两家传统巨头仍统治着整个市场(见表1)。由于欧美大多数公司已参加到信用评级体系中,因此传统领域中的扩张潜力非常有限。穆迪和标准普尔相信,为保证评级业务持续增长,必须把触角延伸到债券评级之外,着重发展资产抵押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商业票据、银团贷款和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评级。其中最大胆的尝试莫过于风险咨询领域。2001年2月,标准普尔推出“风险解决方案”这项全新的服务。利用标普提供的各种数量模型,银行可对贷款企业进行违约风险评估。穆迪也在召集风险模型方面的专家,联合金融服务咨询公司奥利佛威曼(Oliver Wyman)共同开发风险咨询业务。标普和穆迪认为,巴塞尔委员会的其他规定(比如允许银行使用自己的信用风险模型分配其法定准备金),同样会激发该领域内业务的超常规发展。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